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有我,振兴必有我

2021-09-10本刊编辑部昕莉昱青

分忧 2021年9期
关键词:杨梅月饼农场

本刊编辑部 昕莉 昱青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是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农耕文明,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样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富裕发达的物质生活,更要知书识礼、宽厚练达的精神文明。在广大农村,最美的家庭、最美的创业者、最美的奋斗者……他们所呈现的奉献、勇敢、忘我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本期我们推出的两个最美家庭分别来自阿坝州和绵阳市。她们或者开起了扶贫车间,或者办起了水果观光农场。老乡村新思路,在她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家庭一天天和谐起来,她们是真真正正的乡村振兴领头雁——

斜杠青年“管得寬”: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阿坝州金川县朱学英家庭

朱学英是阿坝州金川县有名的“斜杠青年”,自称“胖姐”,常年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她常自嘲,因为胖,所以肚量大,遇事笑一笑,烦恼都跑掉。她的标签很多:农家乐老板、手工编织协会会长、“梨花缘”月饼品牌专利人、非遗传承人、村妇联主席……

作为金川县手工编织协会会长,朱学英的扶贫车间帮助村里很多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作为村妇联主席,她热心各种矛盾纠纷调解,从2013年被全村妇女投票选举为金江村妇联主席后,几次换届,她都全票当选,担任至今,是村里老少都认可的“娘家人”“知音姐姐”;作为儿媳、妻子、母亲,她头顶半边天,把家经营得红红火火……

“胖姐”朱学英身上的四川女人优点特别集中:手快、脚快、眼睛快、脑筋快,就像《牧马人》里面的秀芝,干啥成啥,养啥活啥!

农家乐、手工月饼:乡村烟火最暖人心

在金川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朱学英早早借东风办起了农家乐,聘用周边姐妹,接待游客。

在接待游客过程中,朱学英请客人品尝自己亲手做的手工月饼,没想到月饼大受欢迎。于是她利用农家乐,组织周边姐妹加工月饼出售,头半年就销售月饼30000多个。看到市场前景的朱学英,迅速申请了“梨花缘”月饼专利,并注册商标。2016年7月,朱学英投资20万元,在自家农家乐扩建一间月饼加工作坊,购置了烤箱等设备。有了商标,她开始构思包装设计和电商运营的方式,产品开始在微店销售,同时与金川九农云电商建立了合作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

很快,朱学英的农家乐和月饼都成为当地一张名片。2016年7月,金川县咯尔乡首届乡村旅游美食大赛举行,朱学英的“梨花缘”月饼和“万紫千红”凉菜分别获得了小吃类和凉菜类的一等奖。

自从开启网上销售模式后,朱学英的月饼也没有了淡季。随着月饼需求的扩大,销量的增加,从业人员也随之加多,平时总有十来个妇女一起合作。她以100元/天/人开工资,销量最好的时候,每个女工可以拿到3000元一月的工资,月饼手工坊可带动10~2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年收益十多万元。

扶贫之手:传统和时尚的邂逅

朱学英还有一双巧手,是金川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的藏绣作品体现了藏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手工编织是手上的活,轻松、细致、漂亮,非常适合妇女姐妹,做好了,能够带动农村妇女就业。2014年,在妇联居家就业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朱学英创立了金川县学英手工编织协会,在自己家办手工编织培训,并回购产品。朱学英告诉记者,她都是自掏腰包买材料开展培训,前期工作很多,花销也多,不过,她不怕,来的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是外人,给大家学会了,都过上好日子,都舒坦。

2018年10月,经多方协调,朱学英与金柯电子商务合作社签约了“绍兴——金川藏绣手工编织扶贫车间”,并以扶贫车间的名义与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签订协议,定期开展藏绣手工编织技术培训和收购藏绣编织品,帮助贫困妇女每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2020年县妇联又争取了阿坝州居家灵活就业项目资金8万元,用于朱学英手工编织基地的提升改造。经过朱学英的长期努力,绣娘们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与嫁接,将产品从传统文化走向多元结合的时尚民族饰品,设计出特色鲜明、工艺精致、时尚实用的金川刺绣产品。目前,朱学英的藏绣编织基地还是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乡村民情:管得宽,活得美

朱学英性格大大咧咧,乐天知命,但是也常常被人戏谑:吃一家饭管百家事,管得宽。邻里纠纷、夫妻打架、家庭矛盾,朱学英就像爱扑火的犀牛,哪里有险情,她就扑到哪里,“娘家人”“知音大姐”的形象深入人心。从2013年当上村妇联主席后,她这爱“管闲事”的毛病更厉害了。

