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兄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二)
2021-09-09凌龙
凌 龙
刘永好的“快半步理论”
刘永好说过无数的话,但最精彩也最具价值的是下面这段话——
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略有超前,快半步。快半步是非常考究的,你不快,那么你就是慢,你不快半步,你就是齐头并进,或者是慢半步,人家走得快的,一定会赶过你、超过你。若不能超前一点,你就没有机会;但你走得太快了,超前一步了,你这一步走出去的话,有可能前面就是悬崖,收不回来了,就有可能踩虚脚,倒下去了。在当大家齐头并进的时候,我快半步,快了半步发现不对,收回来还是稳的,还是坚实的,不至于倒下去。所以,要快半步,这就能进能退。进,走在前面;退,又不失足。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顺潮流而动,略微超前,快半步,我们始终把握这一点。
认清潮流是顺应潮流进而领导潮流的前提,潮流不能超越,超越就会被淹没,哪怕后来证明你是对的。因此,只能“快半步”,快一步就可能马失前蹄。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健全的国家,尤其如此。潮流既是经济规律,又是社会规律。没有对规律的敬畏和尊重,人们很难做好这一点;没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比如,文物专家马未都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他当了几十年兵,但毫发无损,马未都好奇地问父亲,父亲回答说:“慢一秒”。“慢一秒”其实就是“快半步”,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并非贪生怕死那么简单,因为敌人的子弹最大的可能就在你跃起的那一秒,躲过了第一秒,冲锋时牺牲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下降,战胜敌人的可能就会显著增大,即使需要撤退,活着的机会也将大为增加。
刘永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本质上都是“以阳带阴,阴阳互补,阴阳转化”。
无论政府发出什么号召,不管是“扶贫攻坚”还是“三下乡”,不管是“新型政商关系”还是“法治中国”,刘永好无役不予,他总会首先站出来热烈响应,但却不一定马上行动。他实际上是在等机会,机会一旦成熟,由于早在准备,他便会扑上去紧紧地抓住机会,抢得先机。总而言之,他只“快半步”。他的这种生存发展技能是从小练就的,艰难的生活环境教会了他生活的艺术,这与马未都父亲的“慢一秒”可谓殊途同归。事实上,换个角度看,“快半步”也可以叫“慢一秒”,这是中国式智慧、四川式狡黠,只是很多人一时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
我理解,它其实是“中庸”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变种。无论企业发展到多大,这一点始终是刘永好的看家本领。
只是“快半步”,也只能“快半步”,其奥妙就在这个“半”字上——如果将一天24小时折成两半,正午和子夜刚好是两个转折点,阴阳就在那一刻转换了,转换看似相反,实际上却是正的——顺势而为,依道而行,应时而变。
在自己做与请人一起做、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用亲属与用社会人才、制度约束与亲情管理、“爆米花效应”与“批判式论证”、多元化与专业化、光彩事业与义利兼顾之间,刘永好永远坚守“快半步理论”。
1994 年,我们10 位民营企业家在一块儿探讨,究竟做什么事既对企业发展有利,又对国家发展有利,叫义利兼顾。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先富的这部分地区和人来帮助后富的地区和后富的人,这是非常好的,我们先走了一步,后面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走过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他们。一个是感情,一个是责任。我觉得国内的民营企业家多数有回馈社会的想法,先富回馈后富,沿海回馈内地,城市回馈农村,不少民营企业家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是比较朴实的,是我们国家多少年来教育的结果,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
但是,这种帮助又不同于慈善,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不是“送水”,而是“打井”,它是义中带利、义利兼顾的。
有人问刘永好基业长青的秘密,刘永好沉思良久,吐出三个字:快半步!
