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实践探讨

2021-09-10刘安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西藏

刘安雯

摘  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本文通过访问方式调研,根据拉萨市尼木县的贫困现状,分析了拉萨市尼木县贫困原因,提出了优化拉萨市尼木县精准扶贫政策途径。通过健全扶贫机制,提高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加强扶贫工作中多元主体的建设;提高农户对扶贫的满意度等优化扶贫途径。以此,达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群众认可度、提升贫困群众脱贫主观能动性等目的。

关键词:西藏;精准扶贫;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治理贫困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对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尤为重要[1]。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25.32%,位于全国第一,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拉萨市尼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是西藏贫困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精准扶贫以来,西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5.32%到2019年12月23日实现西藏自治区全域脱贫摘帽,这在西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界定及拉萨市尼木县扶贫现状分析

(一)精准扶贫的界定

西藏在扶贫初期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贫困农户的状况,划分出农区牧区,找出相对应的贫困原因,依据各地方的贫困程度制定不同的贫困政策。达到对贫困人员的精准确定,精确帮扶、精确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人民的认同感,使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体系。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拉萨市尼木县贫困状况分析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的主观原因。旧西藏的封建奴隶制是影响西藏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尼木县也是如此。在调查中发现贫困户的前辈大多数都是旧西藏的贫苦农奴,旧制度的统治对农奴不断进行剥削,使广大农奴没有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导致许多农户得到土地后不会耕种,不能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生活。虽然党和政府给予广大农奴很多帮助,但这上百年遗留的历史问题并不能一下就得到根治,贫困人口还是大面积存在。此外,宗教及其一些意识对贫困也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生态环境恶劣的客观原因。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辐射强,年日照数2947.8小时,年均温6.7℃,1月均温-40℃,7月均温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无霜期为10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5~7月农区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易造成粮食减产。牧区由于干旱,使得牧草缺水,缓慢生长,从而导致牧民所养的牲畜饲料储备不足,造成牲畜死亡率高。

第三,公共设施不完善的客观原因。尼木县发展缓慢和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尼木县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偏远乡镇、居住分散、住房条件差、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差以及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二、优化拉萨市尼木县精准扶贫政策途径

(一)健全识别机制,提高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

第一,加强对贫困户的准确识别。精准扶贫政策要准确识别真正的贫困户,而不是一些凭靠关系、骗取贫困扶持的“贫困户”。精准扶贫的本意是让群众共享改革的红利,为那些真正的贫困户雪中送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关于如何界定贫困户、界定贫困程度、怎样治贫、怎样帮扶、帮扶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政府要加强对贫困户和贫困成因的了解,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针对农区牧区环境的不同和不同农户的家庭状况,以统计系统的总体数据为基础,对贫困人口进行科学有效的识别,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详细情况。进行精准识别的工作人员,要进入农牧民的家中,与其家庭成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家中是否有未上学的适龄儿童、了解家庭成员健康情况以及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方面情况,要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观察农户的住房、家电、劳动工具、交通工具、水电路等基础公共设施,切实解决农户的真正困难。通过比较本村农牧民的住房条件、收入多少、家庭资产状况找出真的贫困户。在建立卡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民的参与度,发扬民主,做到公开透明,把各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工作交给同村百姓,让群众根据他们的认知识别谁是真正的贫困对象[2]。

第二,加强精准管理,全力部署实施。尼木县政府要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相关的扶贫政策,在各村成立脱贫攻坚指挥处,在区与乡,乡与村之间做好工作交接,做到责任到人,专人负责。区级领导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各乡镇各村之间的领导干部要全力配合,始终保持作战态势,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各村委员会要严格做到民主评议、摸清事实、公告公示、进行备案一系列流程。对各村贫困农户负责,严格规范脱贫验收办法,使各农户真正做到脱贫致富,杜绝“假脱贫”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扶贫工作中多元主体建设

第一,加強对扶贫干部的人文关怀,落实干部驻村政策。要不断扩大对扶贫工作中专业型人才的招收,提高扶贫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大对扶贫人员的关怀力度,了解扶贫干部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增加晋升渠道,使其愿意长时间扎根在贫困地区。要培养出一支有能力,素质过硬的扶贫队伍,不断提升扶贫队伍的执行能力和思想觉悟。驻村的第一书记一定要有担当、靠得住,这对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带领农户走上富裕道路十分重要,驻村人选可以是优秀的年轻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干部以及创业致富能手等。也可在当地对年轻人进行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的致富带头人,使其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带动贫困户致富。驻村干部在深入贫困地区时,要注重“心理”和“身份”的转变,要改变之前的做派,不断向农民靠拢,把自己从一个扶贫工作的帮扶者变成一个扶贫过程中的参与者,站在农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农户的真正需求。

第二,加强对贫困户的素质培养,提高脱贫主动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扶贫工程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3]。贫困户对未来的生活是否有信心,以及贫困群众是否过于依赖政府长期帮扶是影响贫困群众未来能否根本脱贫的重要因素。扶贫工作人员首先要给贫困户予希望,让他们明白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下能够脱离贫困,同时扶贫干部可对贫困户进行心理疏导咨询,鼓励他们真正从心理上脱贫,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干劲。要让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等靠要。精准扶贫政策是为没有条件脱离贫困的群众搭建了一个梯子,让他们可以在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脱离贫困,而不单单只是依靠政府。贫困群众是否从内心认为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脱离贫困是我国精准扶贫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不断发掘贫困村落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在物质脱贫的同时达到精神脱贫。贫困治理要善于运用创新机制,不断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户对扶贫的满意度

第一,提高群众对于扶贫政策、扶贫干部认可度。群众对扶贫干部是否满意是扶贫干部责任心和工作实效的体现,群众对于扶贫政策的认可度、满意度是评价扶贫政策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指标。扶贫干部要真正切实解决村民的贫困问题,找到群众贫困问题的症结并予以有效解决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贫困群众对扶贫干部是否认可的考量重点。扶贫干部要做到对待贫困群众亲如一家,使贫困群众内心拥有归属感。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群众的心理,对贫困群众是否有信心解决贫困问题有很大影响。扶贫干部在制定扶贫政策时,要尽可能多的照顾到贫困户的方方面面,真正解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办好民生实事,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帮助他们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在道路建设方面,要解决贫困人口通路难的问题,加强对贫困村通村组路建设。在网络建设方面,要加快各村网络信号覆盖建设,做到村村都能听广播、看电视。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子女受教育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在学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点的设置规划,完善乡村两级医疗体制。要对西藏的高原病、地方病、慢性疾病、传染病加强防治。并且,要改善贫困户找工作难的问题,组织贫困户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致富技术,解决他们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低的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收入来源问题,不单是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韓广富,辛远.后扶贫时代中国农村兜底保障扶贫:形势、取向与路径[J].兰州学刊,2021(2):147-159.

[2]毛勇,等.大别山区精准扶贫的做法、问题与对策——以舒城县开展精准扶贫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7,19(3):22-27.

[3]陈政.精准扶贫中贫困农民内生动力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