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实践建设教育发展新生态
2021-09-09常晟
常晟
作为“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及联盟学校运用明茨伯格的组织管理理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组织战略管理,建设了校级组织、年级组织及服务学生个体的组织,高效保障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实现组织再造、管理创新,形成了育人为本、协同合作、自我突破的组织动力和文化生态。
一、学校组织变革,明晰运行机制
十一学校在明茨伯格组织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努力研究学校转型,创新育人模式,通过建立“保障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和打造“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两大举措,实施以育人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转型,实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并不断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育人为本、协同合作、自我突破的组织动力和文化生态。
李希贵在《学校如何运转》中,阐明了如何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明晰运行机制,优化制度建设,发挥更好的组织效力。学校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层级、不同的部门,要考虑不同的情景因素,采用恰当的组织结构,才能实现组织的变革和再造,不断提高组织能力,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达成“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使命。
二、创新不同层级的管理仓位,实现组织高效运转
1. 校级管理仓位
十一学校取消原有体制下的条条框框,重新定义学校的组织结构,在学校实行“分布式”治理结构。将学校不同类别的教职员工(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分类放置到组织结构中,确定各部门专有职能责任,再通过制度将各部门联结,充分发挥各部门效力。学校从功能的角度把各组织结构拆分为五大部分。
“战略高层”由多个治理主体组成,是学校的权力机构。在十一盟校中,战略高层由党总支、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教师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共同组成,互相制约,相互扶持。
“中层管理者”仅指年级主任、学科主任。这两类管理者属于职能管理者,他们对教育教学一线拥有指导、协调权,通过为一线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发挥作用。
“教育教学一线”是学校输出的最重要的“产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是学校工作主体人员,正是他们认真钻研教学工作,带领学生成长,才彰显了学校的价值。
“支持人员”指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职员。支持人员拥有明确的部门责任,没有决策指挥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力。
“研发平台”致力于搭建各种平台,形成相应机制,聚合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管理者和支持人员等各组织人员,或邀请组织外相关人员参与培训、研讨,共同参与研发工作,生产出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的“产品”,提升学校中各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2. 年级和部门管理仓位
各学部(年级)、各部门作为学校管理的二级单位,在教育教学、人事、财务诸方面享有獨立的职权,可依据各自工作需要,设计个性化的内部组织结构。各二级单位依据不同的任务特点和成员能力,确定不同岗位的职责,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实施效果进行动态更替。
在年级组织结构中,决策组织—年级委员会由年级主任和各位主任导师组成。其中,主任导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将管理与教育教学任务融于一身,大大压缩了中层管理者的数量。
年级的研发平台包含年级的咨询师、教育顾问,或某些特定的项目组等。他们可以随时或定期就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贡献智慧、策略、方法和资源。研发平台中的咨询师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席担任,他们既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学习科学等的系统性培训,可将火热的教育生活提升到理论框架中研判,把玄奥、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教师们的生动实践,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智慧与经验的支持。
年级的支持人员在年级中负责学生的常规督查、课程管理、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成绩分析等。这些支持人员大都由一线教师兼职,他们既是年级工作的“支持者”,又是年级服务的“客户”。
3. 以学生个体成长为中心的管理仓位
年级以导师班为单位建立“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自组织”,探索发挥学生“成长力量”的机制,建立学生个体的成长责任中心。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践行“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论,人员构成、研发重心、支持资源各不相同。成长责任中心厘清组织人员关系,拆解任务分工,组成了战略高层、中间管理层、基层运营、研发人员、支持五大组织结构。
战略高层由导师、咨询师、学科教师代表和心理咨询师组成,他们根据某一名学生成长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并组织协调实施;中间管理层落实培养目标、推进策略实施、反馈各方信息;基层运营由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职员、家长等相关人员组成,为学生成长提供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的支持;研发人员针对学生个性研发适合的课程资源、学习工具、成长策略等;支持部分包括空间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等。
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各部分之间密切互动,形成一个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发现机制、培养机制,初步形成学校个别化育人机制。
实现中小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础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去行政化”“去科层化”“去单一化”将成为学校组织和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由之路。其实现之路有二:一是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让师生利益诉求反映的渠道更直接、更便捷;二是重构学校的教育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走向多元合作、全员治理,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包含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多元合作治理框架。
北京市十一学校及联盟校坚定不移地深化学校改革,致力于推进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实践,努力建设体现时代要求和富有生机活力的教育新生态,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办学理念到学校使命的战略选择,从组织目标体系架构到行动策略的精准落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