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2021-09-10徐静冯国菊王敬
徐静 冯国菊 王敬
1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导管室 (天津 300192)
2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 (天津 300192)
3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192)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胸部CT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中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本院的8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胸部CT检查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灶多累及多叶,而参照组为单个肺叶受累;实验组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单纯空洞、多发结节阴影、纵膈内淋巴结肿大及斑片/大片实变阴影患者均多于参照组,而大片实变阴影伴多发空洞钙化例数少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胸部CT可以通过对病变类型、病变位置及病变程度等影像学特征来诊断艾滋病合并肺结核。
在艾滋病的各种机会性感染中,结核病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感染疾病,肺结核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由于环境污染或病毒感染等因素诱发肺结核的发生[1]。我国肺结核的患病人数较多,临床出现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在肺结核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伴有支气管扩张症状,会加剧病情的发展[2]。由于单纯性肺结核、肺结核合并艾滋病的影像学表现存在较高的相似度,诊断难度较大,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故而,本院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以及同期收治的8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胸部CT诊断,分析其在此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艾滋病伴有肺结核80例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选择80例在本院治疗的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参照组。其中参照组女31例,男49例;年龄24~69岁,平均(44.8±6.8)岁。实验组中女33例,男47例;年龄23~70岁,平均(45.3±7.4)岁。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HIV检测呈阳性;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肺部疾病;严重脏器受损;合并精神意识疾病,无法交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64排双螺旋CT(荷兰)进行胸部CT平扫,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80~140mAs,层厚5mm,层间距5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肋膈角);若存在可疑部位,则需将层厚缩小,对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CT分辨率增强,以准确观察到目标部位为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包括病灶的分布特征、病灶形态。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病灶分布位置
通过胸部CT影像学观察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的病灶多累及多叶,而参照组患者多表现为单个肺叶受累;除右肺中叶、左肺下叶外,实验组患者的肺叶累及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且病灶分布特征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病灶分布特征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分布情况
两组患者在条索阴影、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栗粒阴影表现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多发结节阴影、肺外结核、纵膈内淋巴结肿大及斑片/大片实变阴影患者多于参照组,而钙化、空洞、大片实变阴影伴多发空洞钙化例数少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分布情况[n(%)]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由于环境污染或病毒感染等因素诱发肺结核的发生;医学界及全社会均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诊断时,通常将有无胸膜增厚粘连、咯血、结节阴影、胸腔积液、胸痛与咳嗽等症状与CT影像相结合。
临床上常以X射线检查和细胞学检测作为诊断方式,但前者阳性检出率较低,且耗时较长;后者分辨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可能,均无法适应临床需求。而胸部CT具有成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照射剂量低以及强大的后台处理功能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显示出肋骨重叠下的小病灶;同时CT检查对人体的辐射较小,可用该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监测,逐渐成为临床中用以诊断胸部疾病的重要方式[3,4]。结合结果可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示为:累及多病灶共生的情况,且分布位置广泛,病灶形态主要有结节阴影、胸腔积液、条索阴影及栗粒阴影,而钙化及空洞的发生率较低;且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情况下患者病情程度更为严重,机体免疫力较低[5]。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中,胸部CT能够较好地对病灶情况、病情进展进行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撑,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