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理念下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1-09-09于遨洋胡永吉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协同

于遨洋,胡永吉

(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刑事科学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035;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教务处,辽宁 沈阳110035)

当前,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不断涌现的社会安全新需求,推动公安技术全面快速发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已成为新时期公安工作对公安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1]。我国公安高校已从追求规模的扩大转向注重科学发展、内涵发展,日益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统筹协调多个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3],充分利用各方教学资源,形成合力,解决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4],通过培养公安技术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安全新需求。

一、构建协同育人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迅猛发展的公安高等教育,为公安实战部门培养了大批公安技术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公安院校实行的还是传统的专业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和刑事犯罪新趋势,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公安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5]。国内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本科教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促使我国公安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对历史的继承和对现实的超越。因此,公安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改革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担负起培养符合公安实战部门需要的公安技术卓越人才的历史责任[6]。协同育人理念下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公安院校发展创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公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协同育人模式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大量尝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局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多所院校稳步推进[7]。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安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参与,公安院校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创新育人机制等工作,都应采取协同育人的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变革[8]。协同育人是高质量培养公安技术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公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方案不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全需求不断更新,公安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公安业务对技术的实战需求快速更新,前沿知识不断应用于实战之中,这就要求公安技术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目前的教学方案偏重于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充分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急需具有协同育人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教学内容较滞后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公安技术实战工作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公安技术的研究领域迅速细化,传统公安技术教学内容已呈滞后趋势。一方面,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孤岛化”现象,与公安合成作战的实际情况脱节;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节点化、关联化设计,对多个研究方向的共性理论和在公安工作中相互配合的技术方法缺乏归纳总结,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阻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三)教学资源不丰富

新媒体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短视频、MOOC等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加持使得教育日益扁平化,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得以无边界、无差异共享,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蓬勃发展的线上教学,再次展现了信息技术让教育量大面广地突破校园边界的可能。受内容的敏感性的限制,公安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急需建设前沿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新型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实战工作素质的培养,实现理论学习、现场思维培养和实践训练等教学目标。

(四)课程体系不完整

受学科专业建设和公安业务需求的发展历程影响,公安技术的各专业方向通常依托学科、团队优势等现状进行专业建设,导致研究方向不断细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先导课与专业课衔接不够紧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传统课程的结构与快速发展的公安技术工作吻合度不够,学时的分配比例与公安实战部门新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课程体系亟待整合。

(五)教学手段较单一

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中的学习体验也是很宝贵的。从实践体验中激发的创造能力、积累的操作经验、培养的意志品质和生活态度,是学生重要的人生财富。目前,公安技术人才培养主要以在校学习和课堂教学为主,学习过程缺乏实践体验。校局合作、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便于学生验证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进行创造性实验,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构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公安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型培养模式以公安“工匠”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为目标,设计多个教学部门协同合作的培养方案,瞄准科技前沿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夯实学科基础理论,增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全面促进教师发展,高质量培养公安技术人才。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公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定培养目标

公安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应具备专业化、实战化的特色,公安院校应结合公安技术专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的应用创新型公安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应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公安技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公安技术实际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创新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特长和优势,能够从事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工作,以适应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

(二)设计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涵盖教学的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和方式等宏观、微观内容。公安院校应根据专业划分和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设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校局合作、校企合作,使学生深入到未来工作环境之中,接触到公安技术工作的实际过程;通过校校合作,使学生体验到国内著名高校的优质教育环境,鼓励学生思辨和相互学习。因此,应加大体现专业特色、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选修课比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选修课程,设计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要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注重基础、关注前沿,增强职业发展后劲,强化特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提炼教学内容

在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中,学校、实践单位及合作企业应以较高的教学效率将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提炼极为重要。

首先,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集合。核心内容集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关键内容的集合,是教学的精华内容。这部分内容紧扣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是开设课程的核心要素,既要保证经典性,又要保证易理解性。目前,公安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核心内容包括:公安技术基本理论、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执法技术、交通安全执法技术、消防工程与技术、安防工程与技术等。但是,新的公安实战形势下,犯罪现场勘查新技术、检验鉴定标准方法和物证信息化管理技术也成为公安技术教学中急需的新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应发挥校局、校校、校企的合作作用,实现理论与实战的有效融合。

其次,确定教学的扩展内容集合。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公安实战不断提出新需求,公安技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专业课程内增加学科前沿教学内容。学科前沿知识既能促进学生对新形势下公安技术的任务加深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思维。然而,前沿内容往往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由浅入深,有步骤、有选择地引入学科前沿知识。

(四)合理设置课程

协同育人是促进学科融合、通专融合的重要理念,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孤岛化”现象。公安技术知识点数量众多,涉及基础学科范围较广。在教学过程中,受学时分配不均衡和学习能力差异化的影响,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矛盾在公安技术教学中日益突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托校局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确定课程的内容体系。发挥多个教学部门的协同育人效应,从“知识与思维”“大思维与小技巧”“宽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思维与实用”和“原理与案例”几个方面入手,剖析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扩展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调查问卷、访谈、专家考评和期末成绩分析等方式,获取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其次,确定课程、教材体系具体方案并实践。教学内容的输出有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自学和互联网教学等方式,在学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具有前后联系、循序渐进特点的实验实训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是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在线互动讨论、在线考评等手段,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强师生交流,起到宽度教学与深度教学相结合的效果,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五)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协同育人理念可以实现多个教学部门的优势互补,实现公安技术教师职业能力的高效发展。校局合作可以明显提高教师公安实践能力;校校合作可以开展教师进修学习或提升学历层次;校企合作可以鼓励专业教师转化教学成果,实现公安技术的科普教学。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公安院校可以派公安技术专业教师到公安机关、国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公安实践和专业访学;可以为新进教师安排导师,落实新进教师试讲考评和参与实践教学等制度,发挥资深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为每名新进教师指派导师;可以将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校际学术交流和校企合作教研活动作为规范化的教师培养手段,使专业教师入职5年内成为专业人员,5年至10年成为专业骨干、10年至20年成为实战专家,实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协同育人理念下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

提高教学质量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的。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虽然能够调动多个教学部门的积极性,但是各教学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高效严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协同育人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建立二级管理机制,公安技术各教学部门应统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运行。也就是说,学校应从整体上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运行管理、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成果奖励等主要教学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公安学类专业本科教学制订的国家标准,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设定基本标尺,提供评价依据,确保各个教学部门工作规范实施。坚持“保障到位、过程监控、实时调控、持续改进”原则[8],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包括质量目标系统、决策管理系统、教学督导系统、诊断反馈系统、调控改进系统五个子系统,对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与服务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保障,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课程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常态化质量监控。

图1 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流程图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管控下,人才培养模式应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实施多项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每学期采用督导专家和领导对教师全覆盖听课、向学生了解反馈等课堂教学检查方式进行即时质量改进。二是确保学期各阶段的教学检查制度化,进行质量集中改进。三是分类专项检查重点改进,对毕业论文质量、试卷质量、课程建设、教学档案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有效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实施与质量提升。四是教学评优激励改进。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教案及课件评比、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教学名师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投身教学实践、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改进教学质量。

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公安技术卓越人才的历史责任,公安院校应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公安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加强自主学习,促进教师发展,确保教学质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警务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宏观上,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置、规章制度建设和保障措施入手;在微观上,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着手,推进基于协同培养理念的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公安院校教育质量,促进公安院校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协同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