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探究
2021-09-10毕卫玲
毕卫玲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学生的道德修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主要地位。 通过阅读教学,教师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文学的影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探究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02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浏览和浏览。 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语文阅读量,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感知能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自愿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唤起生活体验的共鸣,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给江敬国先生的信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对祖国的理解和对国家的热爱。让学生了解信件的知识,并理解为什么作者使用这个主题来表达他的感受。让学生通读文章,讨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然后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爱国情绪,心中唤起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爱。使学生客观、正确地了解大陆和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中的信息,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新课程的引入,鼓励学生想象,并利用多媒体创造良好的阅读情境。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新课导入设计中一个引人入胜的环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具体内容巧妙设置悬念,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被发挥作用,作者的感受被直观的体验。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生动的体验,为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例如:在杨树研究中,老师问学生在介绍链接中最喜欢什么样的树?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茅盾及其作品,向学生展示一些杨的图片。为什么作者在阅读前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种赞美?文章中使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让学生通过提问来阅读,并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让学生透过杨的外表和内在气质,了解作者的感受。让学生讨论文章中使用的句子模式,以便学生理解符号写作技巧。最后,让学生学习象征的表达,让学生通过描述西北和普通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揭示杨树杭日军民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的象征,表达对杨树的真诚赞扬。通过课程介绍、怀疑等方法创造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明确文章顺序,恢复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但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堂。 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早期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评价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在共同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熟练地进行教学设计,最大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积极、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是文学的一种审美活动,反映了社会背景和作者对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把握。教师通常更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教材中的著名作品节选中,鼓励学生阅读全文,并提供音频及其他辅助教材,以帮助学生了解著名作品的意义。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通过本文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性格思想,学生可以快速融入文章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人物刻画的技巧。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思考、思考、阅读能力,有效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初中汉语阅读培训过程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关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优雅的文学审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丽林.试论初中语文阅读训练[J].中华少年,2018(21):264
[2]陆世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报刊荟萃,2017(09):224
[3]王霞.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有效方法[J].中学课程资源,2016(04):35-36
中国石油广安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