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思考与研究

2021-09-10张思敏章慧明徐从广杜群山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31

安徽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

张思敏,章慧明,徐从广,杜群山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1 引言

目前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变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党中央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城市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五体一位”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2020年,在第七十五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中国要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争取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2月,民主党派提案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建议制定“十四五”减煤路线图,严控煤电、石化、钢铁、水泥项目。2021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林提出,现行中国亟需完善实现碳中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立法工作,确保碳中和控制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碳中和视角下,研究合肥市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空间管控措施,对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城市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2.1 碳排放不同阶段分析

图1 不同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情况

不同国家碳排放处在不同阶段,从1930年到2017美国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于最高值,1970年,美国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了最高值,美国2017年人均碳排放量达到约16tCO/人,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处在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正在走向碳中和阶段;印度目前处在碳排放增长阶段;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我国基本上从2012、2013年开始进入了碳排放的平稳时期,近些年人均碳排放处于下降的趋势;世界上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尚未启动工业化,还未启动碳排放。

2.2 我国城市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来,如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等城市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有研究发现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百分之六十以上,无序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拥堵、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等问题。城市是未来需要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地方,城市减排不仅在于降低城市碳排放、提倡清洁能源等,还涉及到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组团结构是否合理,职住是否平衡,进而影响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要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未来城市建设运营方式亟需转变。现行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缺少对减排的考虑,导致城市规划过程中制定减排措施缺乏系统性,缺少对碳中和的宏观认识,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也没有法律可以依据。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碳排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要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为2030年碳排放赢得先机。2021年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规模。推进“外电入皖”项目建设,全面受进区外电260亿千瓦,推进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大力建设天然气主干道,力争达到160公里,扩大光伏、生物、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完成造林140万亩,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3 碳中和视角下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的措施与建议

3.1 完善绿地低碳规划建设体系

建立模拟碳中和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立低碳城市的评级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包括土地使用控制性指标和环境控制性指标,其中土地使用控制指标包括土地性质、地块容积率、用地混合度、地块建筑密度和道路网密度等;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人群活动强度、公共交通分布密度、人群活动强度等。构建有关城市碳中和的评估模型,分析城市碳排放和碳汇时空变化特征,有针对性提出有关减排技术体系。

建立基于城市功能分区的碳排放核算平台。建立城市碳排放和碳汇的计算模型,形成碳中和评估模型,形成碳排放与碳汇可视化表达。动态检测城市碳排放现状,动态识别城市高碳排放区区域,为合肥低碳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将碳中和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鼓励合肥市在市县层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明确各区县碳中和目标和管控要求,对城市进行分区,构建城市分区管控措施。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编制碳中和相关专项规划,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过程中改善城市环境,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将城市碳排放技术纳入国土空间“城市体检”中,从经济、环境和社会多方面定量评估城市碳排放尺度。

3.2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图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人居署)

打造绿色居住低碳社区。优化整合现有的居住小区,高标准打造绿色社区、低碳社区、智慧社区和未来社区,打造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的绿色低碳居住社区。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0%,城市规划从原先的快速建设转入存量的提质增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融入低碳排放的理念,如运用碳排放核算技术核算绿色建筑碳排放量,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涵盖从“源——网——末端”的低碳改造技术,包括增加老旧小区绿化面积、外墙保温的技术,智慧小区等。

优化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居住区推广“小街区、密度网”的交通组织方式,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街巷、公共绿地、居住区道路等组成的城市慢行网络,实现通达顺畅、舒适宜人和尺度合适的要求。居住区内部的步行系统应该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在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地区,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车道。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占城市出行的比例达到75%,乘坐公共交通的乘客比2009年增加20%,20%~30%的轻型汽车使用新的燃料,如电、氢、沼气或生物乙醇;其中30%~40%的中型车辆使用新燃料。鼓励建设公共充电站,限制公共接入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充电站。

在乡村基础上建设低碳乡村。科学地调动和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统筹协调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建立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供水、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生态修复,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生态修复技术,增加碳汇系统,在维持城市碳平衡的同时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3.3 优化城市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

建立绿色能源利用系统。遵循“高能高用、低能低用、削峰填谷、互补保障”的整体思路,建立能源和物联网、互联网高效集成,建设能源检测系统。除此之外,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区。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020年4月,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绿色建筑应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将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的是追求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

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全面推广太阳能光伏,积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着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汽车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片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4 总结

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在碳中和的目标下,如何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实现低碳空间的塑造和落实,为生态城市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提供优化调控措施与建议,对促进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针对性以及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应用前景广泛。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