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
2021-09-10周子鑫
周子鑫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地质,气候,人文等条件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等等。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价值;修复和保护
1942年,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编写了《中国建筑史》。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书中有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作者又说道,“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五十年后,会有人后悔的。”抒发当时对古建筑保护忽视的无奈和愤慨。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古建筑的价值魅力。他在建筑上的成就极高,同时他也是保护古建筑的先驱。
一、中国古建筑的分类及特征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从功能来分,可划分九大建筑类型。
(一)民居建筑
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在风格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由于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礼制等外在因素影响。例如陕西民居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 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二)宫殿建筑
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郊西北的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的宫堡式建筑群,集中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古藏民高超的智慧与才艺。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又是西藏过去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素有“高原圣殿”的美誉。这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被称为宫殿建筑。
(三)坛庙建筑
表达地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也称礼制建筑。代表的就有山东曲阜,四川武侯祠,湖南屈原祀或宗族的家祀。
(四)宗教建筑
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而表现为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式样。
少林寺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五)园林建筑
亭、台、楼、阁、榭、舫、廊、斋、轩、堂、馆、桥、坞、甬道、地面。
著名的属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浙江绍兴沈园、苏州园林了。
(六)陵墓建筑
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陵墓,是中国古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有严格“规制”和“风水学”之说。
(七)城市建筑
现存的有北京正阳门城楼和钟楼、鼓楼,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
(八)设施性建筑
因国家和社会生活功能需要,而营造的设施性建筑或构筑物,主要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长城,水利设施的堤坝。水运设施的桥梁等。
二、古建筑保护者的出现
(九)其他建筑
牌坊、驿站、粮仓、书院、学府等一些建筑排列在一起。
中国的古代建筑每一栋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有很多古建筑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令人惋惜。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他坚持研究古建筑,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实地探访、研究史料和访问知情者,数年间他写出十余篇报告和论文。1934年,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在10年的时间里,营造学社一行人共调查2700多处古建筑,梁思成根据这些丰富的资料,于1942年开始编著《中国建筑史》,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卓越的贡献。
三、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中国建筑延续了两千余年,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尊重中国古文化是必要的,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一个城市甚至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古建筑拥有多重价值和功能,如果这些价值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展示,那么古建筑就会缺失它应有的价值。
要古为今用,要把它們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让古建重焕生机,这也是园林古建工作者的使命。在这种主流思潮下,各种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正如雨后春笋,人们也似乎在这样的氛围里找到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历史归属感,复古就是建筑领域的新时尚。
关于这种思潮的变迁,在建筑设计领域有什么讲究?对于古建工作者来说,修新如旧仍然需要不断的进步,因为每一个建筑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都与自身的环境相融合、相吻合,我们在设计制作它们的时候,需要把那个时代的意境都融合进去,只有整体场景的融入,那种时代的画面感才能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需要整个场景的修新如旧,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话题,也给我们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古建筑的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如园林城市苏州在得知常州在城市建设中,将拆除荷花池地区6万平方米的老街区后,购得几处尚未来得及拆除并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编号绘图后,拆卸下所有构件,异地复建。从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古建筑如何从被视为破旧而遭拆除,到被视为新的资源加以利用开发,实现了利用基础上的保护的过程,这一过程为我们做好文物建筑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薛宝玉.《中国古建筑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百度百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2011.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