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李冰造像特征的变化研究*

2021-09-10王方方王运栋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李冰石像都江堰

王方方 王运栋

一、李冰造像变化研究意义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学家,因其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后世,也成就了天府之国。后人称其为川主,两千多年以来为其造像者络绎不绝,这些造像主要分布在今都江堰、德阳、阿坝州、山西等地及一些博物馆和书籍资料中。目前,对李冰造像这一领域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往更多的是在研究李冰的事迹和贡献,多在文字领域。而对于李冰的相貌方面研究是一个空白,本文从造像的历代演变方面入手,在造像造型方面尽力研究。让大家对李冰在图像领域的特征明显,样貌显著,造型特征随历史变化轨迹清晰,使得这些造像成为一定体系。

对这些造像进行造型特征对比研究,本身就有十分重要史料意义,又能从中看出不同的造像者对李冰形象的解读与塑造。但由于历史时代久远,所以,研究其造像演变,当存历代典型造像资料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近代。但值得庆幸的是还留下来几尊典型造像至今可见,这也为此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发掘和搜集整理更多遗失的李冰造像,已变得十分重要。

公元168 年(也就是李冰生活年代的大概400 年后)的东汉,李冰石像是目前已知且能看到实物的最早的李冰造像。这尊造像是1974 年,当地人民在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时挖出的。石像上刻有:“蜀郡李府君讳冰”和“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 年)字样。这尊石像现珍藏于灌县伏龙观大殿之中。这尊造像的出土,为此次研究提供了重要造像造型分析支撑。

公元497 年(再过了约300 年)已知有一尊李冰石像(已无可考证其造像样貌),再到公元972 年(约再过了500 年)李冰父子造像(已无可考证其造像样貌)。宋时期李冰的神话传说逐渐开始流传,这一时期父子被敕封为王。清末到民国时期(100年多前)伏龙观有一尊李冰坐像。可在1909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所著的《中国建筑与景观》一书中看到。这也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能看到造像造型的一尊重要造像。

再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992 年铸造的都江堰李冰像(李冰父子像)。这组铜像由四川雕塑艺术院张绍蓁设计、任羲伯创作的,1992 年4 月由都江堰文物局立于都江堰市李冰广场,属于城市雕塑。

更多的李冰造像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目前,不同时代的李冰造像已经为数不多,所看到的多数是近些年的一些造像设计,与都江堰李冰父子造像在同一体系。比如,连环画中的“李冰”、邮票中的“李冰”、电视中的“李冰”、电影中的“李冰”、雕塑中的“李冰”等都是当代作品,基本上与都江堰李冰广场的李冰父子像,属同一个时代造像体系,都显著的突出了李冰是一位“水利专家”的第一定位。

系统的梳理这些造像,并做一定的演变分析和研究整理,可形成一些系统资料,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分析这些造像的造型特征变化,有助于人们理解李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特征,明白这些特征是随时代精神变化而变化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明白这个时代的李冰典型造像特征。

二、不同时代典型李冰造像的选取

本文主要研究典型李冰造像特征的变化,所以,需要选择的造像要尽可能分布在更多的历史年代,每一个历史时代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造像拿出来研究。李冰后世的历史身份演变,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从其生活年代到宋代,这一时期人们为李冰造像以纪念,他基本还是在一个郡守的形态上。宋以后到清末时期,一直保持着“王”的造像特质(宋、元、明清都有封王),这一时期造像多有圣像特点。与传统文化中的王的造像趋同,头戴冕旒,庄严端坐,受封香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了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李冰的形象更多地从高高在上的王的形象中走出来。科学家、水利专家、工程师特征逐步明显,让李冰这一形象和老百姓更贴近了,已不再是被神化了,更多了一些实干精神和血肉本色,更真实可信可敬了。这与这个时代的“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铸就伟大”的精神相应。在新时期李冰这种科学家精神鼓舞了很多来都江堰观光的游人。随着历史周期的拉长,人们对李冰的认识越深刻,对李冰的科学实干精神也就越敬仰。

综上分析,李冰造像也大致可以分为:战国至唐的“郡守”形象,宋至清末的“王”的形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水利专家、科学家形象”。围绕着三个阶段的李冰造像,可以对应两尊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造像,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两尊造像的造型特征及时代变化。