为了把村民从麻将桌上拉下来,朱学英可动了不少脑筋。要想让乡风民情好起来,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必需的,为此,朱学英利用自家宽敞的庭院组织妇女跳坝坝舞、锅庄舞,甚至自编自导整起了舞台剧。因她和一帮姐妹的出色编排,舞台剧《洗衣舞》参加全县“三八”妇女节文艺汇演并获奖。演出的成功激发了全村妇女姐妹的浓厚兴趣,队伍迅速扩大,吸引了更多文艺爱好者的加入。朱学英乘胜追击,又在村里组建了巾帼文艺队,组织妇女利用闲暇和农闲时间编排舞蹈,陶冶情操、健美身心、增进邻里感情、缓解社会矛盾,得到了大多数家庭和妇女姐妹的认可。

大家小家:都不把自己当外人

俗话说,家有贤妻男儿不做混事。看着一天忙得“毛根不沾背”的妻子,丈夫赵碧峰也不甘示弱,他跟几个朋友创办了“梨花缘婚庆”公司,专门为农村红白喜事服务。朱学英夫妻二人各自创业,都在各自的行业“混”得风生水起。

2020年夏,进入汛期,金川县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乡镇突发泥石流、洪涝灾害。6月16日晚,正在家中准备第二天农家乐菜品的朱学英,突然听到一阵异样的声响。夫妻俩来不及细想,抛下八岁的小儿子冒着瓢泼大雨跑向声音发源地,一看,只见铺天盖地的泥石流损毁了房屋,冲毁了田地。夫妻二人沿沟渠呼叫村民避险,集中村民,挨家清点人,同时配合公安、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和转移受灾群众工作。在得知水电七局宿舍楼有人失踪和受伤后,夫妻二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他们救出职工沈某时,沈某满身淤泥,多处受伤。夫妻二人来不及喘气,赶快开车冒着泥石流次生灾害的风险,绕行山路将伤者送往县医院救治。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朱学英夫妇二人一直忙到救援队撤离现场,村民平安转移,隐患排除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看着只身在家的孩子,夫妻二人充满愧疚,真怕孩子在大人忙乱中有什么闪失。接下来各乡镇派遣民兵、志愿者前来救灾,全村人都投入到这场生产自救的劳动中,为了让大家累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两口子利用自家农家乐的便利为大家送饭送水,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家园。

两口子还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2020年年初的一场疫情,让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学生停课、工人停业。家家户户房门紧闭,拒绝走亲串户。他们夫妻却没有闲着,在村里主干道值班值守,排查外来人员,宣传防控知识,发放防控物资,私家车成了流动宣传车,婚庆公司的音箱、话筒成了村子里的宣传工具。疫情期间,朱学英响应号召,积极捐资捐物,她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她带头为疫情防控捐款2000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家庭踊跃捐款,小家大爱,她们为疫情防控贡献出了一己之力。

说到爱“管闲事”,朱学英说:“其实不算闲事,作为妇女娘家人我有一份责任,同时,我真不把自己当外人,这里是一个整体,大家都好,大家都幸福了,才有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位年届五旬乡村女子的境界,不得不令人叹服和祝福!

永不言败,荒山也能种出杨梅果

——绵阳市三台县林春丽家庭

每年六七月,正是杨梅成熟的季节。在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林春丽一家正在自家果园里忙碌着,每到周末,一波波游客带着兴致而来,这里成了孩子们和大人共同的游玩天地。林春丽家的三七特色水果观光农场里,种植着杨梅、冬桃、红梨、软籽石榴、脆柿子等特色水果,还养着不少跑山鸡,是游人口中“环境很不错,山清水秀”的农场。可这样的农场要发展起来,其中的艰辛只有林春丽自己知道。

四次创业失败不言弃

20世纪70年代,林春丽出生在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的一个小山村——三桥村。从小,林春丽就勤奋好学,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考上大学后,家里没有能力供她读书,懂事的林春丽退而求其次读了专科。大学毕业后,为改变家庭环境,林春丽选择外出务工。那几年,林春丽吃苦耐劳,一度做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十三香有限责任公司云贵川大区销售经理,年收入达到20万元。也正是那些年,林春丽遇见了丈夫王亚雄,在外经商的王亚雄年收入也有30万。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自家的日子好起来了,但家乡的老百姓还是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油菜、玉米等作物,辛勤的劳动却换不来收入的提升。林春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怎样才能让看着自己长大的乡亲们的日子也好起来呢?

