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考作文演变 创新作文教学路径
2021-09-09黄鑫
黄鑫
高考作文,历年来都会成为考生、家长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1977年高考重启到2020年,细细梳理,我们发现这43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和中国的发展变迁、时事热点密不可分,无一例外。了解高考作文的动态,紧跟潮流,才能让备考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一、透视高考作文演变,洞悉作文教学方向
70~80年代,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是命题作文。一类是政治命题作文,如1977年的《我在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上海卷),1978年的《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全国卷,缩写);另一类是非政治命题作文,如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5年的《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等,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其实质是命题者对写作的内容做出一定的限制和要求,而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架中进行写作,其思维没有得到根本解放。
90年代初期到00年代初,话题作文几乎一统天下,这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好评。人们认为它一改往日高考固定的命题形式,让高考作文题型明显出现了新的气象,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在立意上,引导考生表达自身真切感受和生活积累的思想观点;在体裁上,转到题材自选、思想自主的多样化、复合式文体;在题型上,从“命题作文”转到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的“开放性作文”。
00年代后期到10代初,新材料作文横空出世。如2009年全国Ⅰ卷《生存的本领》、2010年全国Ⅰ卷漫画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2012年全国卷(大纲版)《放下顾虑》、2014年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等。新材料作文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旧材料、话题材料)的考察更为宽泛,也能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单位时间内的写作能力,它弥补了传统材料作文对审题要求较高的缺点,降低了审题要求,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材料和多角度立意。
最近几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备受青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5年的两套全国高考作文题《女儿举报开车接手机的父亲》和《谁更具风采》。2017年全国Ⅰ卷“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I卷《时光瓶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2019年全国Ⅰ卷《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全国Ⅰ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等,这类作文指向明确、任务明确,指令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包括文体指令、内容指令、思维指令、比较指令和对象指令等。它是针对材料下达一个或多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切入写作。
从整个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过程来看,高考作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因此,回顾43年高考作文的演变,对当下的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作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1.改变作文备用模板,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高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教师也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多拿分提供一些技术性的保障。模板套用,就是教师在高考作文备考当中选择最多的方式。很多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可以借鉴的思维和写作模板,学生在高考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够套用这些模板,做到“换汤不换药”,最稳妥地拿到一定分数。但是,这种模板套用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保证学生拿到一定分数,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拿到的也只不过是比较平均的分数,很少出现模板套用获得高分的。
在这里,笔者就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命题来说明。作文题目和我们今年发生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有关,题目中先给了学生一段关于疫情期间人们的居家隔离和各个职业的人坚守岗位,对抗疫情的材料;然后要求学生用“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作为主题,自主确定文章立意、体裁、题目和角度。这个时候,模板的套用就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因为疫情是我们新近发生的事情,在以往的高考命题当中,根本没有关于这种战疫的题目,所以学生也不可能找到十分契合的模板。另外,这个命题的立意其实也比较有难度,大多数学生出于保险起见,都会把立意放在歌颂我国人民在战疫当中的团结,歌颂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等方面。不可否定,这些确实是我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然而,每年的高考考生數量庞大,如果大部分考生都把立意放在这种显而易见的点上,那么也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平均分数,不能冲刺作文高分。所以,模板套用,并不是应对高考作文的良方,虽然这种套用模板的训练,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审题角度落在相对稳定的点上,但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也是没有创新和高度的。因而,我们在高考作文教学当中,一定要尝试打破这种模板套用的方法,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才能用自己独特性的思维和视觉,看到其他人不一样的东西,确立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立意,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2.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重视社会热点评论
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贴合时代特征,采用当下最热点的事件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思考。从这一方面来讲,高考作文的备考教学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社会热点事件的积累,不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那种大量素材的积累、大量新闻热点事件的关注等。而是需要在这个立足点上更进一步,即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述。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在看到任何一种材料的时候,都能够迅速组织思维和语言,抓住重点,抛出自己的见解;经过在班级多方面的交流和碰撞,学生的视角和思考也会更加多样性和创新性。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积累,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特视角。
3.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写作
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写作。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模可仿,效果自然较差。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体悟式作文教学”,即“活动体验、讨论感悟、激情写作、互评互改、全面升格”的作文教学模式。 创设一种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充分的体验;针对写作题目,师生、生生用讨论方式来感悟主题、内容和思想;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之后,就会“我手写我心”;在与同学的互评互改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写作思路,从而实现全面升格。通过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会明白自己“写什么”和“怎么写”。
总之,高考作文的演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是,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和宏观性越来越强,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看待事情的视角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所以在作文教学当中,一定要大胆创新高考作文教学策略,才能适应新高考作文改革的新趋势。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