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五三”为何不“成群”

2021-09-10张煊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语音

摘  要:本文尝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现代汉语中为何没有“五三成群”。以经验观和预想论作为主要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三五成群”更符合人们认知数字数量的顺序,更能临摹“由少到多地聚集”的过程,更符合人们的认知经验与规律。再加上语音方面的经济省力原则,“三五成群”确立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而“五三”最终未能“成群”。

关键词:“三五成群”;经验观;预想论;语音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2

《简明汉语史》一书中,向熹先生在论述中古时期不定数的表示法时,列举了“三五”和“五三”两种形式。《汉语大词典》将两者全部收录,体现出这两种形式并立的过渡阶段。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只能查找到词条“三……五……”。很显然,在表示“大概数量”的用法中,“五三”遭到了淘汰。即使考察由古汉语逐渐固化产生的成语,也只有“三五成群”,没有“五三成群”。

一、成语中的“数词1+数词2+其他成分”模式

通过查阅《中华成语大辞典》的目录,我们发现了一些形式上与“三五成群”相近的成语,遵循“数词1+数词2+其他成分”的模式。举例如下:

①一二其详,②二八佳人,③二三其德,④十万火急,⑤九十其仪,⑥九五之尊,⑦八九不离十,⑧八百孤寒,⑨三十六策,走为上计,⑩三六九等,?千万买邻。

不难发现,“数词1+数词2+其他成分”模式的成语,有以下特点:一是除例⑥“九五之尊”外,剩余10个成语中的数词1都小于数词2,这和“三五成群”相同。二是“一二其详”“二三其德”“九十其仪”“八九不离十”“三六九等”和“千万买邻”这6个成语,只有“数词1+数词2+其他成分”的模式,没有出现“数词2+数词1+其他成分”的逆序形式。

这表明,以“三五成群”为代表的该类成语中,数词1总是小于数词2,且二者不可逆序。那么,“五三”为何不“成群”?

二、从经验观的角度看

(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即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环境的认知[1]。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同自然物及各种社会关系接触,逐步积累,形成了关于“数量”和“数字”的经验。成语“三五成群”的胜出,是由人们的认知模式与经验决定的。

(二)经验观的含义

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认为,经验观主张语言研究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应注重对实际经验的研究,从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2]。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真实感知经验”,说明人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离不开自己身心所能体会到的感知,来源于一次次具体的经验。

(三)对分析“‘五三不‘成群”的启示

我们通过检索“汉籍全文数据库”发现:输入“三五成群”后,可得到22条检索结果;输入“五三成群”后,没有查找到相关条目。这22条含有“三五成群”的语料,基本上都出自明、清两代的作品。比如,“客兵各招引其同队,三五成群,撬门挈具而入,随地驻足”“那些村庄男女,三五成群,收粮打稻,真是一幅丰年图画”,等等。可见“三五成群”自明代以来,就固定地采用“三五”而非“五三”来表示“三三五五”的数量。

第一,“从小到大”是人们认知数字的经验。施安全在《数词的隐喻意义及其认知机制》中提到了人们对数字大小的认知顺序。认为,他通常来讲,人们先认知较小的数字,再认知较大的数字,由此形成由数字小而联想到次序在前[3]。基于“从小到大”的认知数字经验,人们将数词“三”和“五”放在一起表示约数时,“三五”比“五三”更符合以往的认知,运用起来也更加自然。

第二,“由少到多”是人们认知数量的经验。数量和数字不同,“量”牵涉多寡的问题,而且“量”的大小永远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彼时彼景的具体情况,离不开主客观互相影响的经验。那剑的《英汉基本数词的认知语义探析》认为,数词能够通过转喻表示“多少”的意义。其中,在自然数中,“三”仅大于“一”和“二”,因而“三”是小数目,可表示“少”。而“五”通过转喻可以表示“多”的概念,如“五花八门”等。

与“从小到大”的数字认知经验相仿,人们认知数量时,应当是“由少到多”的。成语“三五成群”是由少到多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从这一点来说,“五三成群”不能反映“由少到多”的过程,不如“三五成群”更符合人们认知数量的经验,因此遭到了淘汰。

