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存”走向“共生”:初中语文教研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2021-09-10杨翠
杨翠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社会学研究之中,是指由历史因素而形成、通过社会关系联系结合的人类的集群,或者具有相同自我价值、自我认同与利益的社群集合。具体到某一领域当中,就是在该领域中相互联系交流、共同发展探索的群体。“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由博耶尔在1995年首次提出,即在学习领域内,为了共同的目的、要求、任务乃至利益,进行沟通、交流、共享,促进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知识在内的人际交流的平台、组织、集体。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教学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概念。本文研究的“教研共同体”,可以被视为“教学”与“研究”两个共同体的交集。虽然目前国内尚没有对教研共同体的统一定义,但学界普遍认为教研共同体是具有核心、基础和领导者,教师联合研究者发现与自主处理问题以促进共同进步的团体。由此可见,教研共同体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通过合作共享来共同成长,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具有公共性、合作性、探究性、支持性、持续性五大特征。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成体系的教研共同体,对于促成教学成果、提升教师自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差异“共存”:现状及困境
教研共同体要求教师充分意识到“教学者”和“研究者”的有机统一,打破传统教研分离的藩篱,结合教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这一个体,还是校方这一群体,在对教研模式的选择上和共同体的构建上,都存在形形色色的“差异”。
1. 个体“差异”——教师教研知识参差不齐,認知情况众口难调
当下,大部分在职的语文老师入职较早,且多毕业于教育学院或专科学校。这些老师并未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研课程培训,即便是入职后学校或教育部门安排过课题学习和专家指导,在短期内也很难有整体性的改变。很多教师依然面临着变量不会控制、数据不会分析、文章难以入门的困窘。同时,初中语文教师普遍面临初升高的升学压力,一线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时间、精力和理论指导,在碰到了教研任务时习惯于查找他人的成果,并将其生搬硬套,没有了主动查找分析研究的过程,自然就失去了提高自身教研能力的最好时机。此外,教师本身对教研活动的认知也有差异,笔者曾走访过当地部分初中的语文教学组,有些年轻教师表现出想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良好期盼,但部分教师尤其是资格较老的教师,缺乏对教研的正确认知,片面地认为教研活动对升学成绩没有帮助,甚至有小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对自身前途没有多大用处,提出了“教研活动属于研究学者而不属于教师”这一错误观点。
种种现象表明,差异是存在的。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现行要求下,很多教师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片面化,原本以教学研究改变长期存在的实践与理论二元对立的新理念、新模式,变成了教师被动接受的一项工作任务,在主观意愿上自然就产生了抵触与厌倦情绪。此外,在构建教研共同体时,理论丰富的年轻研究者与实践丰富的老教师常常做不到互补共进,老教师认为理论指导太“高大上”,研究者觉得实践活动“老掉牙”,二者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共存的状态。
2. 群体“差异”——学校教研模式固化,缺乏促进发展的合作管理环境
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层级鲜明,制约性和权威性较强。“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这一层级现状既有利于建立从高到低的职务从属关系,也益于行政命令的下达。很多学校自然就把这种层级运用到教研工作中,利用“人治制度”和“领导命令”运行教研活动。其中,教导主任确定时间、地点,甚至确定教研内容,会影响到教师发挥协作探究的主体作用。长此以往,教研共同体变成了行政关系的附庸。教师碍于领导的“面子”,不好提出不同意见,教师教研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大降低,自我发展的意愿也会受损,最终使教研共同体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不同于高校现有的合作式教研共同体,当下的初中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同类学科,空间范围也因多种因素局限于市县一级。此外,中学的教研共同体评价制度缺乏完善,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门设立部门制定评价制度,即便教育部制定下发了相关法规文件,也会在落实上大打折扣,这种环境下构建出的教研共同体,专业性和组织力都达不到增强教师内生驱动力的要求,更不必提发展综合素质了。
二、策略“共生”:构建初中语文教研共同体
如前文所述,初中语文教研共同体的差异不可忽视,在建构具有共生性质的共同体时,最重要的是以新策略推动提高教研效率的新模式,将差异共存转化为个性共生,以自主、自愿、自觉为前提,通过建立学与研的“裙带关系”,在完备的共同体视野下,加速初中语文教研体系转型。
首先,需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本体的主动性,转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知,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研究“双管齐下”。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制定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实践策略,促进语文教师重复“实践—反馈—实践—反思”的循环,保证教师的每一项教研活动都充分基于一线教学工作实践,取得的教研成果也必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注重完善教研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使得后续的教研共同体实践活动有理论依据,利于教师总结经验。
其次,校方要设法改变以行政隶属关系为主导的教研层级关系,从被管理的教师的教研实际需求出发,给予教师学习的时间与平台,以点带面,强调语文教研共同体目标的道德性,提升教师的教育信仰。同时,加强与其他文史类学科教研的联系,增进语文教师的交往理性,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精诚团结”,摒弃“单枪匹马”的非共生形态。
最后,在政策层面上,要有整体区域性、宏观把控性,将教研共同体纳入整个教改落实当中,立足于教研长远发展,关注教育共同体的大环境优化,重塑一个以协同共生为持续推动力的生态体,夯实文化底蕴,打牢专业基础和思想建设根基,使教研结合与教改落实相互呼应,正向纳入教研共同体的建构当中。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