历史上的怒江航运考释
2021-09-10王焱施建雪周钰
王焱 施建雪 周钰
【摘要】怒江是我国西南主要河流之一,其在云南境内水系支流众多,大部分河段奔流于深山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上段多为瀑布险滩,波涛汹涌,交通极为不便。由于雨季和旱季水位落差较大,只能采用因地制宜的措施,因此大部分渡口夏秋用溜索,冬春则采用竹筏木筏或者木船。历史文献上关于怒江在云南境内段贡山等渡口多有记载,主要是短途摆渡,可季节性通行木船,其余只有渡口横渡。
【关键词】怒江;水系;渡口;航运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55-02
怒江在云南省贡山县青拉桶入境,南经福贡、碧江、泸水、保山、龙陵、昌宁、镇康到潞西出国境,缅甸称为萨尔温江。怒江在云南省内干流长约547公里,流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怒江进入云南后,在高黎贡山和怒山(碧罗雪山)的夹峙下,奔流南泄。碧江以上比降大,水流急,多险滩,峭壁千尺,险峻雄伟,河谷不宽,但谷底与山顶高差达千米以上,前人有“关山险阻,交通横断”的记载。碧江以下,比降稍缓,河谷稍开阔,但除六库、芒宽、朋岗、道街段有狭窄的沿江谷地外,其余河段仍是高山峡谷,无连片集中的农耕地,交通不便。
一、怒江航运
怒江航运主要是短途摆渡,历史上只有芒宽至惠通桥一段130多公里河段有长行,可季节性通行木船,其余只有渡口横渡,没有横渡条件的只有架桥或溜索。天启《滇志》记载怒江“源出吐蕃,流经芒市,至木邦地,名喳哩江。又流经八百、车里地,至摆古,东入南海。自木邦以下,即可通舟楫。”[1]872《全滇既要》记载怒江渡口仅见龙陵厅腊猛渡,“在厅城东北百余里”;七道河渡,“在城东南二百余里”。[2]245实际上,怒江在云南境内段贡山、兰坪、泸水、施甸、龙陵、镇康、永德、耿马等县渡口很多,史籍对此多有记载,本文通过以下地区重点论述。
(一)贡山。《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贡山(菖蒲桶行政区):“内有潞、俅两江,自察瓦隆流入,直交上怕(注:上帕),概系陡滩,不能行船。所有渡口地方,冬春水落,尚能船渡,夏秋水涨,用溜索过渡。”[3]贡山的渡口也是溜索和船筏在雨季和旱季交替使用。1895年9月,在云南考察的法国亨利·奥尔良王子曾在这个区域乘坐独木舟渡过怒江。他在报告中写道:“我们乘坐独木舟过了萨尔温江,五六米长的独木舟是用整根树凿成的,两名或四名船夫用小桨划船。横渡萨尔温江比横渡湄公河容易多了,这里没有急流险滩,逆流轻松地推着船逆行。在同一纬度地方,萨尔温江的水温为16度,跟湄公河一模一样,而一条从山里面流下来的支流的水温达到了19度。”[4]238不能说横渡怒江更容易,可能亨利·奥尔良选择的渡口水势平缓,适宜航渡。至于津渡,《征集菖蒲桶沿边志》记载:“怒江面上,并无桥梁。夏秋水涨以溜索,冬春水涸渡以小船筏。近村江边即有溜索,溜索渡口共有十五处。溜索以篾拧成,索之两端,系于江之两岸,复以木制为梆,如瓦形,人缚梆上,以梆架索上而过。篾以大竹扎成。木舟以大树挖空,形如猪槽,名为猪槽船,全县有十三处。”[5]61这说明贡山县境内怒江船渡口至少有13个。船筏的具体尺寸,《征集菖蒲桶沿边志》也有描述:“怒江面上,渡以船筏。船系猪槽船,以大树一株,挖空其中,长一丈余,面窄底圆,不能载重,仅能载三四人。筏系大竹扎成,长在丈余,宽四五尺,亦不能载重。”[5]81-82
1945年左右张征东所写的《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也记载了傈僳族出行的工具溜索、溜梆、独木船的制法及用法。报告称:“夏季四山积雪融化,且雨水较多,故江河之水量增大,水流加速。此时若利用边地常见之独木船,过渡殊欠安全。且边民住居村落零散,若用渡船非徒受水流及江宽等限制,且须雇人专负划撑之责,诸多不便,是乃利用溜渡,以资往来。”[5]334这就解释清楚了独木船的使用受限制的原因,一是水流和江宽,二是成本因素。
(二)福贡。《纂修云南上帕(注:福贡)沿边志》记载,怒江“经过境内约三百余里,碧罗、高黎两大雪山之溪水尽皆流入其间,极宽处约五十五丈,极窄处约二十五丈,极深处十丈,极浅处五尺,水势甚急,不能通航。每次涨跌均在十丈有奇。江面无桥。行人往来,夏秋则用溜索,冬春则用竹筏,间亦有以猪槽船过渡者,全境仅一二处而已。”[5]96-97又记:“查上帕怒江,并无船舟。沿江怒、傈,水深时概用溜渡,其溜系以竹纽成索,系于两岸,复以木制为梆,如瓦状,人缚梆上,以梆架索上而过之。水浅时,则概用竹筏或有以大树两株挖空,并而为猪槽船,渡者全境不过一二处而已。”[5]132竹筏和豬槽船的形制应该与贡山类似,但是福贡的猪槽船是双槽不是单槽,载重量会更大一些,稳定性也会好一些,因为船底部与水面的接触面积更大。《知子罗①属地志说明书》记载辖区川河形势,称怒江“水势甚急,沿江多不能行船”“沿江以篾索为溜渡,无船舶”。[5]191据上述文献记载,福贡怒江渡口有2个。
