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分析的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效果研究
2021-09-10
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都对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是促进大学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之初,我国大学均制订了立足于本校特色的国际化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指导各大学开展了哪些工作?其实施是否有效促进了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具体实施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将基于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的文本分析开展上述研究,期待对各高校“十四五”规划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文献回顾
“战略规划”一词最早出现于管理领域,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被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大学在面对复杂形势时所选择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面向未来解决深层次发展问题的工作方案〔1〕。我国大学的战略规划更多地体现在五年规划中。
在“双一流”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国际化纳入战略规划整体布局。关于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研究者们集中在战略文本的内容分析和中外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比较研究等方面〔2~7〕,以定性研究为主,着眼于战略规划的编制和内容的分析研究。
学者们往往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探索性地开展绩效评估以考察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但是,由于大学的产出周期较长、很难测量,目前关于大学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的研究较少。实际操作中,多以关注投入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第三方评估作为大学建设成效评价的参考〔8~9〕,其中,世界大学排行榜尤其是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中明确包含与国际化相关的指标,这意味着QS和THE可以作为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的参考。
二、样本来源及研究思路
(一)样本来源
2016年,在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备案公布了75所直属高校的“十三五”规划全文,本文依据研究需要,通过以下条件选择研究样本:有专门阐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独立章节;公开资料可以查到学校QS和THE在“十三五”期间的排名变化。筛选后符合条件的大学有30所,故本研究以这30所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规划部分的文本为研究对象。
(二)思路与方法
本文采用ROST cm6对样本进行词频分析,筛选出高频词语,并结合国际化工作实际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删减确定高频关键词,以反映被研究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关注的重点。运用Ucinet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分析图,通过中心性分析确定核心关键词,以反映被研究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和主要工作方向。
以高频关键词所代表的国际化工作为自变量,以样本大学QS和THE在“十三五”期间的排名变化为因变量,开展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的重点工作和排名变化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反映国际化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文本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文本中出现频率越高的词语,其重要性也相应越高,这是文本挖掘研究中的基本共识。高频关键词往往能够反映文本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动向,而关于高频词阈值的选取方法,则以自定义选取法为主〔10~11〕。本文梳理出大学国际化规划的294个词条,结合目前主流的关于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内涵以及大学国际化的评价指标,选择涉及实际工作内容的词条项,工作内容相近但表述不同的词语予以合并,得到关键词22条,词频分布如表1。
表1 国际化战略规划高频词条
本研究对这22条关键词进行了语义界定,语义界定综合了专家访谈、战略规划文本的上下文、大学国际化工作的实际内容、百度百科解释等,语义界定结果如表2。
表2 国际化战略规划高频词条语义界定
词频分布显示,“管理(制度、机制、战略)”出现的频率最高,体现了战略规划制定者对于大学国际化发展中顶层设计重要性的共识。“科研(科技、研究)”作为大学国际化工作的内容之一出现的频次远高于其他词条,体现出大学在“十三五”期间响应国家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需求,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以科学研究国际化为主要抓手促进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导向。“留学生”出现较高频次,是因为留学生是大学国际排名中占比较重的显性指标,也是国内各类评估中明确有数量要求的指标,在所有国际化工作中,招收留学生也是能在短期内体现成果的一项工作。与之相对应的,“规模”一词虽然也是高频词,但在22个词条中频次相对较低,体现出被研究大学在国际化战略中意识到学生国际化需要在数量中求质量的重要性。其他的高频关键词体现出大学在“十三五”国际化战略规划中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引才引智、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视。
大学国际化是一个与科研和教学既相关又相异的构念〔12〕,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术表现等息息相关。因此,各个词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其关系可以通过网络图谱直观地反映出来。
2.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两个词(甚至更多的词)共同出现在文本的同一窗口单元(一个自然段,一篇文章等),则认为这些词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共现的概率越高,其相互关联越紧密〔13〕。为了研究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中反映出来的国际化工作的重点及其之间的联系,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运用Ucinet及NetDraw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见图1。
图1 国际化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可以看到,高频关键词组之间关联紧密,形成了复杂的网络,说明每一项工作息息相关,彼此影响,为了找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分析。度中心性是在网络分析中刻画节点中心性的最直接度量指标,一个节点的节点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的度中心性越高,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
图2可以看到关键词“专家(学者)”、“课程”、“伙伴(校际、协议)”、“文化”、“影响力”等五个词是高频关键词条中的核心词。这表明,在大学国际化战略中,以上五个方面工作与其他方面的工作关系尤其紧密且对其他工作影响深远,是大学开展国际化工作的“牛鼻子”和基础。
图2 国际化高频关键词的度中心性分析
其中,“专家(学者)”的高中心度体现出“十三五”期间,被研究大学视引才引智工作为撬动国际化工作整体发展的杠杆,这符合国家在此期间的人才战略,即习总书记提到的“人才是第一资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吸引国际学生的持久动力,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核心水平,被研究大学显然已经认识到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基础工作是课程建设。
“伙伴(校际、协议)”是大学开展国际交流的起点,一切合作都是始于伙伴关系,成于伙伴关系,升华于伙伴关系。
大学肩负着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因此“文化”和“影响力”的高中心度意味着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就是文化、经验、知识的交换和共享,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的重要方式。
