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思维:基于儿童创意的“陶艺微课程”评价路径
2021-09-09顾翠红
顾翠红
玩泥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回归自然和原始的游戏方式。近年来,我园在主题实施背景下开发的“陶艺微课程”,立足于儿童的真实兴趣和切实需求,由以陶艺为载体而生成的微主题系列活动组成,是一种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体验探究式陶艺课程。它基于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所设计,也是我们幼儿园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标而做的努力。
高宽课程《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中指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在成人的支持与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时,学习效果最佳。[1]相比之下,基于儿童创意思维设计的“陶艺微课程”的评价路径则关注儿童的初始感觉、保护儿童的原创表达、启迪孩子的创意思维、成就儿童的艺术创造。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多元对话式”的评价路径:从“愿景”到“需求”
“多元对话式”的评价路径是一种从“理想愿景”到“内心需求”的评价策略,是与儿童真实需求的“愿景式”对话。教师通过捕捉孩子的真实兴趣点,引发幼儿与他们的创作不断产生对话,并以对话评价丰富孩子对陶艺创作的调整与优化。
1.与合作“对话”—— 变·合作创玩式
与合作“对话”,就是基于主题经验下唤醒孩子合作的创玩活动。例如《长城》一课,根据主题的开展,在欣赏完《长城》视频之后,可以生成陶艺内容“合作筑长城”。孩子们有的做城墙、有的做烽火台、有的进行粘连。几个孩子一组做成一段立体的长城,几组孩子做成的小长城又接成了连绵不断的大长城。活动为激发孩子的创想积累灵感,使他们体验了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2.与自我“对话”—— 引·奇思妙想式
教师引导孩子与自己对话,激发儿童内在的创造潜力,并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创新求异、展示个性。在“动物园”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表現不同造型、不同动态的恐龙。在欣赏了恐龙视频、图片之后,有的幼儿用泥捏塑装饰在剑龙身上的剑;有的幼儿将泥片叠在一起,用以表现恐龙身上的鳞片,并运用旋转的方法将泥条扭出花纹;有的幼儿将塑造小兔的方法运用于塑造恐龙等。
3.与大师“对话”—— 联·情景再现式
比如,教师引导孩子走进“念泥吧”艺术馆,在专业的陶艺老师指导下欣赏陶艺大师的作品,现场感受陶艺拉胚的过程。再比如,我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陶艺大师吴奎“面对面”,了解陶艺格调高雅、逸趣多变的创作风格,引导孩子的创想创作。此外,我园带领孩子们在欣赏完海宁市内南关厢的古朴建筑之后,还引导孩子用陶艺的方式表现南关厢的一景一物……
二、“共融卷入式”的评价路径:从“创作”到“思变”
“共融卷入式”的评价路径,是指在陶艺创作活动中,通过教师动态支持、融媒卷入的方式激励评价孩子的创意想法,即时肯定和支持幼儿创意的过程性评价路径。
1.支持思维变通:启发卷入
教师提供宽松、温馨的思考环境,以“启发卷入·思维变通”为核心,从追求“像不像”到“像什么”,使孩子喜欢“联想乐陶”,教师支持孩子随意趣玩、夸张变形,给予其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时间,鼓励孩子采用独特的创想形式。
“启发卷入”流程示意图:
如在大班陶艺《创意脸谱》一课中,乐乐小朋友制作的眼睛十分有创意,长长的睫毛、深邃的瞳孔……教师及时将这一创意投放在大屏幕上,请孩子来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方法,并总结梳理运用的方法。这不仅肯定了创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将这个好主意分享给了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随着这个创意而发散出更多的想法。
2.支持学习过程:融媒卷入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我们在“陶艺玩转日”的实施活动中,采用三卡介入的方式,即经验激活卡、创意提示卡、逆向玩创卡等多元媒介的方式,创造让幼儿自主感受美与表现美的机会,跟随孩子的创作过程,激发孩子的潜力。
