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09-09王彩艳
王彩艳
摘要:我国是拥有56个各具特色民族的大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值得重视的伟大工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和关键渠道,对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是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创新发展路径进行阐述,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问题不仅是推动我国国内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内在要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以及在我国新时代发展创新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势必为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一直在积极倡导的政策。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就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做了相关论述。由此见得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对党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项目,因此,在积极配合党中央的政策基础之上结合各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必要的。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立德树人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涵盖充实的内容体系,而且还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教育的强大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内容体系以及强化育人功能,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来愈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 诉求。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符合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一个聚集着不同民族的大家庭,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也为高校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高校共同学习和进步的同时也增进了民族的情感,但是复杂的民族矛盾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这就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个民族都是命运交织、荣辱与共的共同体,都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一体,高校稳定与发展的局面需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去构建。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理论深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还且还要开展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与交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理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使大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理论烂熟于心,更重要的是启发大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在实际行动中能够与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相处。因此,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广大师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和认识民族团结理论,检验和发展民族团结 理论。
(二)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就是思政课教师要将民族团结理论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以真实的民族情感来触动大学生的心灵。思政课教师在向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对大学生注入恰到好处的人文关怀,让大学生在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民族融合的温暖,切身地体会到民族团结所形成的合力,从而在行动上真正地做到与各民族和睦相处。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利用手机APP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渠道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拓宽了渠道,因此,组织大学生利用手机APP学习民族团结理论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机遇。首先,手机APP能够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图像、声音等来刺激大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理论的学习兴趣;其次,手机APP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安排对于手机APP的使用,符合大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方式;再次,思政课教师在利用手机APP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能够通过大数据信息掌握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理论的学习程度,从而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可以在手机APP上设置匿名反馈环节,有助于打破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障碍,使大学生敢于向思政课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广泛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一代,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民族团结理念的树立以及民族团结行为的养成。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带领大学生参观民族景观及领悟民族文化时,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启发大学生延续并发展我国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些项目时,能够使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强,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检验民族团结的理论,更有利于大学生牢记“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另外,思政课教师组织大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有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能够理解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从而有利于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活动意义性更强、完成度更高。
(三)营造优秀的校园民族文化
校园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内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关键要素,校园民族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的养成,这就意味着打造优秀的校园民族文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强化剂。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的内涵,打造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为途径、以广大师生民族团结行为的养成为目标、以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方向的优秀的校园民族文化;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应该通过报纸、贴画、讲座、会议、广播等形式适时地向大学生宣传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校园,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民族文化的感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最后,高校应引导教师与大学生对优秀的校园民族文化宣传与推广,也能使师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师生亲身感悟和真正接受优秀校园民族文化。
(四)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体系
首先,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应该有针对性地在满足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以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更强。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关注国家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外,还要采取一定的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相关问题的需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理需求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思考;其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广泛搜集大学生心中崇敬的民族团结模范人物事例或视频等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榜样的范例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渲染力,达到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的效果;最后,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真正目的。
(五)打造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
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是大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理念的引导者,也是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养成的带领者,因此,应该以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转型来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加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积极且悉心地引导民族团结观念不强的大学生提高民族团结的觉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的养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调查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接受程度,根据大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策略,并且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热情满满地投入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巩固已有民族团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并且增强对于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和行为的管理能力,使自己在民族团结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
四、结语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团结的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的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的传递者承担着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重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传递民族团结理论来助推各民族其乐融融美好愿景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利秋.《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对外经贸》.2019年第4期.
[2]白亮,.苏光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三十年:经验、问题与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