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豁出去干

2021-09-09雷军

商界评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米

雷军

2020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

其实,我也很焦虑,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假如你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

小米10周年,我决定办一场演讲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同时,也对所有关心、支持小米的朋友做一次完整的总结和汇报。

梦想的开端

10年前,我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创办了小米。

1. 我们的梦想

那個时候手机市场主要由国际巨头把持,有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巨头,国内也有“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以及铺天盖地的山寨厂商。

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但是,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创业者,一个中关村从0开始的小公司,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听上去就不靠谱。

当时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好主意:目前市场上做手机的都是硬件公司,假如我们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呢?假如我们把软件、硬件、互联网融成一个整体呢?假如这3样我们都精通,是不是可以对纯硬件公司进行降维攻击?

就这样,我想出了“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互联网)模式,并且找到一条“捷径”:当时硬件做得最好的是摩托罗拉,软件做得最好的是微软,互联网最厉害的是谷歌,假如把这3家公司的精英凑在一起,是不是就能够做成“铁人三项”呢?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2. 找人

我找的第一个人是林斌,他当时是谷歌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我在餐巾纸上给他画了一个“铁人三项”的图,他没怎么想就答应了。

接着,我找了10个谷歌工程师,有的甚至谈了两三次,结果没有一个人来。我当时很绝望,直到我谈到第11个谷歌工程师——洪锋,在他看来我的想法不太靠谱,不过可以试试。第二个人终于找到了。

一个外行做手机,找人遇到的困难比大家想的多得多。经常有创业者跟我抱怨说找不到人,我认为,找不到人是创业者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找人。

在小米创办的第1年,我花在找人上的时间就超过了80%,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是三十次顾茅庐。

乘风破浪,开始“闹革命”

团队组好后,我们就开始创业了。2010年4月6日,我们十几个人在中关村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开始“闹革命”了。因为我们不懂硬件,于是决定从最擅长的软件开始——直接做操作系统。

MIUI的故事

没有自己的手机,怎么做研发?没关系,用别人的手机做研发。直接做操作系统,十几个人玩不转怎么办?没关系,我们直接找个开源系统,干就行了。

当时,安卓刚刚起步,我们成了国内最早一批做安卓的。

操作系统功能繁杂,我们把MIUI当成一个互联网应用看,思考那个年代智能手机用户的痛点,最后觉得能把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桌面做好就足够了。我们集中全部资源做这4个功能,2个月就做好了第1版。

于是,我们办了一个论坛,征集勇敢者来测试。当时如果要用MIUI系统,需要把自己手机的操作系统刷成MIUI,刷不好有可能会把手机刷成砖。我们征集了2个星期,来了100人。为表达感激,我们把这些人的名字写在了手机启动画面上。

当时我们是一家很小的公司,没有做任何推广,MIUI系统初期只有100个用户。但他们十分支持小米,每天在论坛上给我们提意见,我们觉得有道理就立刻更改。

第2个星期,MIUI用户翻了一番,200人;第3个星期又翻了一番,400人;第4个星期再翻一番,到了800人。这几百个用户让我们激动不已,当然用户基数还很低。

MIUI真正爆发是在2010年9月20日—MIUI正式发布的1个月零4天。

在一个全球技术论坛XDA上,一位“大神”写了一个帖子强力推荐MIUI:“有人听说过这个ROM吗?我这辈子从未见过这么疯狂的ROM,它运行起来又快又流畅,界面全部重新设计了,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把如此复杂的操作系统当App来做,用了全套的互联网方法,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这位“大神”推荐后,小米开始在全球发烧友心里有了一定影响力。

全球网友开始帮我们翻译各种语言版本,帮我们适配各种类型的手机,在各个国家操办笔记本论坛,帮我们推广。不到1年,全球MIUI用户达到了30万,这为我们之后做手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的方法论,就7个字

1. 用互联网的方法做手机

用互联网模式做手机,本质就是用互联网的方法论来做手机。而互联网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7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我们在做MIUI时,极其强调专注,把整个操作系统浓缩到只有4个功能,把产品做到极致,做到让用户第一眼就觉得惊艳。

