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09-10潘亚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潘亚宁

摘 要: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和思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是高校维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政治保证。为有效解决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在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方法、实施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大数据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价值功能,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5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成为我们党推进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沿阵地,天然地与建设和开展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联系在一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展开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恰如《大数据时代》中所阐释的,“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它不仅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而存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1]。因此,针对当前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困境,我们要认识和正视高校在大数据应用时代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探寻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综合治理与能力建设现代化的有效发展,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一、多重困境: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多种模式和途径,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成效受到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方法以及实施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当前情况看,各级单位已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在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正确认知和把握、高校数据平台建设和内部工作人员的数据素养、实施方法改进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目标对象方面的困境。当今,“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作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亲历者,个性张扬、自信乐观等品质成为“90后”大学生的显著标志,其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在彰显青春风采的同时,又极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被灌输错误的意识形态。同时,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包容的开放性、情绪的不稳定性等特征一方面使其在开放的大数据环境中不断地汲取新鲜事物,获得对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的满足感,面对新的信息和思潮,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平台的吸引力,部分学生的精力被占用,投入到课堂中的精力减少,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影响。“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2]这种不可分割性为各种错误思潮的趁虚而入提供了机会,形成了信息的无屏障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

2.实施主体方面的困境。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大数据作为一种新事物,在最初的运用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数据如何高效地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尚不明朗。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实施主体,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数据意识较为薄弱,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存在较大上升空间[3]。目前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系统、连贯、持续地建设数据平台的意识缺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部分高校已具备了建设大数据平台的资源和条件,但由于没有完全认识到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及潜在价值,因此这些资源和条件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到高校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中,同时,各高校之间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激发。二是内部工作人员数据素养不足,数据意识未被完全激发,大数据思维及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有待提升,能够熟知大数据理念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工作人员较少,高校中操作性较强的大数据管理、应用模式尚未形成。

3.实施方法方面的困境。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由于先前所经历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权威式的教学模式”,传播方法和传播载体单一,忽视了大数据时代的大量可利用的资源,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点和创新点,从而影响课堂质量。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大量可利用资源,因此“要准确、及时把握网络传播社会思潮的动向、捕捉其散播途径,提升安全意识”[4]。将意识形态科学的内涵与多样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将促进科学理论的有效传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稳定性。

4.实施规范方面的困境。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便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隐藏着一系列未被发掘的问题。大数据以数据的形式记录着使用者的行为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隐私造成侵犯,对社会伦理造成不良影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5]。同时由于对大数据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在对其实施、监管、治理等方面未形成系统、整体的规定,甚至某些方面在法制体系中处于真空状态,易滋生潜在的风险。

二、价值契合:大数据利用耦合优势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向前发展

1.全局性把握: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数据的快速、有效整合是大数据的根本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样本分析的不足。恰如维克托所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样本分析法,但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慢慢地,我们会完全抛弃样本分析。”[6]根据这一特点,將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各类社会思潮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思考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积极寻取妥善的方式来纠正受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将各种错误思潮与主流价值观进行比对,运用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功能探寻各思潮同主流价值观在渗透方式、聚合群体、传播频率等方面的异同,可帮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策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的女巫朋友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