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1-09-10杨磊,王静
杨 磊,王 静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100101)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让广大农村地区尽快致富奔小康,教育帮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量农村适龄青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而我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在加快,社会职业呈现日益多样化的特点。行业的更迭带来的是岗位的变化,为让农村生源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产生“结构性失业”而导致家庭重现贫困,需要培养他们自学能力、适应变化能力。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大众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1 职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辨析
从心理学研究视角界定,能力就是个体完成某一项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而职业能力就是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国际劳工大会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所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能灵活的应对所处的环境变化。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职业能力发挥过程中,主要涉及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思想品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是劳动者在从事某项职业时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显性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对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认知;社会能力是劳动者如何融入社会,具备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属于隐形能力,是个体适应工作的重要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也称“基础能力或共同能力”,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工具性和可迁移性,能够适应各种职业发展需要,适应各个岗位的变化,是劳动者伴随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分成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并编写《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分成“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等七项能力。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八个方面。
从上述的定义、特点及构成来看,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保障劳动者适应岗位工作技能要求,适应职业动态调整的需要。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构建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新职业工作岗位不断涌现,传统落后的行业工作岗位不断被更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量的工作岗位表现为技术更新速度快、生产智能程度高、一人多岗较普遍,工作的完成要依靠劳动者快速的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 农村生源学生现状特征分析
2.1 农村生源学生特征分析
通过对3所高等职业院校200份农村生源学生抽样调查,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学生相比,表现出勤劳和能吃苦的品质、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人际交往较弱、沟通表达能力不强、内心自卑较强等特征。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一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受到父母务农辛劳的影响,懂得只有通过勤劳和吃苦的品质,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造就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农村生源学生在艰苦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成长起来,很多时候都需要靠自我管理,周围人很少给予指导和帮助,造就他们自我管理意识较强;三是农村生活环境比较单纯,村民比较淳朴,与人交往范围狭窄,交往对象单一;四是农村生源学生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在生活消费方面与城镇学生差距较大,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一定的挫伤,内心自卑感由此产生。
2.2 农村生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2.2.1 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构成中,职业核心能力始终处于支柱地位,是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可迁移型人才的决定因素。从现实教育情况来看,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专业技能的讲授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学生毕业出去后就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工作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归于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范畴,专任教师只要教好专业课程就好了。再者教师,不但有教学任务,同时有科研工作要求,部分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问题,更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学生进行分析。大学学习任务结束后,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始终没有提高。当毕业生工作岗位发生变更时,变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影响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看,农村生源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一般,部分家庭贫困,他们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练习,希望毕业后更快、更好的就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反哺家庭经济困难局面。对于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他们觉得与未来工作无关。当工作岗位需要更高层次的人际交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时,毕业生竞争力就处于不利地位。
2.2.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要素,具备完善的培养体系决定着高质量人才的输出。从现实教育情况来看,学校虽从理念上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但是从实际执行来看,培养体系结构不合理,相关的要素不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比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专业课程课时量占主体,涉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课时量很少甚至没有。在课程考核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不严。这些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2.3 学生自我培养能力有待加强
从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来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包括系统培训和自学摸索,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最主要的方式。通过调查发现,85%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摸索是主要要素,学校的教师培养是辅助要素。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导,通过自我摸索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少之有少。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往这方面锻炼。
3 农村生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3.1 学校完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满足社会需求
学校要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对整个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和社会需求。教育理念要融合。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认知,扩大认知的边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理解新的教育发展观。
3.1.1 培养目标
在制定培养目标之前要明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起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体系。
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总开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目标分为宏观层面目标和微观层面的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农村生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宏观目标是,在初步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知识上,掌握其基本能力,通过岗位训练,内化成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微观目标可以设置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目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目标、人际交流培养目标、团队协作培养目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目标和创新能力目标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工作岗位需求标准设计教学计划,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细分为若干子目标,最好能量化成可以考核的指标,便于操作和评价。
3.1.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课程体系的设计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工作。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平台,以产教融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主线,通过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训课程三位融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
3.1.3 考核评价体系
要强化考核,考核是试金石,强调以结果为导向,激发教师工作的动力。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细化考核要求,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是评价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一是评价体系全程化,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相关奖项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评价体系的全程化。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相关部分评价各占相应比重。
3.1.4 分层教学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城镇和农村地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形成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根据农村生源的特征,重点加强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培养等,而城镇学生需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培养勤劳和吃苦的品质。
3.2 引导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积极性
学生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塑造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和能力的内化。一是教师要创新知识的载体,用多种形式表现。如CEO模拟经营,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融入到沙盘推演,用形象化、情景化的场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赛促教。教师组织开展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内比赛和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通过比赛带动学生知识的运用,强化技能的掌握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三是双创促教。双创指的是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创业项目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和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更快成长。四是学校社团活动吸引学生,能够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五是阶段性考核。结合专业课程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实施激励性政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实现各项能力全面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