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载情”“造言”,诗歌应该这么教

2021-09-09刘秀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意共性诗歌

刘秀

学者于漪强调诗歌要有诗歌的教法,即说要结合诗歌文体的特点来教授。诗歌文体具有“载情”“造言”的特点。所谓“载情”指的是以情感为重要表现对象,通过客观事物抒发主体的情感,注重的是情与景、意与象的结合。所谓“造言”指的是诗歌是语言艺术,体现出了精湛的语言美,“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要领悟诗歌就要深挖语言,体会词句中蕴藏的深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要结合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情感,体会语言美,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

一、真情切入,整体感知

诗歌是一种“载情”的文体,所以要引导学生把握住作品的情感。首先要引导他们抱着知人论世的想法,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悟。这样能促使学生整体理解诗歌之情,进而提升感悟能力。除了体会情感的真实性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情感的复杂性,认识到这些特定的情感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发的。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时候,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先鼓励学生说说:“作者为何要提到黄河和五岳呢?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展现两者呢?”学生认为:“黄河和五岳都是中国的象征,作者用具有典型性的事物来展现对恢复河山的坚定信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其实并未见到黄河和五岳,那么,这种情感是否是真挚的呢?”学生在此问题的提示下认识到:“虽然作者并未看到黄河和五岳,但是他却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它们的壮观,所以这里体现出的情感依然是真挚的。”此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后两句诗歌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认识到:“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失望。”鼓励学生细细品味“又”字,这样他们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情感有了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的情感实际上是艺术的真实体现,在理解的时候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认识到这些情感不是完全照搬客观真实世界的感受,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形成的。所以要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辩证分析,站在艺术化解读的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真。

二、共性个性,唤醒灵魂

诗歌的“载情”还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展现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这样作者所写的作品才不是人云亦云之作,而是有着自己灵魂的诗作。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要体会到作品情感的共性,如爱国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等。此后尝试在共性中体会到个性,认识到作者的独特想法。这样分析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引导学生从共性中感受个性,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曾经读过展现战争场景的作品,那么,这一类诗歌大多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在总结归纳后提出:“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痛斥戰争的诗歌,展现了对于苦难百姓的同情。另一种则是表现战士豪情壮志的诗歌,展现战场厮杀,体现的是英雄气概。”此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此作品的个性特点:“那么,这首诗歌又属于哪一种呢?”学生发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无法归类到任何一类中,这样他们就体会到了作品的个性特点。此时鼓励学生说说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主要体现的是怎样的情感,学生认为:“这首作品展现的是一种狂喜的心情,因为作者知道战争结束了,可以回到家乡了,百姓再也不用遭受战乱之苦了。”通过分析,学生既掌握了作品的共性,又探究了个性。

每一个人的灵魂里都有诗的感情,诗歌具有一定的召唤性,要引导学生在诗歌情感的召唤下感受到作者的独特之情。此时可以采用配乐诗朗诵、角色扮演等方法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体会到个性。

三、结合语境,感悟语意

“造言”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在体会作品的时候要把握住语言中的信息,思考作者营造语言、谋篇造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围绕诗歌中具有特殊寓意的词句,鼓励学生将其纳入到上下文中进行解读。这样就能在特定语境中深入体会其深层寓意。深层语意是潜在的,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只有不断深入下去,才能体会到言外之意。

阅读《寒食》时,学生首先了解这是一首展现寒食节风光的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但是,读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时候,他们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蜡烛、五侯”等和寒食节有什么关系。此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典故,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传说寒食节这天天下禁火,但是贵族却能得到皇帝赏赐的蜡烛,尤其是汉成帝时王皇后的五个兄弟,被封为五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中唐以后,皇帝宠幸宦官,因此他们权势很大。在了解了这些后,你能将典故融入到诗歌的上下文中,说说它预示着什么意思吗?”学生深入阅读,有所感悟:“所以作者是借着古人的事情,讽刺宦官专权。”学生体会到了作品的言外之意。

不少诗歌从表层语意上看,似乎只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但是如果结合语境进行深层体会,就能发现在表层语意之下隐藏着深厚的情感,包容着巨大的内在含蕴。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体会作品的旨趣,感受到词句的弦外之音。

四、细品语言,填补空白

由于诗歌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在品味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作品中的跳跃之处,尝试挖掘出留白点,补充其中省略的语意。如此学生就能将若干看似连不起来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贯穿着的无形线索,学生对诗歌的语言之美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含蓄的诗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细细品味其中隐藏的情感,在想象中填补其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大家是否有重阳节登高的习惯呢?在登高的时候你会想什么呢?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如果你和兄弟分开,在登高望远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试着填补其中的空白处。有学生尝试用作者的口吻表达其内心感受:“在登上高山后,我想起了身边没有兄弟相伴,心中愈发产生了思念之情。在这个时候,他会做些什么呢?是否也和我一样,登到了高山上,是否也思念着我这个远方的亲人呢?”在尝试填补空白后,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具体的画面,他们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品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借助补白理解作者情感的极速变化,明白跳跃性思维中的串联点,他们能掌握那些被诗人省略掉的隐藏语意。这样学生就能体会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体会作者炼字造句的才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时候要把握住诗歌的特点,引导他们注意其情感美和语言美的特点。这样就能解决“怎么教”诗歌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和自主运用,发展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意共性诗歌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共性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诗歌岛·八面来风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