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一针一线 念一朝一夕

2021-09-09文化产业苗伟艳

文化产业 2021年19期
关键词:扎扎针线缝制

《文化产业》记者 苗伟艳

遗失的记忆—针扎扎

岁月中沉淀

针扎扎,老一辈人也叫针插,或者是针线荷包,大多是用布做成的,或用少量的纸片和布料搭配而成。小小的针扎扎、浅浅的小口袋里传承了一代人久远的记忆。

生活的颜色多数是彩色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柏油路上,步履匆匆的白领也要开启一天的工作了;当傍晚的霓虹灯在街边闪烁,映衬着天边的晚霞都格外迷人。这是属于城市的风采。

生活的颜色也可能是单调的,当太阳升起、公鸡打鸣,就意味着一天的劳作又开始了。单薄的衣物上沾染着泥土和农作物的清香,直到斜阳拉长了弯着腰的背影才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在那个没有机器的年代,衣服破了也不舍得扔,缝缝补补还能穿,老大穿不了还可以留给下面的弟弟妹妹穿。

当时,人们平日里穿的衣服,睡觉时盖的被子,以及脚上穿的鞋子,都需要一针一线去缝制,人们会将其放在衣兜里或者挂在腰带旁等随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偶尔遇上小孩子顽皮将裤子刮开窟窿可以马上将其缝补好,男人下地劳作时裤子被磨破了也能够及时修补好……

针扎扎的表面一般都会缝有各种图案,有虎头、元宝等,又可爱又吉祥。针扎扎的形状十分小巧,适合人们挂在腰间,里面会放置简易的针线。除了材料搭配之外,针扎扎的外部都有一个“帽子”,帽可以打开,里面装着一些简易的针线,挂在腰间。外形十分美观,携带起来方便又安全,还能起到装饰作用。

历史中沉浮

后来,随着轻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衣服的款式也更加丰富,隔几天就可以换着穿不同款式的衣服。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后,下地干活的人们不用担心自己劳作时磨破衣服或者没有鞋穿了,也不用再随身携带小包和针线了。但是这样的针插荷包并没有就此消失在民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在老百姓中间流传。

后来,农村地区的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婚俗习惯;家里的长辈会在结婚前自己缝制针插荷包,在婚礼上当作贺礼赠送给新人。现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婚俗。

放不下的回忆—手工“纳鞋垫”

久违的温暖

时下手工鞋垫和拖鞋已经不多见了,机械化已经取代了传统工艺。手工鞋垫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现在我们穿的鞋垫大多是机器制作。人们渴望时尚,却在心底怀念手工制作鞋垫的舒适。

前段时间收到了奶奶从老家送来的鞋垫,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放在鞋里,暖意洋洋。一瞬间,记忆被拉回到从前……

小时候总是坐在院子里,冬天晒太阳,夏天躲在树荫下纳凉。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普及电视,因此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就会和奶奶一起,听她讲那些很古老的故事,手里还灵活地穿针引线,忙着为我们这些孩子们纳鞋垫缝拖鞋。一针一线,都是她亲手缝制,没有缝纫机,也没有其他机器,因为常年做这些零碎的事情,奶奶手指的关节处都磨起了茧。

很多时候,我都会和奶奶拿着小板凳坐在墙角,美其名曰晒太阳补钙。那个时候,小小的我手里拿着一块饼啃着,奶奶则左手拿着鞋垫,右手忙着穿针引线,嘴里还不停絮叨着,纳鞋垫一定要注意针脚平整。要想让针脚平整,就得每纳一针都要上下看一眼,看是否对准了针眼,正面应该是交叉形状,反面就是正方形形状。

鞋垫还好一些,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气,照着花样来纳就可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羡慕奶奶有一双灵巧的双手,绣出来的图案生动活泼,有鸳鸯,有喜鹊,还有盛开的牡丹等等,颜色十分鲜艳,好像放在鞋底都能为我带来好运。如果是缝制拖鞋,就需要用大一号的针和毛线,就像织毛衣一样织出一双毛拖鞋,冬天穿在脚上非常暖和。

拖鞋的颜色可以由着个人爱好来搭配。在奶奶的口中,用毛线打鞋底最好用三根线来织,这样织出的鞋底比较厚,穿起来也更舒服!

