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普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

2021-09-10费玉璐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波普艺术家艺术

费玉璐

一、波普艺术概论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在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吸引力?》中将大众文化中的一些流行形象拼贴在一起,首次将通俗文化搬上艺术舞台。这幅诞生于1956年的拼贴设计是公认的第一幅波普艺术作品。在作品主人公手中的棒棒糖上面印着“pop”,波普艺术由此得名。

20 世纪50 年代,波普艺术在英国萌芽,后来在美国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并掀起了全球性的波普浪潮。1945 年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艺术的中心,商业文化和印刷工艺迅速发展,为波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内容上,波普艺术反对晦涩难懂的抽象主义,关注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把都市流行元素作为波普艺术的主要素材,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在形式上,波普艺术反对传统,摒弃“绘画”等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使用立体主义以来流行的拼贴来进行创作,同时大量使用印刷技术,模糊了美术和设计的界限。

二、波普艺术中的招贴设计

(一)特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在波普艺术之前,艺术是高雅且遥不可及的,而波普艺术主要从大众生活和商业流行中取材,这就使艺术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了。在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使用最多的元素便是大众文化,在《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子》这幅作品中,画面中排满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可口可乐饮料瓶,批量生产的瓶子在统一中又有明暗变化,展现了它们作为流行文化的艺术价值。

2.色彩明艳

波普艺术作品的色彩风格十分强烈,高纯度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玛丽莲·梦露》(图1)是沃霍尔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成的招贴设计作品,同样的元素通过色相调整的手法展现出冲击性的色彩搭配,也展现出极强的趣味性。

(二)手法

1.复制

复制,是一种机械性的制作出相同物品的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是独一无二的”的观点在这时被打破。波普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大批量复制,复制后其中的元素也一样。而当时美国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这种机械复制创造了条件。安迪·沃霍尔曾说:“我喜欢一样的可以被不断地重复的事。”,而他的《坎贝尔汤罐头》《二元纸钞》等作品都使用了这种手法。

2.拼贴

波普艺术家们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影响,在创作时经常使用拼贴手法。当时美国正处于信息丰富的时代,无处不见的报纸、海报、广告都为拼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甚至垃圾与废物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符号,都可作为艺术素材。把它们重新拼贴在画面上,再施以各种颜色,就成了充满特色的波普艺术作品。

三、波普风格招贴艺术在各国的传承和发展

(一)英美

1.英国

尽管英美两国的波普艺术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但是,英美两国后来却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19 世纪50 年代,英国的“独立派”迷恋于城市通俗文化,他们喜欢在招贴设计中拼贴来自杂志中的形象。英国著名波普艺术家爱德华多·包洛奇兹喜欢从广告和杂志上剪下形象来进行设计。在他的作品《满足人民》中,动漫人物米老鼠、女明星的头像、罐头和美食插画被拼贴在一起,展现了当时消费主义的盛行。夸张的造型、大胆的配色和无厘头的搭配使人对这幅作品印象深刻。在19 世纪60 年代之后,英国的波普艺术作品走向和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因为人文主义的发展使得英国更加注重作品的抒情性。而在19 世纪70 年代以后,英国的波普艺术对社会现实关注增强,创作出了许多公益性质的波普招贴作品。

2.美国

美国的波普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变得更加商业化和广告化,这和当时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很大关系。但是商业和技术也严格限制了作品设计和产出的过程,作品的个性化实际上受到限制。百事可乐在这个时期发行了许多波普风格的招贴设计来宣传产品,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这之后,美国的波普艺术和英国一样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图1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图2 横尾忠则,横尾忠则为剧场“天井栈敷”创作的招贴作品

(二)日本

波普艺术在20 世纪70年代传入日本。提起日本的波普艺术,逃不开的人物是横尾忠则。横尾忠则的招贴设计同样取材于日本大众文化,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形成了具有波普气质又充满日式符号的艺术风格,他也因此被称为“日本的安迪·沃霍尔”。横尾忠则最常使用的手法是拼贴,从摄影、电影海报、插画、漫画等领域提取图像,任何流行文化都成为他创作的来源。日本的浮世绘元素,眼花缭乱的大众元素,西方消费主义元素意外和谐地出现在他的招贴设计中。在横尾忠则为剧场“天井栈敷”创作的招贴作品(图2)中,大量的条纹、海浪纹、云纹以及桃太郎图案展现出浓郁的日式风格,中间的人物照片又透露出美国文化的影子,再加上醒目的颜色和条纹,展现出了东西文化的完美交融。在横尾忠则以后,以村上隆为代表的日本波普艺术家在招贴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的商业和卡通动漫元素,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波普艺术风格。

(三)中国

20 世纪80 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劳申伯格访华,波普艺术由此传入中国,并在当时涌现了大量的波普风格的招贴设计作品。当时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波普。1985 年罗伯特·劳申伯格访问中国并举办波普艺术展,与此同时,85 新潮美术运动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85 艺术家们”对波普艺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文山、徐冰、谷文达等人。他们主要通过对文字的创新来模仿波普艺术的理念。这些前卫艺术家突破以往的招贴设计手法,模仿波普风格的夸张的艺术表达。但是,当时中国经济薄弱,商品文化和印刷技术都不成熟,波普艺术缺乏发展背景,也并没有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2)波普热。19 世纪90 年代,中国商品经济飞速发展,波普艺术也随之流行起来。这个时期的波普艺术将特殊的时代形象和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达到幽默、调侃的效果。当时的波普艺术在形式上保留了对西方的借鉴,在内容上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但是,在艺术性上显得有些苍白、生硬。这种波普艺术形式直到今天也一直流行,2005 年6 月《时代》周刊的封面就将中国著名领导人和国际奢侈品品牌标志结合在一起,展现当时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3)后波普。1995 年后,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来到后波普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品和波普热时期相比,更加注重作品艺术性的诠释和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展现。但是,大部分设计中都堆砌着夸张、奇特、讽刺的元素,画面缺乏美感。代表作品是傣正杰的招贴作品《婚纱摄影》,该作品以新婚夫妇的婚纱照为主题,画面中的人物穿着西式礼服,脸上是虚伪、夸张的笑容,作者使用了刺目的颜色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4)21 世纪以后。在步入21 世纪以后,中国的波普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许多反映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和传统文化的招贴作品。杨卫年的招贴设计以人民币的画面作为构图形式,将欢笑的人民的形象置于其中,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波普设计。罗氏兄弟在作品中将胖娃娃等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消费品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貌。罗氏兄弟的招贴作品“欢迎”入选了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官方艺术海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结合的典范。

四、结语

波普艺术的通俗化、商业化或许颠覆了艺术的本质,但和招贴设计的目的是无比适配的。活泼有趣的波普艺术,同时具有“艺术性”和“亲民性”,能够达到招贴设计广泛传播的目的。近几年商业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波普风格再一次流行,如何对中国丰富绚烂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使其在与波普艺术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波普设计,是新时代中国艺术家们的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波普艺术家艺术
来自南极的“惊喜”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潮味波普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