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娃”家长,该醒醒了

2021-09-10何石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鸡娃生命精神

何石明

事 件

“鸡娃”成了当下社会的流行词。“鸡娃”现象是指一些家长为尽快培养孩子成才,像“打鸡血”似的激励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培训。

评析

激励孩子有理想、求上进,从孩子实际出发,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特长,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一旦过度,演变为“鸡娃”,就适得其反;如果“鸡娃”成风,势必对整个教育生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难免让人忧心。

人在童年时应当快乐、放松,甚至是贪玩的,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也是好事,自由快樂的童年预示着人的可塑性,表明人生还没有被限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能,这种潜能会在后天环境中实现。而“鸡娃”家长一天到晚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过早投入学习竞争,把成人社会的较量过早引向孩子,既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也使孩子失去了自主、幸福的童年体验,即便学习成绩暂时比别人强,但将来很难持续而主动发展。

“鸡娃”家长其实是把儿童当成了被灌输的对象,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儿童身上,而没有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著名诗人纪伯伦说:“你们的儿女,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就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鸡娃”家长其实是在亲手导演自己孩子的童年悲剧而不自知。

和一般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望不同,“鸡娃”家长只是以自己一厢情愿的方式去爱孩子,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拼命想把孩子培养成“学霸”,为此给孩子设置了很多不合理的目标和规划。往往,“鸡娃”家长占领着“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所谓制高点,控制着孩子的一切,有的家长甚至事无巨细都要干涉,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即便懂事的孩子理解父母,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压抑着情绪,被迫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成绩一旦不好时就容易自责、自卑,甚至抑郁。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是让人成为真实的自己,最终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这就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点燃孩子生命中的爱和智慧,不要让孩子被“成绩”绑架。孩子需要家长在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培养,在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尊重理解儿童,正视儿童的特性和发展特征,把握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宽松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呵护他们的幸福童年,致力于培养一个内心丰盈、人格完整、阳光大气的人,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深厚、最无瑕的爱。这份爱,能让孩子未来活得自信,活得有样。

“鸡娃”家长,该醒醒了!

猜你喜欢

鸡娃生命精神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制造鸡娃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