刚开始只有100个用户,小米靠口碑一点点积累起来。用户有任何意见我们马上解决,每周迭代一次。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论完成了小米的第一步,也是这一步,形成了我们后来的“米粉”,包括粉丝经济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MIUI起步后,我们费九牛二虎之力组织了一个非常好的硬件团队,主要骨干都来自摩托罗拉。

2. 开始做手机

接下来我们开始做手机,结果一开始就碰了个大钉子。

我们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当然要用顶级供应链。可顶级供应链商家并不理会我们,当时我们面临巨大的困难。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为了搞定当时最好的手机屏幕供应商夏普,我动员了所有朋友,希望他们帮我引荐,给我们当面介绍小米的机会。我找了金山软件园日本分公司的CEO,他找到三井商社,三井商社再去找夏普的高层,兜了很大一圈,终于夏普让我们去日本大阪总部见个面。

当时正值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整个日本都处在核辐射的威胁之中。我们很犹豫,但反复商量后决定一定要去,而且是3个联合创始人一起去。当天,我、林斌、刘德3个人登上飞机,整个机舱只有我们3人。到了夏普总部,整个楼空荡荡,只有我们3个客人,夏普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了。那之后的多年以来,夏普一直都是小米的铁杆供应商。

我们就这样过关斩将,搞定了一个又一个供应商,使得小米的供应链基本能够盈利。

小米手机第1代售价1 999元,实际这款手机原计划卖1 499元。

2011年8月,小米手机就快做好了,团队找到我说:“成本冒了。”我们原计划成本1 500元,当时却达到了2 000元。因为小米找的都是顶级供应链,人家开多少就是什么价,甚至需要提前3个月付钱。

如果售价1 499元,每台约要亏500元。我们大胆预测,如果能卖出30万台,加上研发、运作成本,手机还没卖出去就要亏2个亿,公司肯定要黄。最后我和团队商量:“管他呢,豁出去了!就卖1 999元!”直到发布会前一天,大家都还在害怕:卖不出去怎么办?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发布当天,现场里三层外三层都挤满了人,而当公布“1 999元”时,台下都欢呼起来。那一瞬间,我几乎手足无措了。

原本,我们计划一年内卖30万台小米手机,没想到第一次预订就达到了30万台。收到订单后,我既激动又痛苦,因为小米当时是个小公司,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30万台。所以,我们经常一个星期只能卖一次,一次卖两三分钟。这也被很多网友所误解,骂我们是饥饿营销。

就是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小米手机第1代卖了790万台。2012年是小米第一个有收入的完整财年,我们第一年就突破了100亿元的年收入。

小米手机取得了一点成绩后,2012年年初,有几个主管部门给我布置了一个新课题,说小米手机这么火,能不能带动一下国内产业链?

就这样,我们建立了“红米计划”——优选国内产业链,做大众手机。2013年7月31日,红米手机正式发布,定价799元,当时国产手机同等品质和配置的都卖2 000~2 500元。

我们跟QQ空间联合首发,QQ空间里一个星期预订量就超过了1 000万台。这对刚刚起步的国内智能手机产业链来说是久旱逢甘霖,对国内整个产业链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的成功背后,是一個艰难的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巨大的风险。在总结小米手机业务成功的关键时,我觉得就是要直面风险,要有豁出去干的决心。

3. 建立生态链

2014年年初,我们建立了一个生态链计划——希望用5年时间,至少孵化100家生态链企业,改变100个行业。

经过6年多时间,我们孵化了100多家专业生态链企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好产品。到今天为止,这些生态链企业约有一两万名工程师。大家在小米商城里买到的很多贴着小米米家品牌的商品,都是我们背后非常专业的生态链公司做的。

可能大家好奇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举个小例子:2014-2015年有个热门话题是,有很多中国人到东京抢购电饭煲,还成了社会现象。

我当时就纳闷,中国是世界工厂,怎么需要去日本买电饭煲呢?于是我们决定孵化一个生态链企业,叫纯米,主攻电饭煲。1年半时间,2016年这个电饭煲正式发布上市,定价999元。最终卖到了日本,还卖得不错。