刘永好喜欢“快”,连吃饭都比别人快半拍,“快”贯穿于他的生活与工作,他是最先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人之一,他最先倡导光彩事业,他最早参与创办民生银行,他最先到海外创办企业。但他的快里又包含着慢——他只“快半步”,这实在是他的过人之处——需要抓机会时很快,需要等机会时又有足够的耐心。
当一个项目摆在面前时,刘永好很少马上表态,他会反复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认真做笔记,丝毫看不出着急的样子。看似不动声色,其实他正在分析判断。也许在你以为他已忘记的某天早上,他会突然做出决定,冷静而清晰。
天生喜欢新生事物的刘永好,在机会到来时总有抓住的冲动。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起,刘永好开始进入金融、地产、化工等行业。虽然这些领域利润丰厚,虽然商人的本能是趋利,但即使在楼市最疯狂的时候,刘永好仍然将农业作为自己的支撑点,他不会为赶路而赶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会被推到现在这个位置——政府需要他这样一个标杆型民营企业家。在其他领域,刘永好是投资人,运用的是资本的力量,但在大农业这个大本营,他一直是以企业家的身份在经营——他如蛇样行走,能屈能伸。在企业很小的时候,这一能力的作用有限,但企业做大了,这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一路走来,“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成了刘永好做企业公开的秘笈——
一定要顺潮流,不能逆潮流。一定要超前,但只能快半步,不能快一步。因为你快了一步,重心移过去了,再挪回来就不容易了。走对了,好;走错了,就倒了。这与“摸着石头过河”是一脉相承的。“快半步”是我的心灵警句,“准烈士”心态与“快半步”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说民营企业的寿命只有5年、10年,我们一走就是将近40年。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始终坚持植根于农牧业,这让我们始终没有迷失自己,在中国经济的几次重大变革中获得了快速发展。
做企业就好像综艺节目中的孤岛求生游戏,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在关键时刻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掉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将非常难。
改革开放以来,活得最久的民营企业大概只有浙江的万向集团和四川的希望集团了。刘永好也明白,世上没有千年不倒的企业,但他还是要尽可能将企业做得好一些、强一些、久一些。在耳闻目睹一些故人或企业垮了、或被抓了、或去世了之后,刘永好坚信,做企业要有“准烈士”的自省心态。
他说——
要把倒掉的企业作为案例来研究,我们要有一个“准烈士”的心态,始终保持低调、保持警惕、保持勤勉、保持进取。
这不是醍醐灌顶的顿悟,而是沧桑岁月的积淀。
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社会上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多,民营企业家被不少人视为“剥削阶级”,当时不少民营企业倒闭了。那一年,民营企业数量减少很多。关于民营企业该不该办、怎么办的讨论非常多,希望兄弟忧心忡忡,觉得可能干不下去了,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投石问路:申请把厂子交给政府。
刘永好说——
我和三哥陈育新去找县委书记钟光林,我说我们愿意把工厂交给政府,这个企业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交给政府后我们还是想管这个企业,而且我们相信只有我们才管得好,我们知道怎么管。但钟书记对我们说:“上级没有说要没收你们的东西啊!你们先回去,该怎么搞还怎么搞。不过,我还是提醒你们,做事低姿态一些没错。”
多亏新津有这么一个开明的县委书记,不然,希望集团有可能就此夭折了,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当时比希望集团更有名的安都集团,就是被一个县委副书记给弄死的。直到今天,刘永好对那段前途未卜的日子仍心有余悸。事后刘永好说——
企业发展会遇到很多经济危机、市场危机、自然危机、政治危机,说不清什么时候就趴下了。我觉得那是我遇到的一次非常大的危机。
刘永好说——
我认真研究、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叫中国特色呢?就是中国与别国不同,没有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我们不知道前面究竟怎么样,要一步一步摸到它,实在不行了,摸着石头还回得来。企业的发展实际也是这样。
在刘永好的印象中,有些人很激进,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很有能耐,办什么事都冲在前面,而冲在最前面的,结果往往就过头了,最终都垮了。2014年,包括大名鼎鼎的刘汉在内,四川很多企业家出了事,刘永好说——
很多人纳闷,我为什么一直没事,我心里告诫自己,时时刻刻规范面对政府、面对市场,特别是在政府边界不是很清晰的时候,更要警惕。当既考虑盈利又考虑社会责任的时候,你就不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企业就能减少甚至避免很多风险。
陈育新的“反差管理”
一向低调的陈育新,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有自已的说法——
我认为,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无论是与非、得与舍、宽与严、管与理还是快与好,两者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你需要前者时,往往需要从后者入手。“反差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因为它恰好与一般人的习惯性认识相反,是在“意料之外”,而本质上,它却在“情理之中”,正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顺应和引导。