(二)回归分析
按照多元回归的要求,自变量个数较多的时候需要有较大的样本量支撑以保证回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前文的文本分析看到高频关键词之间关联密切,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基于此,首先对高频关键词条进行聚类分析,选择代表大类的关键词条作为回归分析的自变量。
1.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基于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通过将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能够直观地展示大学国际化规划关注的主要方向和工作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高频关键词层次聚类分析树状结构
结合图3聚类分析树状结构和大学国际化工作的实际,高频关键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类别一,人才培养工作,关键词包括留学生、学术、学生。
类别二,以“学科”为引领的学院重点工作和国际化基础工作,包括“学院、外籍(外国)、孔子学院、规模”以及“文化、专家(学者)、伙伴(校际、协议)、影响力、课程”等。
类别三,相对比较独立的专项工作,包括关键词“平台(基地)、办学、教学、教师(师资)、人才、项目(计划)、管理(制度、机制、战略)、培养、科研(科技、研究)”,图3显示其类间距较小,表明以上各项工作关联紧密,逐层递进。其中,科研(科技、研究)工作位列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大学国际化战略中,样本大学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其引领国际化工作全局,并且和所有国际化工作息息相关。
2.文本关键词与大学排名变化的探索性回归分析
表3 因变量为QS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4 因变量为THE的多元回归分析
拟合结果显示,在选择出的11个解释变量中,只有“教师(师资)”和QS排名变化有较显著的因果关系,且能解释33.4%的QS排名变化,体现出重视本校教师国际化可以有效支持QS排名的提升。从QS的内涵和具体工作来看,这样的拟合结果是比较容易解释的——QS侧重于来自于其遴选专家评价的大学声誉,本校教师的国际化包括取得国外学位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海外再培训等,通过国际间教师的合作和联系,能最直接也最快捷(一个五年计划内)地让更多的行业专家学者了解教师的素质水平及其所在的学校。
关键词“管理(制度、机制、战略)”进入了因变量为THE的回归模型,对THE排名变化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显著性水平为0.015,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要求,提示结果可靠。拟合结果显示“管理(制度、机制、战略)”在战略规划中的重要性能解释THE排名变化的19.3%。相比于其他排名体系,THE更多地关注大学经费安排、收入情况、师生比等体现大学内部管理的指标,模型提示顶层设计和管理机制在THE排名变化中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十三五”期间大学在国际化建设方面最关注的分别是顶层设计、科研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体现出现阶段我国大学在国际化发展中,更需要自上而下的牵引带动,指标导向明确。
(2)国际化发展具有系统性和联动性,基础在于“专家(学者)”、“课程”、“伙伴(校际、协议)”、“文化”、“影响力”。说明“十三五”期间各大学已经意识到大学国际化从根本上是文化导向的,即根植于独特的文化土壤,有自身的使命和价值观,能够为其他国家和文明提供借鉴〔8〕。
(3)在众多的国际化工作中,对教师(师资)国际化工作的重视能显著推进QS排名的提升,而代表顶层设计的管理(制度、机制、战略)有效安排则会显著提升THE的排名。
以上特点也反映出大学在“十三五”期间对国家战略的呼应,即完善了顶层设计,扩大了中国影响力,强化了人才培养,深化了人文交流。
五、政策建议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与“十三五”之初相比,大学国际化发展有了新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起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奠定了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相关大学初步形成了更加宽广的“朋友圈”。
(2)新挑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放缓,国际政治格局加速重构。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的重塑、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呼唤全球治理。这些都为我国大学开展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挑战。
(3)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新时期高等教育需着力提升质量,在改革创新上下硬功夫,服务于国家供给侧改革,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教育部关于落实“十四五”规划的解读中,明确提出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具体要求。
回顾“十三五”,面临新的起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本研究对“十四五”期间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1)人文交流是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总进程的主旋律,大学承担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职能〔14〕。面对未来世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共享共赢,依托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大学人文交流能够也必需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十四五”期间,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着眼于国家战略,以人文交流为基础,彰显中国特色软实力。
(2)科研合作是核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要特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迫切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事:首先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底气;其次开拓新的合作区域和合作模式,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深化国际合作内涵。大学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土壤,“十四五”期间,大学国际化尤其要以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先进技术经验,实现科学技术联合攻关为核心目标。
(3)引才引智是抓手。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意义重大。“五四”运动后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也成为吸引海内外杰出人才而用之的重要领域。“十四五”期间,大学需在引才引智政策优化,人才创新平台搭建,人才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统筹国际化工作。
(4)面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对标国外先进大学的涵义, 更体现出奠定我国大学发展基础、超越和引领未来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目标〔15〕。本文选择分析的THE、QS等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评价体系是我们在世界大学坐标体系中找准位置的重要参考。但是必须明确,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要服务国家战略,接轨国际高等教育。在建成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发展起到牵引和带动的作用,是“十四五”期间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综上,“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将把提质增效放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客观上要求大学的国际化工作逐步由单纯瞄准定量指标走向定量指标和内涵发展及文化传播并强,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上也需要将代表文化交流的基础工作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强化顶层牵引和着力提升科技和人才的国际化依然是五年计划中重要的工作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