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毯:渐行渐远的艺术
2021-09-10宋元林
宋元林
地毯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 3000 多年以前;有实物可考的也有 2000 多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诗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的名句。根据文献记载,在唐宋到明清,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常以棉、毛、麻和纸绳等作原料编制而成。编制中,使用强度极高的面纱股绳作经纱和地纬纱,在经纱上根据图案扎入彩色的粗毛纬纱构成毛绒,然后经过剪刀、刷绒等工艺过程而织成。其正面密布耸立的毛绒,质地坚实,弹性又好。
地毯最先始于西北高原牧区,维、蒙、藏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的跪垫、壁毯和地毯。我国西部的新疆早在 2000 多年前就生产地毯,并能织出各式图案。尤其以新疆和田地区所生产的地毯最为名贵,有“东方地毯”之美誉。与大同毗邻的呼和浩特市的地毯早年也来自新疆,俗称“西营毯”。后来从宁夏等处来了几位师傅,带来了编织地毯的技艺,才有了当地的地毯业。
我们大同地处塞北高寒地区,又处在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接壤地,所以也盛行使用毛织地毯,大同人习惯称之为羊毛地毯或栽绒毯子。大同自古与内蒙古民间贸易往来频繁,最早内蒙古的地毯和毛制品流入大同,被大同人称之为“西路货”。
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山阴、浑源、广灵等地相继建立了地毯厂,尤以大同县(今云州区)地毯厂为最。
大同地毯厂的组建,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当时,大同市城区人民街(后改为大北街)办事处兴办了街办工业“人民街地毯厂”,厂址设在大东街太平街口路东,开始了手工编织加工羊毛地毯。羊毛原料主要从内蒙古地区购进,先用羊毛加工成毛线,再经过反复试编最终编织出了大同生产的地毯产品。基本具备了弹毛、纺线、染色、织地毯这些工序。大同地毯具有舒适耐用、隔潮保温、除邪祛寒、冬暖夏凉等特点,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且物美价廉。一经投入市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那个年月大同地毯厂很是火了一把,产品销量很好,职工福利待遇也不错。后来,大同市毛纺织厂与大同市城区人民街地毯厂合并,地毯厂成为毛纺厂的一个车间,隶属市二轻局管辖。虽然两个厂子资源整合强强联手,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是被淘汰,大同地毯只能留在大同人的记忆中了。
那时,我老公中学时的美术老师在乡下一家地毯厂任厂长,他特意带我去工厂参观,让我有幸见识了地毯的编织工艺。赵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先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基本常识。从地毯的分类说起,按制造工艺分为手工栽绒地毯、手工编织平纹地毯、手工簇绒地毯、手工毡毯等;按用途分有地毯、炕毯、壁毯、祈祷毯等;按原料分有羊毛地毯、丝毯、黄麻地毯、化学纤维地毯等。产品分三蓝地毯和带彩地毯。道数有 60 道、70 道、90 道,最密的有 120 道。听说后来又发展到 540 道和 720 道以上的地毯,规格也有十来种。
加工地毯有纺纱、染色、绘图、加工、平整、干洗等多种工序。编织地毯需要木制机梁、刀子、耙子、剪毛剪子、平毯剪子、剪花剪子等。其中主要工具是地毯梁,由四根木头搭成一个正方体。上下木头要求质量高,因为织工要把缠在上面的纬线绷紧;左右的竖木打千斤,次一点也行。紧挨地毯梁的是能上下伸缩的副梁,织毯的人坐在上面可上下调节。赵老师带我们来到一间工作间,几名女工正在看图编织挂毯。看她们娴熟地绕边、过头纬、拉绞……她们眼里看着图纸,一手抓着毛线,拴在纬线上,一手用刀砍断,太长了浪费毛线,太短了又不合格,必须拿捏得较为准确。我们亲临实地观看她们编织,犹如静观一朵花慢慢绽放,体会到了“慢”的妙处。我看着墙上写着生产挂毯的上百道工序,仅仅是编织工艺,就有上径、拾径粘胶、打水平、锁底子等 30 多道工序。这一道道工序下来,是手艺人庄重于物的一段心路历程。
地毯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艺术欣赏价值。临行前,赵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厂里的图案样本,约有 20 多种。五龙、五云、五牡丹、孔雀、龙凤、八骏全图、梅兰竹菊、鹿鹤同春、山水、水鸟等图案,淡雅素静,新颖别致。赵老师说图案的绘制原来由老师傅用符号点在格子纸上,后发展到请画师画样子。赵老师到地毯厂工作,可谓学以致用了。
大同有地毯厂的历史虽短,但使用较早。大同人最早使用地毯不是铺在地上而是炕上,所以把地毯称作“炕毯”。早年间大同四合院民居房屋的面积小,除了一条火炕所用的地方以外,地就更小了。而大同地处塞上,一年四季气温很低,如果不烧炕火炕皮很凉,铺上一块地毯或毡子,可以起到隔潮和防寒的作用。当时地毯的尺寸有 3 尺乘 6 尺的单人地毯,还有 5 尺乘 6 尺和 5 尺乘 8 尺的。不过,那时炕上能铺一块地毯属有钱人家,一般人家铺的是芦苇或高粱蔑青编成的席子或花油布。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贵族化的地毯变身平民化,许多入住到电梯楼房的人家都在大客厅地上铺上了地毯。
地毯的生产随着机械化的加速度,机器制作渐渐取替了手工制作,手工地毯成了渐行渐远的艺术。而使用地毯的人家也嫌打理不方便,渐渐从家庭中退出了。
选自《今日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