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观典
2021-09-10
【作品概况】《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的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立。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全文1203字。行书。山西太原晋祠藏。
【观典赏析】唐太宗留世书法仅《晋祠铭》和《温泉铭》两件,均为刻石。《晋祠铭》书法劲秀挺拔,形势开阔,浑然天成,字字注重意态,飞逸洒脱,雍容大气。杨宾《大瓢偶笔》说:“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 钱泳《书学》称:“古来碑者,在汉、魏必以隶书,在晋、宋、六朝必以真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此碑书法开八大山人行楷书之先河。
【作品概况】《温泉铭》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骊山温泉撰写的碑文。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原石失踪。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甘肃莫高窟17窟发现唐拓本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欧阳询《化度寺碑》、柳公權《金刚经》等三件残本。48行,354字。行书。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观典赏析】中国历代皇帝中,字写得好的不乏其人,但称得上书法家的为数不多,如李世民、赵佶、 赵构等。《温泉铭》圆熟流利,浑然天成,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是欹侧奔放,雍容和雅,丰满润朗,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笔法生动,孕育着二王草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风韵。唐以前碑刻者用篆、隶、楷书,唐太宗首创以行书刻碑,这是唐太宗在书法及其理论上极具影响的贡献。《温泉铭》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近代俞复跋说:“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宋代米芾的行书即源于《温泉铭》。
【作品概况】《道因法师碑》全名《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李俨撰,欧阳通书。楷书,34行,行73字。碑高312厘米,宽103厘米。为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立。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观典赏析】《道因法师碑》是欧阳通的代表作。欧阳通楷书比其父欧阳询写得更瘦硬、更挺劲,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成为其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刘熙载《书概》说:“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此碑笔力清劲,结字雅正,意度飘逸,善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给人以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明王世贞说:“《道因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锋芒棱角太露,既成其书法特色,也成为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杨士奇批评他“少含蓄之趣”,但虞世南称欧阳通功力当在褚遂良之上。
【作品概况】《升仙太子之碑》立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76岁的武则天由洛阳嵩山封禅返回,途径缑山,在升仙太子庙中留宿。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升天成仙而立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碑通高654厘米,上宽158厘米,下宽174厘米,厚55厘米。行草书。34行,行66字,碑文上下款和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等,分别出自唐氏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河南省偃师市缑山仙君庙存。
【观典赏析】武则天前后执政达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此碑为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唯一碑刻。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为飞白鸟形书体,每一字的起笔处都有一只仙鸟立于字体中,尤为诡奇精妙、气势磅礴。有评论家称此碑文用笔“笔势婉转流利,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明赵涵称“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此碑行草相间,笔画婉约,婉转流畅,意态豪纵,是我国行草书碑刻中最早者,更是第一个由女性书写的碑刻,后人称武则天的书法“深谙书法规律和具有非凡的艺术胆识与才气”,誉之为“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谢无量评价其“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武则天所创的飞白鸟形书体后无传人,“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
(马 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