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族团结意识的当代价值
2021-09-09由中卉
摘要:作于南宋时期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一种雄浑开阔的总基调,抒发了词人岳飞的爱国之心及报国之志,其中体现的民族团结意识有着巨大的激励人心的作用。
关键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民族团结;当代价值
一、《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发展长河中,蕴含着众多爱国将领以及文人骚客对民族团结所做出的努力,在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等。
南宋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动荡、民族矛盾突出,众多爱国志士强烈渴求收复山河、统一国土,其中不乏许多报国将领和文人骚客用自己的方式抒怀解意,一解忧愁,一诉衷肠。此时的南宋词坛始终并存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救国的呼喊,一种是亡国的哀怨。
岳飞,字鹏举,家贫而好学。北宋末,应募投军,因战功升任军官。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十年(1140),率部下战士南征北战,屡败金兵及金人傀儡政权的军队,令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叹。其众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尤为巨大。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词人借以表达爱国之意、报国之情的作品,词中既有作者对失去山河的苦闷与无奈,又蕴含着其呼吁当时社会军民联手、共同抗金、一同救国、收复山河的英勇谋略和壮志豪情。
(一)境遇之艰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眼看这胡人放肆,直抵郊畿,社会环境凄凉萧瑟,到处都是那战乱的烟火。百姓流离失所,他们手无寸铁却仍要参与到这场争斗中来,无法摆脱“填沟壑”的命运;而那征战沙场的战士们冲锋在前,与胡人殊死搏斗,却也是“膏锋锷”。正所谓“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眼前的江山再也不如往常那般的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东南形胜》)。
眼下的境況之艰,着实令词人愁绪万千。看到百姓生活的艰苦、战士的牺牲、山河的零落,诗人积压内心已久的愤懑之情、意欲急奔战场畅快杀敌之意也油然而生。登高而上,倚靠着栏杆时的他心中又会是多么的疲惫与无助,又恰逢那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如他那想倾吐的愁绪之情被迫戛然而止,失意、孤独、愤怒涌上心头。一切的一切让他无比气愤,乃至头发竖起将帽子顶起,这亦是何等的无奈与苦闷于胸怀无从疏解。
(二)家国情怀之深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忠臣义士心中有太多的苦闷无法疏解,这愁绪中有万千种无奈与无力感,即使有无限谋略、万般英勇,却也只能对着天空长叹一口气。从“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池州翠微亭》)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到“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游巍石山寺》)的为民解忧之心,皆是词人内心积压万千思绪无从疏解,只得仰天长啸的根源之一。爱国心之切,爱民情之深,让他的忧愁无法疏解,也无从疏解。
(三)视功与名之轻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征战沙场,精忠报国,取得万千成就,无数美名,词人却将这些视为尘土,只是“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题青泥市萧寺壁》),不图谋拜将封侯和高官厚禄。皆是源于他心中有那渴望收复山河的愿望啊!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与金人抗争的战场中,他深知将士们日夜征战的不易,也知晓收复山河这条道路上的艰辛,报国之路悠悠,又岂会在乎那功与名。万千战士们披星戴月,纵使路途遥远又怎能抵挡他们的爱国之意与报国之情。
(四)壮志报国之举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救国的呼喊是如此的急迫,而立之年的他更应有所作为,又怎能安心等待,偏安一隅。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天下百姓的呼吁:千万不要等到山河家园沦陷时,再去感慨世事变化之万千,家国零落将会是何等的痛苦。时不我待,又岂敢枉费时间,无所事事。军民联手,共同抗金更乃适时之举。岳飞此言着实振奋人心,实为千古名句,正如《笔精》卷四所云:“激烈悲壮,溢于言外。”
然此时,“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金人灭北宋,词人郁结于心中的亡国哀怨久久不能平复,只待“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送紫岩张先生北伐》)。渡黄河、向燕幽皆是为恢复宋朝旧疆,旨在天朝基业,还山河于安然。
(五)杀敌之意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此处化用姚诗“踏破贺兰石”,“贺兰山”已转指为金人的军事力量防线。“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寄东林慧海上人》)、“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题青泥市萧寺壁》),词人的杀敌意向、报国之衷是何等的急切!不仅想驾驶战车用军队力量冲破其防护屏障,也想彻底击垮金人的军队,将其驱逐出境。战争胜利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由此可见,作者对于金人南下侵略的行为是如此痛恨,在设想夺取战争胜利后的情景时是多么自豪,这一“心头大患”在被解决之后是多么欢喜,乃至“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六)收复失地、还山河于安然之美好夙愿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信心百倍,充满豪情,岳飞的精忠报国之心在此刻彰显得淋漓尽致。他的家国情怀、胸怀大志不仅是为了天下百姓与收复山河,还有他身为臣子,忠于君主的一片赤诚之心。达成一直存于心中的“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美好夙愿。
二、看民族团结意识的当代价值
(一)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性
十年来,民族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党的基本方略,把民族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关文学作品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凝聚,以及其对于信仰性和时代性的追求也反映了作家本身的崇高责任,对于当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
首先是信仰的力量。《满江红·怒发冲冠》中信仰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无论是对于国家的无限热爱还是劝导人们的惜时之意,都对中华儿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是民族的气魄。源自民族的气魄激励中华儿女去面对前方的艰难险阻,也教会了青年一代逆势而行的决心。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文学作品是一种体现形式,而不同的文学作品又有不一样的韵味。实乃筑牢信仰之根基,锻造民族之气魄。
另外,还有时代的力量。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性也丝毫不减。改革创新,积累经验;乘风破浪,上下求索。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历史的沿革,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时代性对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有着积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从古代的诗词文赋等其他众多文学作品中亦能感受到民族团结意识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从中发扬其精神要义,思考其当代价值,并付诸实际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团结意识的当代价值
第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思想与行为的综合体系”。诚然,无论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日夜兼程,还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苦口劝说,皆是源于一种对国家的深沉又伟大的爱。
第二,增强民族凝聚力。虽然当时词中所写为宋人与女真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与斗争,然而时过境迁,中华民族已然像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并为之付出艰苦斗争的同时,也一直激励着人心。
第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者在词中也曾提到军民联手抗金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现今社会中也要如“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吕氏春秋》)一般,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携手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203.
[2]张吉明,张心淼.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1-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
(作者简介:由中卉,女,本科,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