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仪器70 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
2021-09-10何庆建赵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科福建厦门361000
何庆建 赵芳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科 (福建 厦门 361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应用于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取为2017年10月~2020年9月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儿童患者46例。利用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其等分为科研组、常态组,其中常态组23例患者实施腹部增强120kV双期扫描,科研组23例患者开展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对比分析2组客观图像质量、总辐射剂量。结果:科研组动脉期左肾静脉CT值、SNR、CNR均高于常态组(P<0.05);科研组总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态组(P<0.05);科研组静脉期左肾静脉CT值、SNR、CNR均高于常态组(P<0.05)。结论: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应用于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伴随影像学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不断发展,CT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双源CT是多层螺旋CT,有两套探测器和两个球管,扫描速度相对更快,具有像素各向同性、层厚薄、分辨率好等特点,通过工作站能够进行图像后处理。双源CT能够获取静脉期、动脉期肾脏的容积数据,在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应用,能够精准测量、分析、诊断。且CT血管成像还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肠系膜动脉夹角情况,清晰显示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准确、直观的显示出左肾静脉形态与受压程度,同时能够多角度观察,取得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但由于儿童细胞分裂和生存周期相对更快、更长,检查过程中如何降低辐射剂量对儿童患者而言更加重要[1]。本研究从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两方面评估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应用于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效果,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样本46例选取为2017年10月~2020年9月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儿童患者。本次实验研究通过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科研组(n=23)与常态组(n=23)。常态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0例;年龄3~13周岁,平均(9.01±0.93)周岁;平均BMI(16.24±1.25)kg/m2;平均体重(29.12±1.36)kg/m2。科研组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4~12周岁,平均(9.25±0.82)周岁;平均BMI(16.58±1.34)kg/m2;平均体重(29.47±1.25)kg/m2。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BMI、体重)经统计学检验呈现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 方法
科研组实施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扫描器械为西门子(德国)推出的第一代64排双源CT仪器,设置螺距为1.2,管电压为70kV。于患者肘前静脉留置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指导患者取足先进的仰卧体位,进行全肾团注示踪触发扫描。根据患者体重团注1mL/kg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I/mL碘必乐,设置流速为每秒2mL,将腹主动脉肾动脉设为感兴趣区域,在感兴趣区域CT值达到100HU后,待15s后触发扫描,获得动脉、静脉混合期,应用SAFIRE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层厚1mm,进行CT血管图像重建。
常态组接受腹部增强120kV双期扫描:扫描仪器为西门子(德国)推出的第一代64排双源CT仪器,设置螺距为1.2,管电压120kV,为患者开展腹部CT增强双期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60~80mL 300mgI/mL碘必乐,待25s后扫描获得动脉期,再延时25s后获得静脉期。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观察2组客观图像质量、总辐射剂量。
①客观图像质量[2]:评估两组静脉期、动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包括CNR(对比度噪声比)、SNR(信噪比)以及血管CT值。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观察血管图像,根据运动伪影、噪声、血管强化程度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商议得出相同结论。
②总辐射剂量:记录ED(有效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扫描总长度。常态组中ED为静脉期和动脉期有效剂量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s表示客观图像质量、总辐射剂量,用t实施结果检验,检验值P<0.05提示数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2.结果
2.1 2组动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分析
科研组动脉期左肾静脉CT值、SNR、CNR均高于常态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2组动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分析(±s)
表1 2组动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分析(±s)
组别 例数(n) 左肾静脉CT值(HU) SNR(HU) CNR(HU)科研组 23 253.79±51.75 19.44±7.78 13.86±6.02常态组 23 173.41±36.64 14.86±4.35 9.23±3.45 t 6.0795 2.4642 3.2002 P 0.0000 0.0177 0.0025
2.2 2组静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分析
科研组静脉期左肾静脉CT值、SNR、CNR均高于常态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2组静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分析(±s)
表2 2组静脉期客观图像质量分析(±s)
组别 例数(n) 左肾静脉CT值(HU) SNR(HU) CNR(HU)科研组 23 253.76±51.75 19.44±7.76 13.89±6.02常态组 23 128.36±24.17 11.48±2.98 5.26±2.25 t 10.5293 4.5924 6.4399 P 0.0000 0.0000 0.0000
2.3 2组总辐射剂量比较分析
科研组总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态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 2组总辐射剂量分析(±s)
表3 2组总辐射剂量分析(±s)
组别 例数(n) ED(mSv) DLP(mGy·cm)扫描总长度科研组 23 0.36±0.19 18.73±8.95 18.23±2.15常态组 23 5.84±3.12 361.45±210.85 30.62±10.41 t 8.4078 7.7882 5.5900 P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双源CT通过CT血管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在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由于左侧肾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改变,左侧肾静脉增粗、迂回是儿童胡桃夹综合征重要的间接征象,双源CT的快速增强扫描、CT血管成像在儿童胡桃夹综合征现象的诊断中得到充分体现[3]。
儿童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降低方法主要包括自动管电流调节、降低管电流、自动管电压调节、低千伏等技术,而临床儿童胡桃夹综合征应用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组动脉期左肾静脉CT值、SNR、CNR均高于常态组,科研组总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态组,科研组静脉期左肾静脉CT值、SNR、CNR均高于常态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降低管电压在儿童CT扫描时存在一定可行性,尽管会增加图像噪声和毫安秒,但同时会大幅降低辐射剂量,且CNR不会明显降低,因此能够保证图像质量[4]。扫描时期恰当,则能够在单一时期中同时显示排泄系统和动静脉,在满足诊断需求,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5]。
综上所述,儿童胡桃夹综合征应用双源CT仪器70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检查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