(三)泸水。《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泸水:“地属边夷,设治未久,并无航业。人民向以溜索过江,此项溜索,均系土司所设。冬春两季,改用筏子。”[3]说明清末民初泸水的怒江渡口以溜索过渡为主,冬春水浅使用筏子摆渡。《泸水县志》记载,泸水地处怒江两岸,山路高险。由于雨季江水湍急,两岸群众往来无法摆渡,只能靠溜索渡江。六库和大兴地渡口是县内历史悠久的主要渡口,其他还有新村、丙腮、下丙立、西浪和栗柴坝等渡口。1.六库渡口。明清时期,该渡口使用竹篾溜索,自设置登埂土司署后改用竹筏。2.大兴地渡口。可经大兴地到兰坪和碧江等地,早年用竹筏,1936年改用木船摆渡。因船小水急,曾多次发生翻船事故。1966年,幸福桥建成后,摆渡停止。3.栗柴坝渡口。该渡口历史上是内地经蛮英到腾冲县的主要渡口,仅有一只木船摆渡,有时也用竹筏。[6]181据上述文献记载,泸水县怒江渡口至少有7个。
(四)龙陵。民国《龙陵县志》记载:“保山志载,龙陵地界两江,境通八隘,深崖绝涧,峻岭重峦,保障三司,作西南之锁钥,屏藩一郡,扼宣慰之咽喉,而且内外连疆,实交通之甚便。汉夷杂处,真控制之维艰。”[7]龙陵人多田少,又夹在两江之间,对商业贸易极为依赖,因此渡口甚多。《龙陵县志》称:“龙陵风俗纯厚,由来旧矣!男务耕读,高尚气节。女勤纺绩,谨慎闺闱。”“虽人多田少,不敷种植,而为工为商,罔不各勤本业,以故市无游手,野无惰民,任兵灾屡经,其风俗未尝改易也。” [8]戴维斯描述龙陵:“龙陵位于方圆仅一平方英里(注:1平方英里=2.589988平方公里)的坝子上,海拔5200英尺,约有800间房舍,与腾越比较,是个较贫穷的地方。税收主要来自与芒市、浪广、以及其他掸邦的贸易来往。”[9]212龙陵在怒江上的古渡口有8个:腊猛渡(注:惠通桥于上)、攀枝花渡、打黑渡、罕乖渡、七道河渡、等养渡、老厂渡、尖山渡。[10]其中,罕乖渡和七道河渡是镇康与龙陵分界的渡口。1898年11月底,戴维斯经龙陵去云州的路上,提到腊猛渡和攀枝花渡,他们越过瑞丽——萨尔温江分水岭,海拔8700英尺,夜宿一个叫摆达的村子,从这里可以去到攀枝花渡口,但其时已经废弃。他写道:“没有渡口,只有一条小木排供使用,河流深而急,用它渡河是困难的。”[9]214
二、结语
在云南六大水系中,怒江航运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史籍梳理,总结出怒江历史上文献记载至少有50个古渡口。贡山县境内怒江船渡口较多,至少有13个,以船筏和溜索渡河;福贡地区因水势甚急,有史料记载的渡口仅有两个,其竹筏和猪槽船与贡山形制相似;泸水县地处怒江两岸,山路高险,至少有7個古渡口;龙陵县人多田少,对商业贸易极为依赖,渡口甚多,龙陵在怒江上的古渡口有8个。另外,耿马县有种摆渡方式极为特殊,使用了筏子但没有撑杆,而是靠固定的绳子拖拉过河,不仅效率低而且人工费较贵。由于怒江流域主要河流多为悬沟飞瀑,水流湍急,不可长行。所以怒江航运主要以短途摆渡为主,其余只能渡口横渡,没有横渡条件的只有架桥或溜索。在人力物力相对匮乏的年代,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水急滩险始终制约着怒江的航运和贸易的发展,时至今日怒江航运也在不断完善建设中。
注释:
①知子罗行政委员辖区,原为碧江县,今分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泸水二县。
参考文献:
[1](明)刘文征撰,古永继校点,王云,尤中审定.滇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2]云南课吏馆.全滇既要.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五)[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卷五十)·交通考二[M].昆明: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49.
[4](法)亨利·奥尔良.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M].龙云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吴光范校注.怒江地区历史上的九部地情书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6]云南省泸水县志编纂委员会.泸水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8][10]张鉴安修,寸晓亭等纂.龙陵县志(卷二)[M].1917.
[9](英)戴维斯.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M].李安泰等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王焱,第一作者,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史、科学技术史。
施建雪,第二作者,女,汉族,云南保山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周钰,第三作者,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