之后,我们还做了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平衡车、充电宝等一系列产品,效果都不错。

峰回路转

那段时间,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1.“10亿之赌”

回想起来,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当然也干了不少蠢事,比如说和董明珠打赌。格力代表中国传统制造业,有30年历史;小米代表新经济,是一家成立才3年多的小公司,放到一起特别有话题。

我说董总要不咱俩打个赌,赌1块钱,就赌小米5年之内营业额超过格力。当时小米营业额200多亿元,格力是1 200亿元。董明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要赌就赌10个亿。

之后只要我跟董明珠一起出现,所有媒体就盯着拍。全社会都认真,我们也不能不认真了。我们5年营收从200多亿元涨到了1 749亿元,涨了8倍。格力5年时间达到1 981亿元,涨了60%。

2. 陷入低谷

我们的确是膨胀了,膨胀确实会让你做很多蠢事。后来没多久,小米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今天反思,觉得跟我们膨胀有很大关系。

过去几年,我们高速成长。到2016年,销量暴跌——小米陷入困境。在手机行业,销量下滑后很难逆转,所以小米处在生死存亡之境。

2016年5月,我亲自到一线,接管了手机部,认真研究分析。我记得那段时间,我们早晨9点多钟上班,凌晨一两点还在办公室开会。

3. 慢慢恢复

2016年10月底,我们吹响了小米逆转的冲锋号。10月25号,我们办了小米Note2发布会,还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震撼了全球科技界,甚至被全球三大设计博物馆(芬兰设计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德国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收藏。

这个设计怎么来的呢?其实挺简单。

小米的几个工程师闲聊:5年后的手机会是什么样?2014年年初,他们激烈争论后得出了一个主流性意见:5年后的手机正面全是屏幕。

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他们就来找我。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如果真能做出来,就能推动全球手机工业的发展。我跟他们说:“立刻开始干,不要考虑量产性。”这一干,就是近3年。最后,小米巨大的创新力震撼了全球。

在小米,我们尊重每一个人,小米工程师只要有创意,可以直接推开CEO的大门。只有把人才摆在最重要位置的公司才能做到这件事,我认为这是小米最宝贵的东西。

为激励工程创新和探索的火焰,我们建立了公司最高奖——小米技术奖,奖金是价值100万美元的小米股票。

虽然2016年我们业务在一步步复苏,可困难并没有解决。

4. 质量是生命线

性价比是小米强有力的武器,但也是我们最柔软的软肋。中国有句老话叫便宜无好货,卖得便宜就是原罪。这一点非常容易被友商攻击,也非常容易被抹黑。

在未来的漫长征程里,小米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只有做出世界级品质,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所以,2017年我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质量预报。质量的提升改进是一个非常痛苦繁琐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我们获得了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一等奖。

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把质量看得重于一切,质量是整个公司的生命线。当一家企业陷入困境,可能很多人都想出奇招去逆转。但我认为,遇到困难时稳住阵脚最重要,质量就是你的阵脚,只有稳住质量,才能寻求突破。

质量和创新同等重要。创新可以决定企业有多大想象力,但质量决定你能不能活下去。我们内部有句口号是:“创新决定我们飞得有多高,质量决定我们走得有多远。”

国际风云

10亿元库存,是危也是机

2014年二季度,小米销量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登顶,我们只用了2年半时间。那小米模式能不能在全球复制?考虑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决定从印度着手。

2014年6月,我们进入印度市场,小米势如破竹,很快成为印度市场耀眼的明星。但很快我们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

我特批了50万台小米4在印度市场发售,但2015年1月发售时,竟然卖不动,这是我们没想到的。这瞬间造成10亿元损失,对刚刚成立不久的印度公司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而当时,中国市场已经不卖3G手机,全部改4G了,印度这批3G手机运到中国肯定卖不出去。

