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2021-09-10李微微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法治民族

李微微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对祖国的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并把民族团结写进宪法。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民族团结是精神文化财富,它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教育来抑制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最终导人向善。民族团结教育强调的是“以民族团结理论作为依托,以多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为根据,主要目的在于对我国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此促进各个民族就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达成共识”。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仅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还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积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1. 多民族地区稳定的需要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分属于不同民族的。如果搞不好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多民族地区的稳定首先离不开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笔者所任教的镇沅,作为多民族地区,是由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三个主体民族构成的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县之一,辖区内居住着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5.27%。生活在镇沅境内的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属于“直过民族”之一,总人口17000多人,占全国苦聪人的40%以上。为让更多的少数民族贫困子女能接受更为良好的教育,经多方论证,镇沅县委、县政府投资2.3亿元建设了镇沅县民族中学,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66.5%。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的多民族中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成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是促进多民族地区稳定的需要。

2. 多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多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薄、底子差的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靠发展来解决,而发展的前提是民族稳定和团结。多民族地区应该围绕团结抓发展、抓好发展促团结,牢牢抓住“团结”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多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最终实现各个民族共同富裕。

在新时期,要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改革和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作为主题,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终解决好民族问题,必须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

青少年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培养他们良好的民族团结思想对边疆民族地区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要通过深入扎实地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事关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3. 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极强,且具有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这就使得我国广大学生尤其是多民族地区学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关注对象和境内外分裂势力企图打开的突破口。这就要求多民族地区学生必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敢于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切实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身心发展迅速,且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最佳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这种健康向上的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导人向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4. 落实《纲要》的需要

2008年11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學中渗透相结合”。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央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无论是《纲要》,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体现出民族团结教育的迫切性,学校应该统一思想,认真落实《纲要》,保证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更应担负起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任,将《纲要》落到实处,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1. 明确教学目标,找准前行的指路灯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教师还应依托这些教育素材,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纲要》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握《纲要》的内在要求,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主阵地作用。

2. 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时效性

时代在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又指导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指导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切记“满堂灌”。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師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即知识、能力培养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转变教学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师水平相对有限的多民族地区,教材仍是课程最重要的载体,是规范和引导教学的范例性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挖掘教材,精选相关时政素材。

3. 加强专业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会影响到在课堂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而提高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的关键就是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厚积薄发,以渊博的学识取信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犹如知识的化身。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教师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应懂得其他学科知识,教师要让自己成为“杂家”,努力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交叉,力争做到精通多门学科。

教师应锐意创新,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技巧在于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保持他们的这种注意力。教师的课堂授课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各种技能技巧,包括组织教学的技能技巧、批评与表扬的技能技巧、语言表达的技巧等。因此,教师要广泛积累教学经验和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发育阶段,不稳定、易变化,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犹如行动的指南。教师几乎天天与学生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仪表、作风、习惯等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自尊、自重,处处事事给学生作表率,时时刻刻都严于律己,自觉检点自己的言行是非,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形成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特有风度,具有能够征服学生心灵的震撼力和渗透力,从而能够用无声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感染,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师还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学习如何,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育,如果充满着爱,即使是冰冻的感情也能融化。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对学生学业的提高、知识的增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要民主、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青少年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是班集体的一个成员,教师必须尊重他们,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对他们既不放任自流,也不粗暴专横;既不能有偏见,也不能偏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和探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与他们民主协商,同时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办事要公正,不要因为个别学生学习成绩好而看重他,也不要因为某个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轻视、看不起他。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教师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信任。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法治民族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