首先奶奶会准备好鞋码合适的鞋底,用毛线从鞋右方的位置开始织。打个结,然后用钩针从鞋的一边织到另一边,一直织到起步的位子,再合拢一针,用夹子穿起固定好,这样循环,最后用普通的平针来钩,从那边钩到鞋子的这边,然后再合拢一针。钩完一路后,又把线从起步的地方绕到鞋子的另一边。爱絮絮叨叨的奶奶总会一边钩线一边念叨着,钩拖鞋的时候每一针都要确保均匀,松紧靠自己把握。织的多了就能够熟练地把握好,既不会钩得太松也不会太紧!太松,鞋子就会变大,穿不稳!太紧又会卡脚。

织好的拖鞋穿在脚上,带着奶奶一针一线的心意,仿佛除去了一整个严冬的寒冷。

时间的痕迹

如今奶奶年纪大了,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过年回家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她和隔壁邻居坐在墙角,聊着天,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浓浓的笑意。看到我们,她站起来的速度明显变慢了,腰也不再挺直。看着她的脸,实在想不通怎么就苍老了这么多。

小时候,奶奶走路总是风风火火的,追都追不上。所有的事情她都要第一时间做完才能放心,吃饭的时候总是等大家都开始吃才会端碗。她的耐心和细致是常人少有的。最重要的是,她几乎没有脾气,我甚至从来没见过她对别人大声说话。

印象里那个步履轻快的身影和那头乌黑的短发变了,记忆中那张永远带笑的脸和那双温柔的手也变了。哦,是的,一切都是时间在作怪,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来看她了。

如今再收到奶奶送来的鞋垫,捧在手里分外沉重。在脑海里想象着,她独自一人坐在凳子上,低着头眯着眼缝纫着……

看得见的美好—巧绣掸被单

慢工出细活

鞋垫可以自己纳,拖鞋可以自己缝,被子叠好后的掸被单也可以绣出花样来。

早上起床叠被子的时候,看到自己已经盖整齐的掸被单,又想到了那些年妈妈故事里的老姨……

据妈妈说,她小时候总喜欢往自己的姨家跑,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顺便蹭个饭也是常有的事情。年纪小小的她为了“蹭饭”也可谓是拼尽全力了,挑水、砍柴,瘦弱的肩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男孩子一样,总能扛起比她还重的重量。

就在那个时候,她看着老姨那双灵巧的手缝制出了精美的掸被单。首先需要在白色的掸被单上用铅笔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可以是鸳鸯、喜鹊等,然后照着画出来的样子开始用针线缝制。缝制图案对针线功夫要求非常高,一针一线都需特别地细致,需要十足的耐心和及其熟稔的缝制技巧。最后缝制出来的图案总是栩栩如生,就像要飞出来一样。这些图案形象生动、格调淳朴,充分体现了老一辈人们朴素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日新月异的网络消息,碎片化的阅读更是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想要沉下心完成一件手工艺品实属难得。因此,现在想要看到这些传承了多年的手工艺品已经十分不易了,难得我还能在自己家里保存着一份,用来纪念。

在老一辈人的心里,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也许还怀念着那些自己亲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布艺。可是现在上了年纪,精力已经不允许她们重新拿起针线再绣一个鸳鸯或蝴蝶,而当下的年轻女孩子,又有几人拥有这样的手艺,又有几人能有耐心地学习这些惟妙惟肖的针线活呢……

猜你喜欢

扎扎针线缝制
女衬衫缝制作业标准动作的优化设计
清明的雨
跳跳和扎扎
穿上了奶奶缝制的旗袍
蟾蜍的大帽子
缝制香囊小记
毛扎扎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天衣本非针线为巴别塔亦难通天
母亲手中的针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