事后,我们反复复盘:主要是因为进入印度时间太短,用户群积累及品牌渠道力都不够。我们紧急成立了“国际救火队”,在全球范围寻找消化3G手机的市场,吃了无数闭门羹后,终于找到了。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原来卖石油、天然气的,顺便想卖点手机;第二类,卖电脑、笔记本的,顺便卖点手机;第三类,一批二线代理商想在我们身上赌一把。一年死磕,10亿元库存终于消化掉了。

手机行业有两大困难,第一大困难是风险质量,第二大困难是风险库存。比如,小米4的成本是2 000元,我1年半后处理时连800元都卖不掉,损失巨大。这是我历史上处理的最大一次库存,当时特别心痛。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这个到处卖库存的渠道,后来成了我们国际业务的先遣队,提出了小米全球的国际业务布局。到今天,小米已经进入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得益于我们当时这一批库存危机。

过去2年,我们主要精力在欧洲,我们想要证明,小米不仅能在发展中国家达到第一,在发达国家也能拿第一。现在,在小米进入的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手机业务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位居前5。

成功往往不是你规划出来的,危机可能也是你想不到的机会。遇到巨大危机时,用积极心态去面对、解决,可能会创造新的机会。

高光时刻

三个难忘的高光时刻

一是上市。我问很多同事,“过去10年,你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上市。”

上市前夕,2018年4月25日,我们公布了一项董事会举措——将超过利润的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小米很快要上市,一旦上市成为公众企业,资本就会逼小米做出超额利润,所以一定要在上市前搞定这件事。

我们去找股东,股东说你们这么做,还想不想上市?还有人跟我说,早知道你们只能挣5%,我就不投了。我们连续开了很多次紧急电话会,最后我跟大家说了这样一段话: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假如你们同意这个提议,你们拥有的可能是一家注定伟大的公司。

就这样,只赚5%的这个决定获得了所有股东的支持。这个决定发布后,我的朋友圈被5%刷屏,当然也有一些嘲笑和讥讽。

二是北漂买房。小米搬到了我们自己的家——小米科技园,小米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办公室,亲切地称它为“清河三里屯”。我也挺激动,写了一条微博:北漂,奋斗9年多,终于买房了!小米科技园,8栋楼,34万平方米,52亿元的造价!

三是入选500强。小米作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经常被大家拿来和一些老牌500强比,如苹果、三星、华为。我承认小米不如它们,至少目前如此,不过没关系,我相信小米其实也做得很不错。

BCG(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的全球创新50强,有5个中国公司入选:华为、腾讯、阿里、京东、小米,小米在全球排在第24位;德温特全球创新百强榜,只有3家中国公司入选:华为、小米、腾讯,小米是第2次入选;BrandZ全球品牌百强榜,有17家中国品牌入选,小米排名第81位。

这十年,小米改变了什么?

过去10年,真正让我们自豪的不是上市,不是搬家,而是以下3件事。

第一,小米和所有同行一起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起飞。

第二,小米生态链模式带动了100个行业的变革,成就了一大批创业者。

第三,小米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運。

过去十年小米有太多故事。小米在一年年长大,2020年小米研发预算超过100亿元,小米拥有很强的创新和探索能力,未来将有更多、更好的产品献给大家。

小米将往哪里去?

那么,小米未来又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

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简单来说,技术为本是小米在未来十年坚持死磕硬核科技的态度;性价比是小米和用户交朋友最大的诚意,也是小米的核心战略;而做酷的产品是小米工程师的本分,做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是小米的愿景。

下一个十年,小米将往哪里去?

我们的第一策略是重新创业,大胆启用创业型人才,大胆使用创业型激励,大胆把握新的战略机遇。

第二策略是继续深化“互联网+制造”,坚持用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继续和代工厂真诚合作,深度参与制造业。目前小米已自研大量高端装备,并已设计完成了全自动化的高端手机生产线。此外,小米产业基金也已投资了超70家半导体和智能制造公司,小米未来将花大力气做“制造”。

第三条策略就是“行稳致远”。小米会用十年的长度来看发展,稳打稳扎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和时间做朋友,绝不冒进”。

猜你喜欢

小米
隆化小米“代参汤”
汾珍香 小米香
太行小米“熬”出大产业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靖边小米
懒洋洋的兔小米
沉 潜(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