三、从预想论的角度看

(一)语言符号构成词和词组的理据性

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有一定的任意性,或者有些已经丧失了理据,但是在构成上位或下属范畴的词或词组的过程中,是有动因、有理据的。而语言符号构成词和词组的理据性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

(二)预想论的含义

鲁川先生在《“预想论”:现代汉语顺序的认知研究》中,对预想论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预想”的“预”指的是“事先”,“想”指的是“思考”。“预想”就是在“中枢谓词”之先所“思考”到的。同时,可预想的程度高低,影响着表达预想的语言顺序。概而言之,预想度高,该先说,预想度低,该后说。

关于汉语的常规语序问题,鲁川、缑瑞隆、刘钦荣在《汉语句子语块序列的认知研究和交际研究》指出,汉语常规语序的原则是“摹象性”。所谓“摹象性”,就是在汉语的语言编码系统中,临“摹”客观世界的“象”,包括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抽象事理的“序象”[4]

(三)对分析“‘五三不‘成群”的启示

语言符号构成词和词组具有理据性,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而构成词和词组的结构顺序,同样受到认知模式的制约。有说法认为,汉族人的认知模式“侧重于整体感知、意象思维、静物为本、类比推理”。操汉语者的认知模式体现在词和词组的组成顺序上,存在“原因条件先说,结果推理后说”的现象,鲁川先生称为“事理先后律”。

这里的“因”既是条件,又是促进“果”产生的过程。成语“三五成群”实质上也是一个具备前因后果的完整过程。三三五五的人或物,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地聚集起来,然后组成了“一群”人或物。需要注意的是,“由少到多地聚集”是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根据“预想论”和“摹象性”的原则,用来表达这一过程的词或词组,应当“临摹”它的先后顺序。“三五成群”由“三”到“五”,是由“少”到“多”。“五三”与这样的顺序不相符合,故“五三”不能“成群”。

四、从语音的角度看

辛菊、王丹凤的《语言的经济原则与汉语联合式合成词的认知模式》一文,在谈到“汉语联合式同素逆序词”的竞争与淘汰时,采用了语音的角度。作者认为,被淘汰掉的一类大多数不符合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的顺序;而保留下来的一类大多数符合。并进一步解释道,两个字连在一起,顺着四声和阴阳的次序,发音就省力一些;反之,就费力一些,这是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的。

基于“三五成群”在明清两代有相关用例的现实,我们依据《汉字古音手册》中韵和调来看看“三五成群”四个字的近代音。三,监咸韵,阳平调;五,鱼模韵,上声调;成,庚青韵,阳平调;群,真文韵,阳平调。单从声调来看,除了“三”在今天读阴平调外,其余三个字的调类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基于近代音的视角,“三”为阳平,“五”为“上声”,“三五”连用就比“五三”符合“阴、阳、上、去”的顺序。这为解释“‘五三不‘成群”提供了参考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对数字数量和事理因果先后的认知经验,导致了成语“三五成群”的唯一性和不可逆序性。一方面,人们认知数字和数量时,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示约数的“三五”也应当遵循这一自然数的顺序。另一方面,人们組词造句时,往往临摹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三五成群”是一个由少到多逐渐聚集的过程,因此,用来表示这一过程的数词,也应该是由“三”到“五”。此外,“三五成群”的排列方式,使四个字的声调符合“阴阳上去”的顺序,更加经济省力。基于这些原因,我们现在只有“三五成群”的形式,“五三”不能“成群”。

参考文献:

[1]梁远冰,匡艳.习语变体的认知诠释及再认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107-110.

[2]刘毓.俄语专业学生提高阶段写作元认知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施安全,金春伟.数词的隐喻意义及其认知机制——以数词用以表示“等级;品类”结构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5(4):52-56.

[4]鲁川,等.汉语句子语块序列的认知研究和交际研究[J].汉语学习,2002(2):13-23.

(责任编辑:张咏梅)

收稿日期:2021-05-26修改日期:2021-07-09

作者简介:张煊光(1992—),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猜你喜欢

语音
微信语音恐惧症
SCHMID语音交换系统维护与维修案例浅析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阿里公布新语音合成技术KAN-TTS
结巴
对方正在输入……
拜托,别再给我发微信语音了
微软语音识别错误率行业最低
蜜蜂语音报警信号被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