关键时刻,习主席的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影响了林春丽。山地,家乡多的是,只是大多是荒地,很少有人种植。可不可以将这些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将其变成“金山银山”呢?林春丽决定试一试。

带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态,2012年,林春丽夫妻两人毅然决定放弃目前的生活,返回家乡创业。他们在三桥村流转土地种植杨梅,想好好干一场。

杨梅原产中国浙江余姚,在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等省均有分布。四川的气候常年湿润温和,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同时,四川的消费者对杨梅的需求量也大。“南树北种”虽然有种种困难,但成功后也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可创业和农业都不像林春丽想象的那么简单,对土质、气候、技术都缺乏专业知识,种下的杨梅树接二连三地死掉。第一年失败,林春丽继续改进,之后是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四次种植都以失败告终。这四年里,林春丽夫妻俩投入了近两百万元,为了不放弃,他们还卖掉了一套房。那几年,林春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候,她望着光秃秃的杨梅树,也会怀疑自己走的这条路到底对不对。可静静待一会儿后,不服输的精神又上来了。

“南树北种”也能成功

就在夫妻两人的创业路陷入艰难的境地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春丽结识了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褚时健,他给林春丽夫妇讲了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趋势和日臻成熟的农业市场。林春丽夫妇想自己年纪轻轻为啥不能好好干一把呢?

2017年4月,林春丽一家投资360余万元创办芦溪镇三七特色水果观光农场,引进冬桃、红梨、软籽石榴、脆柿子等品种。观光农场不仅能种植水果,还能吸引不少游客。这期间,林春丽还前往云南,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凭着一股执着向上的韧劲和坚定不移的毅力,终于将杨梅改良成功,让本来生长在浙江一带的杨梅适应了本地种植,杨梅园终于挂上了果。林春丽坚持不用除草剂、不打药、不用化肥,保持传统的农耕模式,杨梅都是自然成熟,吃起来脆脆的,一下受到了好评。

农场初见成效后,林春丽没有忘记当初创业的目的。2019年,林春丽成立了以贫困户和残疾人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种植棒菜、青菜700余亩,实现了经济稳步增长。经过农场逐渐发展,目前农场共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杨梅、冬桃、红梨、软籽石榴、脆柿子等特色水果约300亩,养殖跑山鸡2000余只,年产值100余万元。

农场年用工数也达到了3400名,为当地群众提供长期工作岗位44类,通过帮、扶、带、教等方式,带动24户贫困户、22名残疾人及当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带领他们增收致富。

不少乡亲们看到林春丽家的观光农场人来人往,也愿意加入进来,林春丽说:“目前周边的农户看到我们每天都有上百号客人,也都想要加入采摘农产品这个行业,现在和我们接洽的有三十来户,我们正在给他们规划用地。”说着,林春丽笑了,“我们也没做什么,就是带着大家种点水果。”

小家有大爱

林春丽一家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为小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了一份力,村里的各项工作目标,硬化道路、维护环境卫生都少不了他们一家的身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来临,看着电视里播报的场景,林春丽一家坐不住了。搬来桌子椅子,从大年初三开始,林春丽一家主动在村要道路口设置疫情宣传点,自己出资购买口罩等防疫物资免费发放,给群众测量体温,不遗余力地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

光自己出力还不够,大年初五,夫妻两人动员同学、亲戚朋友捐款,累计向红十字会捐现金1.2万元。为响应政府复工复产号召,林春丽还免费为周边六十多户村民提供优质黄豆种子,并指导他们及时播种。

林春丽和王亚雄育有一个16岁的儿子王一凡。别看一凡只是一个中学生,在父母的熏陶下,从小乖巧懂事。他得知同校同学得白血病,第一时间主动拿出压岁钱200元,带领同学捐款;疫情期间,一凡主动和父母一起参加防控宣传和发放口罩,帮进村的人量体温,捐款300元……

談起未来,林春丽说:“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她还计划利用三桥村有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融洽和睦的群众基础,将三七特色农场发展为四季有果的观光生态农场,让当地的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

责编/昱青

猜你喜欢

杨梅月饼农场
快乐农场
农场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开心农场(1)
一起来做月饼吧!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杨梅酒
欢乐的中秋节
乐摘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