本文选取的两尊雕像分别如下。第一,公元 168 年东汉李冰郡守石像;第二,1992 年立于都江堰李冰广场的李冰父子城市雕像。

三、不同时代典型李冰造像的造型特征

这部分我们来分析这两尊造像的具体造型特征,第一尊造像石像身高2.9 米,石像五官端正,面带笑容,头戴冠,身穿长衣(战国深衣),腰间束带,拱手垂袖,平视而立,形貌雍容大度,属汉代圆雕,是这一时期十分珍贵的较大型的圆雕艺术品。这一尊造像首先是将李冰形象放大尺寸以表示敬仰与尊敬,在服饰上还是比较忠实于李冰活动时期的深衣衣着,这一时期的李冰造像,主要是作为一方郡守的基本状态。这尊造像线条简括质朴,整体浑厚内敛,韵律优美,艺术性极高。

第二尊造像高约6 米(含有基座约12 米),这是一尊铜质城市雕像。雕塑的是李冰父子正站风里浪前的石头上,研究指导修筑都江堰的情景,雕像中李冰头戴束发冠,着深衣,一副成竹在胸、坚毅果敢、充满深情。雕像中两人手拉手父子情深,两人步伐一动一静,两人手臂姿态一主一辅。二郎手握书卷,身着披风逆风而立,英气十足。这尊雕像一改传统的曲线优美造像技巧,而选粗大直线条、体块塑型。加强了事件性、时空性表现。相比较更具有动感与力量感。与二郎一起的造像更能体现出团结合作的一种时代精神,以及更能引起大家对李冰治水中失去的二郎等的重大代价的感同身受。这尊造像去神化、造型朴素、亲近大众、以西式造像手法和审美情趣为主。

这两尊造像的造型形式与特征的三个阶段变化,也是自李冰之后的2200 余年间华夏子孙精神世界的变化缩影。造像特征随时代精神变迁。当然,后世可继承前代历史文化遗产,但更需符合和引领当代思潮。所以,当前可见的李冰造像前面提到的三者都有,但现在还是以第三种为主的。

四、典型李冰造像特征变化浅谈

典型李冰造像特征的变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历经坎坷、几经探索的思想意识变化。这种从质朴、浑厚、极富韵味的造像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唐设祠、宋封王、到了明清间变得工艺成熟、细节精美、理法规范。再到了清末我国受到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革命的逐渐引导,在造像上大大的受到了中西思想、艺术交融的影响,造像法式的西式影响至今还未能消解融化,在李冰造像艺术上双方优势部分还未能找到协调点,所以,近些年代出现的一些李冰造像普遍还需经历历史检验。关于李冰造像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还需要深入系统开展,总结李冰造像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为后续李冰造像研究提供更多有效支持。

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目前已知的李冰历代造像主要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正是由于后续经历的时代决定的。这三类就是本文上述所归类的“郡守”为第一属性造像,“王”为第一属性的造像,“水利专家”为第一属性的造像。其实这三个属性都是实至名归的人们对李冰的敬仰和感恩的属性,这种敬重程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推进而更加倍增的。从“郡守”到“王”与从“王”到“水利专家”之间的标签转换都大致是1000 年时间,且敬意只增不减。所以,“水利专家”这个第一属性也是这个时代李冰最佳属性。

李冰后续是否会有更恰当的第一标签,这要取决于时代变迁和认知深入。若有了新的第一属性,其造像特征也将随之塑造出经典造型。

五、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是建立在我之前所写的另一篇文章“典型李冰造像的造型特征浅谈”的基础之上的,典型李冰造像的造型特征浅谈,已从现存的典型的李冰造像(东汉李冰石像、川主寺李冰石像、李冰陵园大门口李冰石像、都江堰李冰父子雕像)中总结规律,同时,对比大禹、丛帝、西门豹、郑国之后,对李冰的年龄、衣冠、佩剑、动姿、脸、眉、鼻、嘴、耳、神情等方面,对李冰做了造像造型系统分析与研究。本文又进一步从历史时代的变化方面,比较分析和总结了李冰造像的时代第一属性变化,更进一步为新时代李冰造像研究尽微薄之力。

虽然在此次研究中去了实地考察、搜索了大量资料、做了不少相关书籍参考。但由于2019 年末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影响,资料收集和研究计划多次遭到推后和调查深入度不足。再由于所处时代精神的局限性和历史考古发现等的局限性以及历代战乱、地质灾害等的影响,使得研究可见的典型的造像历史材料较少。以及本人认知范畴的局限性,本文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典型李冰造像特征的变化特征,可能也会存在着一些不全面性、不深入性,还需后续持续研究考证。

猜你喜欢

李冰石像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彩铅画《锦鲤》
“唱歌”的石像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李冰与都江堰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