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9-10崔尤佳
崔尤佳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头号难题,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缺乏政府财政支持;配套的法律政策存在漏洞;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以及农民工子女容易出现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体系,并且鼓励民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工作,农民工的身影已经成为大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民工的总数量已经高达2.9亿人。有部分农民工会带上自己的子女一起到打工的城市,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头号难题[1]。从国家层面来讲,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建设与发展。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和方案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教育不公平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调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
1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缺乏政府财政支持
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财政管理的体制是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分担,这会导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责任主体缺位。现阶段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总体来说是“省市县分级管理,地方负主责”,这种体制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民工子女进入大城市,这种体制就成为了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农民工子女已经在农村交纳了一定的教育附加费,但是该附加费并没有实现全国通用,教育附加费并没有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而转移到打工的城市。而城市的教育经费只提供给拥有该市户籍的学生,农民工子女被排除在外,这就导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责任主体缺位。
1.2配套的法律政策存在漏洞
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学,但是相应的配套法律政策仍然存在一些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够人性化的方面。配套的法律政策存在漏洞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从国家法律层面说,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缺乏成熟完善的政策,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尚处政策空白状态。现行的政策大多是简单的行政法规,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约束力非常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在《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两为主”的政策,即“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项新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义务教育法》中并没有将该政策进行具体的说明解释,而且还缺乏处罚细则,例如并没有明确写出当流入地政府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应该受到哪类处罚;当流入地的公立学校以各种苛刻条件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将会受到受到何种处罚[2]。
1.3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本身并不盈利,需要政府财政的全额拨款,难以承担流动随迁子女的就学成本,因此多数公办的中小学校并不愿意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也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力量。但是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素质本身并不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也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也比较糟糕,这些原因都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农民工子女难以得到公平的教育。
1.4学习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农民工子女出现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节奏相对城市较慢,那些最初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入学后,较难适应城市学校教学的快节奏,很容易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这种不适应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农民工子女越来越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放弃学习,厌恶学习。而且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眼界见识以及生活习惯与城市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农民工子女在见识到城市学生的多才多艺之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新生代的农民工也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会经常督促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工作过于忙碌,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疏于关注。农民工给子女设定的学习目标可能会加大他们的学习压力,进而产生反作用,加剧学生的厌学。农民工们由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也难以给子女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提供正确的引导,其子女刻苦学习,却不得其法,学习成绩难以赶上班里的多数学生,这也容易让农民工子女陷入自卑的情绪中。
2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成因分析
2.户籍制度的限制
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公平受教育權的最主要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农民工子女流入地的政府为了保证本地教学水平的稳定,会制定一些苛刻的教学接纳标准,让农民工们提供各种入学证明,缴纳高昂的入学费用,这些苛刻的条件都让农民工们不知所措,最终农民工子女很难进入到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教育[3]。
2.2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发展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财政投入向公办学校倾斜,公办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财政拨款,而民办学校只能自收自支,因此资金水平难以与公办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是民办学校,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往往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面临着取缔的命运。而剩下的少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也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发展不平等导致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3改进对策
3.1明确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责任主体
在安排教育专项资金的时候,国家财政可以向农民工子女流入较集中的地区给予更多的补贴,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文件,明确要求地方财政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地区。改善农民工子女就读较集中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提高办学条件,从而扩大学校的招生总人数,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就近读书。不仅如此,中央财政以及省市级财政也要拨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让各地按实际情况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3.2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体系
首先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从而使各级政府、各类学校在面临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时,能够有法律条文可以参考。从农民工子女角度来说,当遭遇到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能够有相应的法律凭证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政策体系。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汗水,当地政府应当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创造更多人性化的条件,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安心入学就读。
3.3鼓励民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
鉴于公办学校数量有限,招生人数有限,而农民工子女却持续增多的现实情况,可以鼓励民辦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为了鼓励民间力量办学,可以适当降低民办私立学校的办学门槛,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创办农民子弟学校。鼓励农民子弟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就近入学。
3.4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打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农民工随迁子女也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民工流入地区的学校承担着教育农民工子女的义务。城市学校招收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应当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这类学生,给他们提供与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因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背景、学习方法低效就歧视他们,让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学校的关爱。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压力疏导。城市居民也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农民工与他们的子女,社会舆论也应该宣传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受教育权平等的内容,让农民工子女感受到来自城市居民的热情,放下自卑,集中精力学习。
4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让农民工子女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能够减少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从这一角度来说,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一定程度能够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体系,并且鼓励民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各类农民工子女集中就读的学校要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打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各方面统筹协作,共同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昕灵.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华建设,2019,13:62-63.
[2]王耀军.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对策[J].考试周刊,2020,8:19-20.
[3]王鸿儒.进城农民工子女常见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以会宁县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段为例 [J].考试周刊,2019,94:13-14.
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