“融媒卷入”流程示意图:
比如,陶艺活动“泥板变变变”,幼儿有的利用泥板变出了“笔筒”,有的创作了“大树”……教师不断追随孩子的创作过程,给予肯定和多元的支持,包括语言、动作、辅助材料等。
3.支持创作动态:纵深卷入
教师运用动态纵向的档案袋评价形式,制定“陶玩活动发展性评价表”,追随幼儿的创作动态,为幼儿的深度探索提供空间与时间上的支持,通过对自己或同伴的正面评价和积极赋义,以展示幼儿一段时间以来的努力、进步、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2]
“纵深卷入”流程示意图:
如陶艺活动“坦克列队”,教师通过记录幼儿多次陶艺活动,观察幼儿的创作过程、分析幼儿的陶艺作品、运用流动跟进的评价模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再创作的热情。通过纵向追随幼儿的创作过程,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创作原因、情绪表现等,以促进其更好发展。
三、 “分享可视式”的评价路径:从“陶艺”到“陶诉”
“分享可视式”的评价路径是在幼儿陶艺作品的分享中,运用深度、开放、多维、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创作作品、创作情感、态度体验等,引发幼儿多维度分享、讲述陶玩创作及故事。
1.“情景可视式”游戏分享:作品解读
幼儿作品解读通过游戏的情景融入,以达到直观可视的目的。评价以幼儿参与陶玩的思维状态及创作的整个动态过程为背景,理解幼儿的作品,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激发其再次创作的欲望。
在大班陶艺活动“我的爸爸”中,教师引导孩子尝试表现爸爸的特别之处,并鼓励孩子表现出夸张的五官,可运用情景式的评价语,如“原来你的爸爸还戴了一副眼镜”“你爸爸的鼻子很高哦”。孩子的创意被激发,创作的乐趣和成功感也被唤醒。这样的情景式评价往往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十分奏效。
2.“经验可视式”成长分享:亮点捕捉
教师应捕捉孩子创作中的亮点,多元解读评价孩子的作品。在“主题陶玩日”的活动中,教师运用“经验可视式”方法分享,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如当幼儿有自己的创意、亮点时,要及时进行经验的梳理与分享。
在中班陶玩“敞篷车”的活动中,运用经验分享式的评价,“说说你设计的敞篷车是怎么样的,运用泥板围合方法很牢固,给同伴介绍一下”。还可使用针对性的情感语言,如“你设计的小闹钟造型很独特”等。
3.“成长可视式”微玩分享:情感共鸣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综合的、螺旋的经验累积的过程。采用“學习故事”的叙事评价,“连续观察、跟踪分析”,捕捉孩子创作中的亮点,建立图文并茂的《陶玩微故事》二维码分享,唤醒有创意的作品,提炼玩陶经验,使成长过程可视。如大班陶艺活动“侏罗纪时代”,孩子们采用不同的陶艺技能表现形式,想法非常丰富,作品有的是用手指捏成小颗粒摆出来的,有的是搓泥条组合起来的……教师将孩子的创作过程拍成小视频,并制作成二维码,供家长和孩子进一步分享和解读,也记录了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这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陶艺作品集合在一起,让孩子自己介绍创作过程中的“小插曲”,再以此生成一些新的想法,为后期活动的推进提供素材。
儿童天性中的艺术灵感在其一出生就有了,儿童教育应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为本,以激励幼儿的想象创作为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这种力量。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陶艺微课程评价的核心是让孩子在感受欣赏中体验,在表现创作中创新。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唤醒幼儿情感、激发幼儿想象,使其大胆创作、展现个性,是凸显“多元·共融·分享”的整合性评价,最终可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成就儿童自我的最优发展,提升儿童多元的核心素养。
注释:
[1] [美]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9.
[2] 朱瑶 王芳.故事在主题和评价中开始——幼儿园“五维式”主题活动评价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