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2021-09-10赵昶葆陈娟
赵昶葆 陈娟
陕西省教育厅响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课堂革命”号召,提出的“三个课堂”,引领革新课堂概念,倡导教育回归主旨,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三个课堂”是新时代引领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新的理念阐释和实践注解。首先倡导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提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而发展的全景实践理念。其次要求学校积极推进完善全面育人体系,提出了新时代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全景实践路线。再次针对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典型问题,提出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推进方案。具有极强的体现时代特点的理念革新价值、政策落实价值和实践问题解决价值。
推进课堂概念革新
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
在信息时代之前,长期盛行的知识本位、课本本位主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但也容易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只重视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客观事物固有的整体认知价值和生活实践意义,向学生呈现了一个仅存认知意义的客观世界,一个片面的、割裂了社会实践的教学世界。
在信息时代来临后,知识“裂变”的文化现实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维工具,更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个人意义。必须通过融知识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学校教育,将客观事物和现实世界的完整面貌、完整意义呈现并教给学生。
“三个课堂”提出,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学校“教”与“学”的时空范畴,融合不同场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意在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功能齐全的意义世界,以满足学生各方面、各种境遇下的意义需求,使学生的生命活动得到全方位的意义关照。
“三个课堂”倡导学校教育要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层次类别、属性侧重点的不同,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构,统筹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给予学生完备的教育内容、方式和体系,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生活世界”里进行沉思与体验,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世界。
推进教育政策落实
完善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特别是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对应于此,“三个课堂”也要求学校全过程构建立德树人“大课堂”,让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实训、课内与课外、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社会文化学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还重点对“第三课堂”提出,寓德育于社会实践教育之中,发挥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及家长作用,让学生在参观中学、听讲中学、体验中学、交流中学、介入中学,使得更多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社会文明入脑入心,培养家国情怀、陶冶情操。这就要求学校要丰富德育形式,充分灵活发挥多种社会德育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让教育发生在真实情景、真实活动和真情实感之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知、体验和实践相统一,提高德育实效。
《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同样,“三个课堂”也提出,“第二课堂”主要是深化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立足校本课程学校开发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第三课堂”是学生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生活中的再现与迁移、实践与应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对标《指导意见》要求,从学校课程体系的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设计落实,并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定位。
推进教育问题解决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大多传统课堂教学一贯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主导理念,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传统课堂容易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个体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全身心的深度参与。大多传统课堂缺少理性思考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难以支撑复杂任务学习,难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知识、实践能力、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
毫无疑问,在中小学推进“三个课堂”,有利于推进解决一些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发展困境,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志趣相结合,从而转化为刻苦学习、增长才干、成就志向的发展动力;能够引导学生将书面知识通过主动实践和独立思考,达到消化吸收、活学活用的水平,从而转化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体悟丰富情感,追求正确的社会价值和积极人生意义。
当前的基础教育,“唯分数”“唯升学”等功利化、短视化现象普遍。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非考试计分科目和未被纳入考试的教学内容被轻视,学生的体育艺术素养和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空间不充分,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催生了超负荷教育,引发了对教育的过度焦虑,严重异化了教育行为。
显然,在中小学推进“三个课堂”,有利于推进解决“唯分数”“唯升学”等功利化教育倾向问题,让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短时期内难以克服的不足,更为现实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让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成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统筹加强“五项管理”的有效手段,成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有益探索。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课程改革倡导新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要求学校课程与教师教学切实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僵化的学科中心主义转向学科融通和跨学科整合。要求通过具体的学习“情景”直观感受,进行整体认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从“内容之知”向“方法之知”转变,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广泛迁移,推进动态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组。
所以说,在中小学推进“三个课堂”,有利于落实“教学双主体”地位,落实“素养本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通过“三个课堂”优化整合教育要素配置,优化组合教育内容及时空环境,深度融通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一是推进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构建“社会大课堂”,实行开放教育、开放学校、开放课堂,增加校外活动、社会活动、研学活动,加强实践锻炼、劳动教育、社会服务。二是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创新,构建“科学大教室”,增加生活生命类、跨学科综合类、社会活动类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以获得更多的社会阅历、社会理解和社会认知;拓宽科学課程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入自然走近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自然认知、科学理解、劳动体验。三是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构建“大单元教学”的多元范式,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总之,陕西省教育厅提出的“三个课堂”是深化“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概念创新,是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育人方式改革的管理创新,更是推进解决基础教育领域突出典型问题、困境的行动创新。我们要将“三个课堂”的核心要义和具体要求落到实处,统筹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多项重大政策落实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赵昶葆系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娟系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