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释家心学浅析
2021-09-10初汉伟赵峰
初汉伟 赵峰
【摘要】 佛教文化原产印度,乃释迦牟尼综合古印度各种文化与修行方式创编而来,在汉朝传入我国。至唐朝随着达摩来到中国,创建禅宗、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大大发展了佛教理论与修行方法,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与形式,大大丰富了佛教文化,至传至六祖慧能,标志着佛教文化本土化的形成。自此以后,中国成了佛教文化最隆盛、发展最好的地方,所以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佛教;心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57-02
一、引言
佛教心学与中华传统的儒家心学是有根本区别。佛教心学的基本认识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时间,空间,意识等都是心造出来的,都是因缘和合造成的,都不是实有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正确的,而中国传统儒家的心学,注述的如《周易》《太极图说》《气论》等把新学的本源,宇宙的本源看作是气。《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等论述是论述心用,即心的分类,应用及修证后的状态,是唯物论的。虽然它是唯心论,但佛教却是对心学应用最广,修正最深,有着对心最深刻的认识。最全面而庞大的心学理论与修证系统,虽其根是唯心论是错的,但其对心学的认识及修证,很多却是对宇宙真理及修证方式有深刻的正确认识,大家也要正确认识佛教,抛却它唯心论的根,来认识其正确的东西。因为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所以广义上来说,佛教的理论及修正方法,即宇宙万事万物的认识皆可标之为心学。
二、佛教的诞生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古印度。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大部分专家认为在今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其属释迦族,又称释迦牟尼。即释族的圣人。因深感当时印度种姓制度的不合理,把人分为四个层次,等级森严。又苦于人生有生死病死苦等诸多不如意,他19岁出家修道,综合了婆娑门,吠陀等印度地区的修行文化与修行方式,于35岁开悟成佛,称佛陀(意即觉悟者)创立了以众生平等为宗旨,开启人类心灵的进步与觉悟,让人免除一切烦恼,跳出轮回,断掉贪嗔痴,发现宇宙与自我的真相,并制定出以禅修为主的一系列修行方法与修行规范。同时,也指出人的善、恶、贫富差距是前世造成的,这世只能承受,今世做好事,下世才会有好报的消极思想,开始传播佛教。
归根结底,释迦牟尼的一切文化与修证都是在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于东汉传入我国,至隋唐时期达到高潮,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达摩东渡来中国传法,创立禅宗为初祖至唐朝传至六祖慧能,这时期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已完美融合,佛教文化已經本土化,在这之前佛教都是外来的人传经、译经,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中国去印度求经、译经的大师代表人物玄奘与义净,并在中国各个大师开始了传宗立派的高潮,随着《六祖坛经》的出现,整个佛教文化的高点已被中国佛教占领。
《六祖坛经》是释佛之后唯一敢称经的佛教著作,佛教文化分经、律、论三部分,称三藏。经着乃释佛所说,律是佛教的规范,也就是纪律。论是除释佛以外各位佛教高僧大德的观点与认识,虽然后世许多经为汉地人所撰写,但都假托释佛所说,从此中国成了佛教文化的中心,印度佛教已然衰败。
在中国佛教大致分为五大宗派,即禅宗、止观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佛教的各个法门与修持方法基本可以归纳到这五大派里来。其中禅宗属顿悟法门,讲开悟,讲当下即是。虽然里面也有南顿北渐之说。但禅宗在整个佛教里面来说还是讲顿悟的。其他门派的修行需要累劫累世才行,禅宗只要开悟了当下即是。
观宗讲止观。止是定的意思,观是观察,观想的意思。即定下心来观察宇宙与自己的身心,要止观双运。它是由中国的智凯大师开宗立派。
净土宗最简单只需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修成,它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即可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此门由我国善导大师创立。
律宗顾名思义就是守戒律,以戒为师。执行严格的戒律。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密宗不止单纯指藏密,佛教可以大众传播的叫显宗,不对大众只对少数人传播的叫密宗。即秘密传播,法不传六耳。有汉密也叫唐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密宗。
三、佛教对心的论述及分类
首先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唯心,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不真实存在的,是心幻化出来的,是因缘和合而来而成的,这是其根本的认识。然而它又把心的层次与认识细化分出了不同的层次,比如专讲意识的经《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等认为意和识都是心的不同层次与功能,“意”指人思考,思量事物。“识”指分辨,区别,明了事物,都是心境作用的体现,三者是一体不同层次而已。里面还把心八个部分,称为八识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前五识是人五种器官的作用,意识指人的心理活动,我执识指人大脑深处形成的各种思维习惯,即意根相当于潜意识,阿赖耶识是指包涵宿世及人的善恶种子的深层意识,还把心的意识活动分为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五后意识等四种,独头意识是八识中第六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意识等四种意识,其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因不与前五识俱起,乃独起,故称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指第六意识与前面眼识等五识共起作用,五俱意识指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一起明了外界事物,无后意识指五种意识发起,即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发起作用。
佛教门派分支众多,每一门派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佛教还用心字为经咒起名,如广为人知的大悲咒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还有心经专门以心命名,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在佛教里用途很广,其修心也是分很多层次的,修行层次分别的标准是否开悟,也就是大家常听说的是否明心见性。没开悟的属于一般修行者,开悟的属于修行有成的,即明白宇宙真理的,虽然明心见性是一块说的,但其实是两个层次,明心是一个层次,见性又是一个层次,见性之后仍有可用功的地方,明心见性之后又分为初关、重关、牢关,由于里面牵扯证悟后的状态及感觉等。
四、心的修证方法
佛教修持里把心分为两种:一种叫净心,一种叫染心。净心也叫真如心,是心的本源状态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染心就是沾染了各种习气的心,把心的本源遮住了,其修行就是为了把染心修回到净心上,以破除无明,克除我执,成就圆满本俱之佛性。其基本方式,克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它认为的习气皆由贪嗔痴而来,必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慧不指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指宇宙真理,《金刚经》里面讲“云何降伏其心”“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应无所住生其心”,金刚经里修持心性的方法是除三心免四相。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三心。四相指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想,要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心经》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修持方法及心的一切本源状态,由于此经比较短少计244字,全文抄录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修行其还需要发大心,如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还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菩提誓愿证,《六祖坛经》为中国禅宗第六祖所写,南北朝时达摩来到中国创建立禅宗,禅宗的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属顿悟法门,不论次第程序,因为六祖未曾上学,文字通俗易懂,且别的经书由翻译而来,不免有所误解,惟坛经为中国僧人所著,里面结合了大量本土文化。六祖后禅宗又分为五门六派,后世广为传播,他写此法门以“定慧为本”“除妄不起心”“渐顿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要求自性常清净。其形式有当下即是,一念回机等,具体修行方式为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分为话头禅,寂照禅等。
五、结论
佛教本源自外来文化,又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发展,是文化融合促进了其发展,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了其发展,佛教对心的认识是最全面,论述最广的,虽然它有违心的成分,但它的很多认识与观点还是有合理因素的。
参考文献
[1]惠能.六祖坛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杜正乾. 《金刚经》研究述评[J].五台山研究,2007,(01):10-14.
[3]陈秋平.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安全勇.《心经》英译释要[J].上海翻译,2015,(01):57-62.
[5]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