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忠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
2021-09-09包忠福
包忠福
摘 要: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离开了数学理论的指导,很多科学都不会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会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学总体来说更像一种工具,因为数学可以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促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为数学的发展逐渐提高。数学在教育教学系统中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会应用到数学,只有学生学好数学才能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世界的认知变得更加理性。数学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考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反应速度加快,也会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最终获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策略
一、引言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对于数学的知识理解能力还不够,数学概念对小学生而言也比较抽象,但是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打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应用题,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变通性和发散性。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引导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培养数学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变得比较消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習态度,并注重对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的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深入研究每个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教师在进行数学讲解的过程中,要学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应用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正确思维习惯,才能让学生善于用各种数学思路分析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战胜数学难题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掌握教材的重点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先通读数学教材,对教材每个章节的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数学,夯实数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讲授数学时,要梳理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整合数学教材的重难点,因为现在的数学教材的编排方式是“螺旋式”的,每个数学新知识点包含着一些旧知识点,所以教师要理清数学教材的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能使实际教学脱离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结合着教材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对学生难度适中的重点题型,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整体掌握数学的框架,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方法和数学思路,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致使小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概念,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数学定义的理解不全面,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数学题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不会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帮助来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题中每个公式的变形,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演变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将数学公式运用到数学应用题当中。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题型,不要让学生只应用固定的数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规定完成数学题的具体时间,并要求在这期间,学生只能自己独立完成数学题。在实践练习结束后,教师对例题进行讲解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数学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做出了上述分析,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掌握教材重点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31):47-48.
[2]杜继霞.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