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策略
2021-09-10陈立峰
陈立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建筑专业而言,在其本身特殊性的影响下,良好的职业素质更是学生未来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基础。基于此,为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得到双重保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已是势在必行,教师需要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作为基点,在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建筑专业;良好职业素质;策略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养成职业素养的意义
1.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三年学制,以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工学结合、“双主体育人”的教育模式,培养能适应广西地区上述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2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
由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进校早期形成较明确职业观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授课实际和学生达成预期就业目的需要学习的课程详单和待达成的就业能力评估情况,在高职层次学生普遍自制力差的背景下,只有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并对自身业务能力形成清晰直观认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将就业劣势及时转换为优势,进而可以有效利用三年的大学时光,向着接近自身就业目标的方向不断靠近,直到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入职邀请。
1.3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意义
因与建筑工程专业对口的工作对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极高,在此基础上部分岗位还需要参加相关的技术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证书后,才有在建筑行业面试上岗的资格。培养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少走弯路,还可以让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时就铭记“施工质量就是生命”,增强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
2培养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策略
2.1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优化
在实际展开建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应及时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所带来的桎梏,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点,将原本纯粹知识教学的模式逐渐向“职业化”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讲,中职教师必须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作为目的,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优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模块教学法的运用,将课堂知识合理分成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岗位能力等各个模块,并将其落实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中,及时摒弃以往传统教学中枯燥无用的知识,添入实时的行业信息或典型的问题案例等,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2.2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教师需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有效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所掌握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实践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还需学会用实践来理解理论,在将二者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真正提升。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首先是特色性原则。这是中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据,由此可见,在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点的同时,教师还应将注意力放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上,确保学生能够在问题出现后,通过自身的应变能力有效处理。除此之外,践、学、研三因素的结合,也是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原则。
其次是实用型原则。教师需最大限度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完善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建筑岗位的实际要求充分体现出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具备显著的层次性,分工的明确性也要有所保障。例如,中职学校可以将实验与实训教学平台划分成基础训练、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以及实践平台,满足学生不同时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不同需求。 最后是混合型原则。通常情况下,这种原则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等为主,一方面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界限的淡化,另一方面能优化中职学校实验室应用的整体布局。教师需要及时对实践教学设施展开合理整合,促进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真正实现。 另外,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为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目的,建筑专业教师本身的引导作用也必须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合理、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自主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一方面能使空理论的问题得以规避,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不断促进实践环节丰富化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与实际岗位类似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
2.3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作用
工学结合作为新时期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对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来讲意义非凡,校方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在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机会,如此不仅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起到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实习中明确自身不足,进而在后期的学习中实现有针对性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堂知识讲解向企业岗位延伸,尽可能使学生与生产一线相贴近,推动其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这也是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构成。
3开展改革后的预期效果展望
3.1教师层面看效果
教学改革后对教师而言,教师申请参与企业生产、挂职锻炼,从实践中体会专业理论与技能所用之处,客观直接地获取生产一线的信息资源。明白生产实践中的“为什么要这样”,进而发现生产实践中的“不合理”环节,思考“变革”,从而得出创新的“基点”,有效将教师个人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融为一体。课程改革后因无用过时课程得到了明显缩减,有效教学时间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引进校外兼职导师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后,彼此之间可通过互相交换教学思路的形式达成查缺补漏的目的。因教学改革后实训课程的比例明显提高,有些枯燥的内容环节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缩减,后续本专业教学方向也将根据教改反馈结果做出及时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3.2学生层面看效果
学生因在教学改革后的入学初期即会与企业兼职导师和高水平“双师”教师班主任对接未来培养方案,大一期间就可养成一定职业观和良好的知识学习态度,必将有效提高目前学生对未来普遍感到迷茫的看法,另外结合考取职业资格“1+X”证书技能认定制度为契机,通过小组式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拥有独立备考并相互帮助的能力,学生会认识到考证机会是有限的并且与就业相关而用心准备考试。在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因课程模式调整而在掌握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亲自参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养成职业素养,为实现人生价值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在高职教育现阶段学情情况下,土建类专业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土建類企业,特别是土建施工类企业的迫切需求。个别企业认为核心职业素养应该比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更需要在校内培养。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培养是全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职业素养的要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通过实践发现,有些核心素养还需要在顶岗实习期间进一步强化、提升,这就需要企业更多的参与才能培养。有些核心职业素养还和个人心智有很大关系,还需要学生所在家庭一起参与培养。有些核心职业素养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说土建类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既需要高职学校重视,加强培养考核,也需要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王丹,王瑾,余冠男.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合方式的探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晟茂创新班”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2):845.
[2]刘琳.高职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花卉,2018(08):287-288.
[3]李光亮.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类教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83-86+93.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