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观范毓周先生“大象无形——心境水墨艺术”作品有感

2021-09-10倪加福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周先生水墨绘画

倪加福

当今的中国水墨艺术进入了展览密集时代。诸如:“水墨的转向” “水墨在当代” “唤醒水墨”等等,引起的学术潮流此起彼落,颇有使人莫衷一是的感觉。既然是时代的课题,我们不妨从时代谈起。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常被引用。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的特色,必然少不了三个元素:“中国” “传统” “现代”。范毓周先生的“大象无形——心境水墨艺术”作品,体现了这三个特征,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忘形得意,生相随心”的思考。

苏轼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同时代的蔡襄又道:“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苏、蔡对书画创作的精要是:“似与不似之间”“聊以写胸中逸气”,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写意精神成为区别于西方表现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绘画的笔墨注重于个人意念的表现,而不局限于形似的视觉表达。以神写形,以意造形,迁想妙得,往往无意于佳乃佳。范毓周先生艺文兼备,出生于九州腹地河南。有初师古人之迹之便捷,明乎用笔、用墨之道,谙练各家,又能神与古会而师古人之心,其在甲骨文、文史、评鉴等方面着力尤甚。出任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修为,在回答上述课题时,他更加从容与专注。

范毓周先生乃范仲淹第29 代孙,幼承家学,研习书画,先后师从于著名书画家弘一法师弟子释反白法师,武慕姚、李白凤、陈玉璋、启功、董寿平等大师研习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国内外博物馆和著名收藏家收藏。他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美术考古与艺术史、艺术品金融、文明探源与比较研究等诸多领域研究。1988 年以来先后受邀为英国大英博物院、英国皇家工艺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东亚博 物馆、法国罗浮宫等世界著名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进行鉴定。2010 年受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总部举办《跨越6000 年的文化传承:范毓周授“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书法展》。《世界名人录》 《中国名人录》等近百种书籍报刊报道。

他的“大象无形”作品,是“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匠心独白。他充分发挥了书画肇于自然的先天觉性,沉静淡雅,毫无燥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

觉者由心生律,以墨为形,水为气,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道体本原融入水墨,形乃活矣。悟道以性施行,“大象无形”语出老子《道德经》,范先生由此思接千载,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虽枝叶万变,然气韵为上,外息诸象,识锐于内,引来观者沉思、感悟。他所主张的“忘形得意”、舍“形”绘“色”,则行远自迩、情性毕显,素雅中更见缤纷;恰此觉性,犹在“有” “无”间,偶合神交,自然冥契,亦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旨趣相通,熔裁“知白守黑”之循理。

因此,范毓周先生的“大象无形”作品,“很中国”,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土壤中,是不限于各种形式的哲学思维。这种形象游神之廷,笔与墨相洽,氤氲自生,使得我们不得不好奇其创作的过程。

图1 范毓周《大象无形·心境》作品(1)

由此,我们将范毓周先生“花前落墨”的过程称为“意构”,曰:“凝想形物”;落墨后的过程称之为“意笔”,曰“忘形得意”。意构是无形的象,是作者的性情;意笔则是画尽意在,意会神行。

中国水墨艺术的要旨在水与墨的融化妙用,作水墨画,笔笔用墨互不能相碍,唐代张彦远为了将云画到极致的绝妙,沾湿画绢,点一些轻粉,然后对着它们吹气,曰吹云;宋代郭忠恕作画,常以墨渍缣绢,然后慢慢用水冲洗,想象冲洗过后留下的痕迹;宋代朱象先作画,落墨后,再擦拭画绢,然后沿着留下来的痕迹来画。这些文人墨戏,无疑是在追求水墨流动的自由,以此彰显纯任自然的法则。但实际上则很难达到“生相随心”,仍有制作之嫌。

图2 范毓周《大象无形·心境》作品(2)

图3 范毓周《大象无形·心境》作品(3)

范先生在“凝想形物”后,“忘形得意”。将墨黑似漆的特征有力地释放出来,“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如涎玉沫珠,云气升浮,浩浩荡荡,卓铄异彩。为了更加纯粹的水墨表达,他干脆舍弃了色彩,以内盈外虚气息的流动,引起虚实、节奏、韵律、浓淡的表现。这种太朴即散的方向感形成了“生相随心”的鸿蒙状态,其雄远气势足号大家。

傅雷在释读黄宾虹之画曰“目之视物,必距离相当而后明晰。”又曰:“观画于咫尺之内,是摩挲断碑残碣之道,非观画法也。盍远眺焉?”观范先生作品正有此等感受。非远观不能窥其势,其势足而远,乃自“三远”法,即“高远” “深远”和“平远”。画面神韵幽闲,云雾显晦,连绵相属,气势不断,更见大象新境,可居可游。

故而,范毓周先生的作品“很传统”。他单一的水墨色彩表达,能够化感之本源,随笔点墨而成,以点滴之水大化周流,表现出江山的万里景象,构建了逸笔草草的文人写意绘画。虚实有度,气偕韵出,完成了“相由心生,境由心转”的意象创造,如浮云变化,千态万状,以飨观者。所以,“忘形得意”,不是真正忘记了形体的存在,而是熟稔翰墨后,能够突破种种藩篱,“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种含苞待放的美,令人嚼之不见,咽之无穷。(如图2)

绘画的抽象性,被视为中西方绘画思维语言差异化的表征。相对于西方的激流形式,中方更擅于用隐喻的方式体现中正平和之美。

艺术创作向来存在通感一说,在当今地球村概念的影响下,似乎更加缩小了东西方绘画的界限。这种界限在明代传教士进入中国后,渐渐发酵,当代则更加激烈、碰撞。不时有“推翻” “打倒” “颠覆”传统等口号出现。然而,都未能产生经久的作用,更不用说“开宗立派”。可见,此路非但行不通,反而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在尝试回答时代命题时,想不被扼住脖颈,还须做好充分准备,笔随心运方为解决之道。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在众多的艺术潮流中并没有择其一而从之,而是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以抽象画的形式重新获得作品的开放性。范毓周先生则以弘羊之心,敷墨绘象,把这种开放性置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本我之境,尤显真诚。在保持对清代王时敏主张的“寻真”蹊径的笔墨神韵后,尽可能地在绘画形式中与不同的个体语言进行交流,探索绘画语言新气象。因为“真”的缘故,反倒绘就了东西方和谐的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虽采用简要的绘画语言,不缀芳饰,但力求在协调中发生变化,以焦点透视之法,展开全景描述。避免重复和雷同,即儒家思想中所追求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其通过多种手法,使行笔、用墨、笔意等达到如流水连、拔茅边茹的通会相融,在“古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审美要求大胆的创新,平淡天真,自然朴野,从而臻于妙理,平画求长。

所以,范毓周先生的作品又“很现代”,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文气息。在全球经历苦痛的庚子年中,以水墨的形式去探讨天地初始状态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显示出了一名学者的学术追求与社会情怀。

他不是孤立地游心窜句,而是将情志和意气盈乎其内,烂漫的、直率的于“法韵兼备”之中寻求“笔墨之外”的意境美。其心游于物之初,可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这种阶段性的即觉即显,显示出画者鉴古见今的能力,也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化与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创新路径。

猜你喜欢

周先生水墨绘画
水墨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泼尽水墨是生平
细腻不等于多情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礼必须到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