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编排定位,彰显习作单元经典课文的教学价值
2021-09-09韩华
韩华
在统编版教材“单元读写一体化”理念的支撑下,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都是选自名家的经典名篇,值得学生品味、借鉴的资源非常丰富。在这些经典文本中,无论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表述,还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都渗透出鲜明的写作意识。习作单元中经典型文本,究竟该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以统编版四下习作单元中的《海上日出》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语文要素,精准定位单元的编排用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够具体明确、文從字顺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想法和见闻。很显然,“表达见闻、体验和想法”着重指向于习作的内容层面,而“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则指向于“怎么写”的层面。这一要求的达成,绝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让学生经历完整、长期的影响和熏陶。习作单元中的资源丰富、历时较长,有助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地持续发展。
首先,解读习作单元中的经典文本,需要紧扣新课标提出的习作要求和单元训练的习作目标。相同的文本,在不同的学段、不同单元的语文要素下,所呈现出来的训练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需要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阅读性视角”转化成为“表达性视角”,积极将关注点聚焦在作者是如何写的层面上,帮助学生解构文本中精彩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方法。以巴金先生的这篇《海上日出》为例,教师不能将解读的核心确定在中心句“海上日出是一个伟大的奇观”上,而要切实走进文本的内核,真正解构巴金先生究竟是怎样将这一独特的奇观描写出来。
其次,设计教学,要积极体现语文要素。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规定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目标。从统编版教材的宏观视角来看,八个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素螺旋上升,连点成线,依照相应的体系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从微观性的层面来看,编者从统编版语文要素的整体体系入手,关照到学生的内在学情,设定了单元习作训练的整体性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应该充分体现单元训练要素。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训练目标是“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教师在设计《海上日出》的学习板块和环节时,就将关注的重点定位于:作者巴金先生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着力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梳理表达顺序,并借助日出的画面来体悟作者依照这样顺序写作的用意,使得教学完全基于单元语文要素,为单元写作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二、体悟遣词造句,积极探寻经典的言语样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其范例性价值主要体现在选材立意的智慧、谋篇布局的精巧、遣词造句的严谨上,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这一基点,引领学生探寻经典课文中典型的言语形式,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将原本指向阅读的课堂转向对习作的充分关注上。
《海上日出》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散文,无论是结构设置,还是语言表达,都堪称是写景类散文的典范。由于这个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关注作者依照顺序来表达的这一核心。首先,教师可以先从表示顺序的词句入手,鼓励学生自主性阅读课文,并圈画出课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比如“天还没有大亮”“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最后”。学生在品析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作者不仅运用了“过了一会”“最后”等语言简洁的顺序词语,同时也从日出的变化过程出发,借助景象的变化,分别呈现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在无痕的状态中将日出的整个过程链接在一起,巧妙地将“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置放在品味典型的言语形式过程中。其次,还可以从描写的具体细节入手,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精妙,比如描写日出时,作者这样写道:“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颜色红得非常可爱”,纵观整个语句,作者并没有运用一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日出的先后过程却鲜活地镌刻在读者意识之中,细加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在描写日出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从“努力上升”到“冲破了云霞”,一直到最后“完全跳出了水面”,一个个动作,就是一幅幅鲜活可感的画面,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太阳逐步升起的过程。虽然课文并没有明确标明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过程,但却在无形之中将顺序展现了出来,这就是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是作者遣词造句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值得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感知品味。其实,整篇课文中像这样并没有明确揭示表达顺序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案例中的方法,自主性地去阅读和寻找相关语段进行品味和思考。
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中的经典课文,其价值已经不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更多的在于其典型的言语形式。教师要积极尝试从习作表达的视角,重新去审视经典文本所蕴含的教学价值,着重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是如何构思、如何表达的,捕捉经典课文中所的语文要素的影子,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文本语言和具体情境中得到生长。
三、感知丰富意蕴,高效激活内在情感温度
很多学生之所以惧怕写作文,一方面是他们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学生很少能够享受到因为写作而带来的愉悦体验。纵观我们所有的作文教学,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写作方法、写作策略等技术层面,完全以“一幅冷面孔”来要求学生,使得整个习作教学缺乏应有的温度,难以用“我手”写“我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习作单元中的经典文本时,应该积极放大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和温度,以此来弥补习作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从而增加学生内在的兴趣,丰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快乐和愉悦体验。
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文本中的语言,就能从原本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生命的气息。很多时候,精妙的语言并不在于其表达的形象与生动,而在于其展现出来的鲜活生命气息。
在巴金先生的这篇《海上日出》中,太阳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天体,而是有着鲜活生命气息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力品味“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深红的圆东西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很显然,在作者巴金心目中,太阳有着“半边脸”,同时也被称为“圆东西”,然后再是“冲破了云霞”“冲出重围”,完全展现出蓬勃的力量,最终势不可挡。在传统教学中,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会从遣词造句的精妙角度来品析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但在统编版习作单元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感知这些文本中的经典语言,就可以帮助学生带着习作表达的视角重新感知这些文本语言的绝妙,探寻作者蕴藏其中的丰富智慧,从而让文本中的这些语言更加鲜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进行代入感知,一起随着文本的语言去感知作品中蕴藏的情感,比如“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需要引导学生代入到文本语境中,感受语言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
总之,优质的习作过程需要有具体的知识作为支撑,也需要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乐于写的问题,从而展现经典文本中的丰富资源,为学生习作能力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