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就是生活的碎片

2021-09-10李亚强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8期
关键词:云冈鼹鼠葫芦

李亚强

云冈舞,作为云冈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从照搬石窟造像到与时代同呼吸的艰辛历程,为“云冈舞”学科建设奠定了堅实基础。随着2020年6月18日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云冈舞”学科建设正式启动,从整体规划、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等不同层面稳固推进,不仅是每个云冈舞研究者、创作者、实践者的使命,更对建设“云冈学”、推动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写实散文的叙述语言和表达方式中,我比较担心的是对人、事、物的机械式搬迁,有时候这样虽然可以再现某一段生活、故事的原貌,却没有提取到其中的精华所在,最终难免沦为下品。在读侯建臣的作品之前,这种担心也是存在的,但是读完之后,我长舒一口气,他对生活精准的把握和高度的提炼,让人为之侧目,可以说,他是目下写实散文方面比较接地气的实力派作家之一。

看散文,我比较喜欢从语言表述方式入手,因为能够紧抓读者内心的,归根结底还是语言的艺术,侯建臣散文作品在语言叙述方面独到的地方在于,利用碎片化的文字处理方式,创造出紧凑的镜头感,让文章的情感随着镜头的移动而不断的升华、跳跃。

如《鼓楼》一文,通篇所写,其实就是一个进城农家子弟从无依无靠的漂浮,到突然有了情感的落脚点,通过短短的一段路程,就像电影的镜头回放,也像一个个故事碎片,在时间和空间里不断翻转、整合,组合成新的存在形式,让人在多少年后重新站在那个街头,重看那段被风吹过的岁月。“该去你家见见你父母了。二六自行车说话了。二六车一说话我就闻到了一股脂粉的香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感觉到了那香气的亲切。我感觉整个城市里都是那种香气在弥漫。”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一下子个人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二六车的这句话,一下子改变了二八车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两个非常紧凑的短句,让整篇文章温暖起来,也让读者的内心温暖起来,这不就是文学作品所要达到的效果么?

再如在《晒葫芦条的女人们》,从看到大街上卖葫芦的人增多,到女人买回葫芦,然后再到院子里削葫芦皮、葫芦条,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带来的是艺术的真实,让读者能够看到感受得到。但是他的更加高明处在于,点出一般人看不到的生活内在,“女人就像对付平时的家庭生活一样对付着那些葫芦们,女人就像对付日常的一个一个琐事一样对付着那些葫芦们。”因为这两句话的点睛,让整篇文章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让一个男人去做这样细碎的工作当然是不太可能的,就像让一个男人每天去处理细碎的家长里短一样不可思议,但是女人就可以,女人的细腻和耐心,通过短短两句话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的味道也随之跃然纸上。

看惯了当代许多作家动辄上万字的散文作品,这样的散文作品中,到底有多少干货,有多少水分,当然读者诸君一目了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侯建臣的散文,精短洗练的文字对于读者来说确实算是一种享受。即便像《蹄窟岭上的历史风尘》这样的文化大散文,侯建臣在作品处理时依然举重若轻,写意式的轻描淡写,寥寥数笔就如写意画一样,衬托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写照,“雁门关已然远离了长安,白羊古城比雁门关更北,但这远不是尽头,马头还要继续向北,一路向北……”渐行渐远的长安,越来越近的荒蛮之地,回首望故乡,止不住悲从中来,但作者勾勒出来的却是依然向前行进的马头和一条人烟罕至的道路斜通天涯,这显然比直叙感情要讨好得多。

我曾经在侯建臣的博客里,饱览了他这几年创作的绝大部分散文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短小精悍见长。如《鼹鼠的粮仓》《西瓜与西窗》《香椿树》《行走的灯》等散文作品,从一个点出发,不断对中心内容进行衍生和再造,通过极少的笔墨,勾勒整个叙事框架,然后通过点睛的方式,升华文章主旨,向生命和存在质询,把人类灵魂向善向阳光的一面挖掘出来,给人以感悟,“那个秋天,我们与鼹鼠的粮仓擦肩而过。那个秋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另外一种生命。”(《鼹鼠的粮仓》)从这个方面来说,侯建臣走的散文创作道路还是传统散文的路子,结合了时下流行的在场主义写作,形成独特的碎片化的散文写法,这种写法和文章架构,已经被很多作家所认同,侯建臣已然轻车熟路。

选自“白羊文艺”

猜你喜欢

云冈鼹鼠葫芦
好饿好饿的小鼹鼠
云冈舞: 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
云冈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大同举行
我和云冈的缘分
静静的云冈
葫芦瓜
宝葫芦
画葫芦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