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著《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 看文化遗产保护
2021-09-10杨丹王秀峰
杨丹 王秀峰
【摘要】 文化遗产是记录国家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但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仍属于一个亟需成长的领域,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专著欠缺。《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一书由牛津大学于2010年出版,其作者在材料学、动力学、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科背景。本文希望通過此类专著的推介和翻译,探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关键词】 科学方法;遗产保护;材料科学;文物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111-02
一、吉尔伯托·阿蒂奥利和他的专著
《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
《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Scientific Methods and Cultural Heritage)是一部从文化遗产保护实际需求的角度全面认知文物材料并力图通过科学方法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体问题的专著,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从其实用意义来说,更是一本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学者还是考古领域的专家,都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来进一步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技术,借鉴并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作者吉尔伯托·阿蒂奥利是一位鸟类观察者和结晶学家,致力于材料科学、矿物学和晶体学、考古学和考古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他曾供职于米兰大学(1992-2006),现就职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地球科学系和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他在材料科学、文化遗产、材料化学、晶体结构、动力学等前沿学科中颇具影响力,主持了如矿物科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项目中的光谱方法等重大科研项目,并出版了许多专著,如《古代骨骼事件的微观观点:来自苏丹中部的人类遗骸考古学和埋葬学》。总之,他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作为一本介绍应用材料科学考古和保护的入门书,是为那些非材料专业但工作中却会涉及材料和文化遗产问题的人士介绍材料科学相关基础知识而撰写的。
作者尽力寻找一种新颖而简单的方法来向那些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方面几乎一无所知或几乎没有背景的学生来传达科学概念。读者能够从他简单而专业的叙述语言和极少的专业术语、公式表达中拓宽自己对考古学的局限视野。就像作者自己所说,希望通过最基本的描述,使得那些非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和贡献方面,有一个介绍性的通览背景。对于那些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虽并不直接参与文化遗产研究,但他们学到的或正在教育和培训中学到的科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吉尔伯托尽己所能展示各种可用技术的潜力,以及那些常在引用的科技作品中出现的对特定仪器或方法感兴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真的做到了。
二、从专著《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看文化遗产保护
《科学方法与文化遗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2.分析技术概述;3.文物材料和案例分析;4.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第一章(引言)中,作者介绍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以及在材料描述中所应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从艺术家、考古学家、馆长和科学家等不同从业者的观察角度向我们呈现:什么是考古学,什么是保护科学,考古学、材料科学和保护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这些行内专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处理文化遗产问题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样,这个领域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在自然和物理科学中,已经发展了许多新技术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各有擅长和侧重,这意味着如何使他们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促成跨学科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应该对现有技术和分析程序有广泛的了解,并对所涉及的问题有适当的理解。
第二部分(分析技术概述)呈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技术。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矿物学、岩石学和一些特殊的学科采用的多种技术,包括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年代分析等等可以用到的技术、仪器和解析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用于科学调查和分析的所有技术,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可以提供的信息类型。当然,每一项技术的技术细节和具体操作程序是复杂的,必须通过咨询该技术的专家和深入阅读所提供的技术资料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一部分将探索科学测量,通常涉及在电磁波谱的不同部分吸收或发射的辐射,这不仅是判断物质特性的强大工具,也是理解和量化现代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和过去人类成就的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文物材料和案例分析)详细讨论了各种主要的文物材料,从岩石和黏土制品、陶瓷、水泥、砂浆、金属、矿物颜料等无机质文物材料到纸张、纤维与纺织品、骨质和树脂等有机质材料,以及多种复合材料。人类使用材料、制造工具的历史是复杂且漫长的,即使它是一个人理解科学技术能力发展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改造的基础。从材料学的角度出发,很难不陷入只关注组成部分的技术性能的陷阱。特别是因为材料科学家习惯于根据材料的机械、化学和(或)物理性质来选择、转化、合成和描述材料的特性,而忽略了大多数或其他方面的价值。
我们必须对被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属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理解它们为什么形成和如何工作,它们在过去是如何被使用,以及我们如何保护它们。然后我们可以继续解释更多的无形资产。
基于这样的假设,依托自然资源、技术能力和文化需求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同类别的材料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入了人类历史,我们将试着总结现有的知识:1.每个材料分类的物理特性,以了解其属性并用最好的技术来描述它的特征;2.在史前和历史中使用过该技术的证据;3.更加有效和盈利地生产材料所需的技术。
即使使用最先进的分析仪器,也总会有一些罕见的情况,说明的分析问题无法得到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记录所有分析调查的结果,包括未回答的分析问题,并附在文物保存记录上。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是,今天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不能回答的问题将在不久的或更遥远的未来将用使用新兴分析技术,我们目前未知的或改进的分析技术得到回答。
第四部分(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专门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材料科学和科学方法在文化遗产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因为考古学早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调查领域,这在引言部分已作简要讨论。技术上,仪器、辐射源、实验协议和科学分析的应用方法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当然,目前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对象的分析非常少,即使有数据,也不是任何人都会获得,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将数据标准化,以便与新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生活中对非标物质的科学分析虽激动人心,但也非常辛苦。好消息是,虚拟现实将有助于科学分析。
说到发展趋势,有一种迅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但不仅仅限于发展中国家,就是把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产来开发,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重要的是,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业、旅游业、教育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行业的发展,它们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三、启示
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记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该国和该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记。它不仅涵盖文化、历史、学术等人文领域,也包含动物、植物、景观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如何处理好开发(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文化遗产的损失降到最低,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因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基因,就是传承文化血脉。
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已相继公布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国家级传统村落超5000处,各层级、各类别的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加。当前,鉴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殊性、复杂性、地域性,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融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建设趋同,城市记忆消失,创意缺乏、特色缺失。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其中蕴含超越时空的价值,如营城智慧、生态格局、建造技术等,对当下和未来的城市建设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一些面临危险的文化遗产。为了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国际接轨,并且要运用国际理念、方法和技术保护。
虽然中西方在制度、法律、社会、文化等层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对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成功经验抑或探索尝试的梳理和总结,对中国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意义深远。从事科学调查的人文学科学生和研究人员应该会发现它很有用,科学家也会同样发现它很有用,因为他们会将熟悉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与文化遗产相关的陌生问题上。
这本专著从文化信息材料研究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学、考古测量学、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等多学科发展成果和需求,凸显了对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方法交叉融合的新进展。另一方面,通过书中对一些基础科学技术概念和提出的系列问题,会引发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翻译出版这部著作,将更加方便我国科技工作者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和创新发展,也将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Gilberto Artioli.Scientific Methods and Cultural Heritage [M]. England: Oxford Press , 2010.
[2]苏杨等.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3]http://www.dmctv.cn.
[4]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1/content_54
38235.htm.
作者簡介:
杨丹,女,汉族,甘肃庆阳人,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专著翻译。
王秀峰,男,汉族,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世界遗产、先进功能复合材料、媒体技术、材料科学与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