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史纲》课程教学设置与构想
2021-09-10刘虹
刘虹
摘 要:《建筑史纲》课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的建筑历史知识素养和建筑艺术审美能力,并掌握关键性的知识要点,具备对圖像初步的判读能力和对建筑现象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的基本理解与分析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史纲》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针对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出发,通过一系列相关举措和教学设置凸显课程特色,建构纵向分层的建筑历史教学体系,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的既定教学任务与目标。
关键词:建筑史教学;建筑史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发展沿革
《建筑史纲》课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系列课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该系列课面向学生的第一门课程,因此,对其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安排不仅是基于整个建筑历史系列课程的统一构想,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建筑史学的广阔世界,构筑完整、系统的历史观念,并积累基本的建筑历史知识。
结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要求,也为配合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即在低年级阶段就应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建筑史观和知识积累,建筑学院在2003年开始按照“史纲+史论”的方式安排建筑史教学。《建筑史纲》课就是在这样的思考和背景下展开的,课程采用教师组的方式,以传授通识性内容为主,教学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建筑学、城乡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三个专业的全体学生。培养计划的调整于2008年正式完成,分别在本科一、二、三年级设立《建筑史纲》《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西方现代建筑思潮》课程,并在2005年打包《历史建筑调查与测绘》申请成为广东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建设了面向低年级的“建筑历史”教育部视频公开课,课程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资源以及主讲老师的教学视频等均可在线观看查阅。
在完成了建筑历史教学的纵向结构调整之后,建筑史课程与同年级建筑设计主干课的关系更加合理,《建筑史纲》的教学使学生在初始进入设计课程学习时,能掌握基本的史学知识和观念,构建相对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高年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了空间和保障。
二、溯源:课程特色目标化
目前对于建筑历史类课程的教学,各大院校基本都采用PPT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图片信息量较大,对于具体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介绍都很详细。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凸显《建筑史纲》的课程特色,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令其与中外建筑史等课程有所区别,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或许更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追溯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建筑史纲》课程的个性与独特性,从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即可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也是针对这些预设的目标来进一步凸显课程的特色。
其一,《建筑史纲》课是针对初涉建筑领域的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程,需要起到引导学生进入建筑史与理论学习的作用,因而应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概要性,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此课程教学以教学组的方式展开,由各门课程的主讲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将建筑、城市和园林发展的梗概内容呈现出来,内容精练,多人轮换的阵容也令学生不会感到单调和厌倦,尤其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教Francesca的全英授课令学生们感觉到既挑战又有趣,其不同于国内老师的研究视角也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建筑史纲》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它涵盖的信息量相当大,如若平铺直叙,容易令学生混淆和困惑,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整体历史观,理清发展脉络,这也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以外国建筑史的部分为例,这种整体史观和系统脉络的建立主要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清晰阐述来达到:每个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艺术背景,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发生的转换,为何转换,如何转换等。也就是说课程特别强调对于形态问题背后的思想意识的探讨和梳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接触和掌握建筑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由,从而更加理解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对重要复杂的知识要点的展示(尤其是在PPT的展示上)不追求大篇幅的直述,而是多以提纲式的关键词方式表达,看似阐述的内容少了,实际上更加清晰易明。
课程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它最直接的目标是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对于这个部分的思考,将通过本文的第四部分,亦即教学方式来进行阐述,因为教学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讲述过程,还要结合课堂讨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
三、交叉:课程设置系列化
《建筑史纲》课程是面对建筑学院一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和理论基础课。在这门课设置之初,即考虑到课程是一门涵盖面广、内容多样、提纲挈领的课程,不仅包括外建史和中建史课程的导入,还应涉及园林史、城市史的基本内容;既要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建筑历史发展框架,又要为他们启蒙一定的基础知识。鉴于以上考虑,课程在设置初始就采用了教师组的教学方式,分别有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中外园林史和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讲教师参与其中,共同搭建一个宽广全面的知识平台,还引入外教Francesca Frassoldati副教授以英文授课,力求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和视野,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过评教体系得知,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设置反响颇佳,认为教师们特色鲜明,课程生动丰富,课堂效果较好。
除授课教师的安排之外,课程在进行设置时最需要考虑、同时也最难拿捏的就是和上游课程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考量两点:第一,《建筑史纲》中包含了中建史、外建史、园林史、城市史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比重上如何安排?是平均分配还是突出重点?第二,以上提及的这些课程在二、三年级,亦即在完成建筑史纲课后一到两个学期就会再次开课,学生在上完史纲课后不久又将迎来相似的教学内容,这些既有相似点又不同侧重的课程之间应怎样衔接和互补?其实,这两个问题也可看作是同一个问题,即建筑历史系列课程的教学安排,应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有所收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建筑历史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