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藏书画图册》的重生
2021-09-10吴文婉
吴文婉
直到2012年,我才对“凌叔华”这位民国才女有所了解。
出身宦官之家,本身天赋异禀,所遇皆是大师级人物,又肯下功夫——足以成就这一代才女。
她懂画:自小向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学丹青,并师从齐白石、陈半丁。
她懂文学:幼时随辜鸿铭学习古典诗词,成年后出版过《花之寺》《女人》《小哥俩》三本中文小说集和一部散文集《爱山庐梦影》。
她还懂外语:得辜鸿铭教她英语,又跟周作人学日语,与英国文坛大咖弗吉尼亚·伍尔夫通信,在她的鼓励下写作英文小说《古韵》(Ancient Melodies)并出版。1956年,到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文学。1968年后,应伦敦、牛津、爱丁堡等大学邀请,作中国近代文学和中国书画艺术的专题讲座。
我读过她带有自传色彩的《古韵》和小说集,文字質朴无华,却又透着难得的童真与单纯,让人不忍快进。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她还真懂收藏啊。这还得从一本外文图册说起。
读过她的文,就想看她的画。2013年时,想找一本她的画集,但事实证明,这仅仅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或许从来就没有出版过。可在误打误撞之下,我搜到这样一本书——
QUELQUES PEINTURES DE LETTREéS
XIVe-XXe:SIECLES
DE LA COLLECTION LING SU-HUA
有凌叔华的名。当下以为国外还真有人出版她的画集呀!欢喜不已。一番折腾后,这本书终于从大洋彼岸辗转来到我微颤的手中。封面缺了一角,上世纪60年代的书了,有残缺很正常。没想到一翻开,那残缺的一角竟安静地夹在里面,像鸟窝里孵着的蛋,叫人怜惜。之前的拥有者想必是爱书之人,这样的细节都保存着,或是那仁兄自知无力修复,又无声期待着这书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吧。
这些都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刚接触时,仅沉迷于翻看里面的画。翻着翻着,才渐渐明白:这并非凌叔华的画集,而是她所藏书画的图集。
1962年,凌叔华在巴黎举办展览,展出凌叔华30多件绘画精品,以及她所收藏的元明清三代画家的作品与文物古玩;该展览被安排在当年规格最高的巴黎塞禄斯基博物馆(专门收藏亚洲珍品,也称东方博物馆),一时轰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
此书没有版权页,应该就是这场凌叔华巴黎展览随行印发的图册,内容是她收藏的“元明清书画”。但那个展览的内容不止这些——不是还有“凌叔华三十多件绘画”和“文物古玩”吗?图册封面上的“XIVe-XXe”,让人疑心这场展览应该印有一系列的画册才对,如果是,那就会有我想要的“凌叔华画集”了……可惜再如何搜,终是无果。
借工作之便,找到修复古籍的高人李姐。经她慧眼,发现装订的铁钉已经生锈了,她建议拔起,以免继续腐蚀纸张,然后把整本书拆散,换以线装。装订之后,封面的修复是最磨人的环节。用土豆粉加水煮成浓稠度适中的浆糊,用细画笔蘸上浆糊涂抹在残缺处的边缘,位置紧凑到仅限于撕裂处的磨白。我屏住气地凑过去看,二人凝神专注极了,心里却是充实的快乐,像在修复一个生命的伤口。
从李姐手里拿过这本重生的图册,我的手在微颤。这图册何其幸运,五十年后,循路而来,完其璧身,回归圆满。我亦何其幸运,得以见证她一路漂洋过海、脱胎换骨的完璧之行。
《凌叔华藏书画图册》(姑且这么称之吧)很薄,除封面封底外一共才60页;纸张很厚实,起码有120克;开本为32.5厘米×24.9厘米,语言为法文,封面有日期“1962年11月-1963年11月”,应为展览时间。连封面在内,共印有20幅作品。
董其昌、倪瓒、陈老莲、石涛……个个如雷贯耳,还有今天才了解到的,让人“不明觉厉”的非著名画家,这20幅大作不“轰动欧洲”才怪。
不知这批藏品如今在何处,也许还在她女儿手里。我在今天还能从此图册窥见这些大作留下的风韵神采,吾之幸也。此册值得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