小时候,细心认真的陈育新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反差现象”,比如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生冻疮、过细的土壤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等等。在希望集团发展早期,他将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又发现了许多“反差经济现象”。于是,当大家都在往城里跑时,大学毕业的他却回到了乡下;当大家都在说“无商不奸”时,他却坚信“诚实是有回报的”;当大家都以为希望集团只是一个农牧企业时,他却搞起了五星级酒店;他认为,收入最高的人反而可能是成本最低的人,等等。他所说的诚实与精明的人生观(是与非)、共创与共享的经营观(得与舍)、严厉与宽容的用人观(宽与严)、放权与监督的管理观(管与理)、积极与稳健的发展观(快与好)等等,莫不如此。这也是我们共同出版的《反差管理》一书的基本架构。你想要做好这一面,必须先从相反的地方做起,比如你想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你得同时学会精明做事,因为诚实很难单独存在,并且单独存在的意义也十分有限。而要精明做事呢,你又必须以诚为本,因为不诚实的精明就是小聪明,也成不了什么大事。无论是与非、舍与得、宽与严、管与理还是快与好,两者之间都形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陈育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实践,向人们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反差”关系。
有一天,他突然兴奋地把我叫去,说道:“企业管理,只要抓住了两个极端,中间就是自由王国。”他说话时眼睛发亮,似乎顿悟了什么。
是的,运用“反差思维”,就既能看到大家看到的一面,又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另一面:在夕阳西下时,人们看到的是落日的余辉,运用“反差思维”看到的却是明天的朝阳;当严酷的冬天来临时,人们都在做预防严寒的事情,运用“反差思维”正在做的却是如何迎接春天;当成功如潮水般涌来时,运用“反差思维”看到的却是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成堆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有利于人们认清潮流、顺应潮流并领导潮流,从而抓住机遇,正确决策,发展事业。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才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规律。创造性地改变决定事物性质的条件,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旦条件具备了,我们就会看到事物向相反方向的转化——依照人们的意志实现“积极转化”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陈育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中,多了一些顺应自然的因素,除了积极作为,还有某种不得不的“等待”,就像农民种庄稼,播下种子之后,除了积极耕耘之外,还要有等待种子自然生长发育的耐心。其实质是“异化”——“物极必反”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运用。
1994年5月,凭借希望集团的商誉、品牌、资金、人才优势,美国、日本的技术、设备优势,还有四川的生猪和市场优势,陈育新力图一举将美好食品做成一个全国性的名牌产品。按照这一思路,他们在全国几乎所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公司,并派出大队人马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常用的促销手段都用了,但效果却远不如想象得那么好。折腾了一年时间,产品积压上百吨,企业亏损数百万元。
残酷的现实令陈育新冷静了下来,痛定思痛,回过头来从自身找原因,才猛然发现了一个似乎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没有局部优势,就根本谈不上整体优势。可以想象,假如一个结构单一、质量不过硬、口碑尚未形成的产品,都能够一下子成为名牌,反而不符合逻辑。
的确,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市场,饲料经营与食品经营也确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但是,企业已经办起来了,总得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呀!随后,陈育新当机立断,撤销了成都以外的办事处,将兵力收缩到成都市场。他表示:“拿不下成都,我们就认输!”阵痛之后,他在全国肉食品行业创造了“不加防腐剂,不加香精,不加合成色素”的新优势,而且将肉源选在无污染的生态区,当天屠宰加工,当天上市销售。思路一变,出路就有了。此后,美好食品就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
也是1994 年,陈育新和大哥刘永言在成都机场路旁兴建家园国际酒店,最初打算兴建三星级的,是给房地产项目配套的。经人鼓动,后来改成四星级,再后来又索性改成了五星级。建成之初,本打算请外国酒店管理集团来管理。可是,与多家外国酒店管理集团一轮又一轮谈判下来,对方苛刻的条件却纹丝不动,要价极高,意图逼毫无高星级酒店管理经验的希望集团吞下这颗苦果。此时,除了自己创新经营,似乎已无路可走。当时他想,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营业额还不如一家饲料公司,做得再差也不过如此,决心由此下定——走自己的路。结果,这家由陈育新和刘永言自己投资、自己设计、自己经营的五星级酒店,在经过一番学习、借鉴、创新之后,不但活了下来,还成了成都南大门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次,与陈育新谈起希望集团的成长历程,他感慨道,希望的创业历程就是“将坏事当好事看,把错事往对里办”的过程,“有时候,实在没办法,自然就有办法了。”
人们常习惯于将对错绝对化,但事实上,错与对远非如此简单,在黑与白之间,更多的是灰色。真理前行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论,谬论附加一定的条件也可能成为真理。创造性地改变决定事物性质的条件,错与对就转换了。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陈育新先后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概念,比如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管理需求、外行心态、经销权的价值、配合力、有错推定、简单管理等。花舞人间是陈育新55 岁之后的代表作,从设计到运营,都是对“反差管理”的运用,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点:人弃我用、不用或少用电、寒风中看百花盛开、夏日在凉风中赏花、唤回成年人的童心、工程建设中的积极保护等,无不体现着他的“反差管理”思想。
刘永言的“相对价值论”
“价值相对论”是指同一个东西,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从铁锅蒸饭联想到可以用来蒸馍,那是厨师;而发现蒸汽可以用作动力,来带动火车和纺织机,便是伟大的科学家。一颗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与砸在牛身上,结果完全不同。一根稻草不值钱,但当用来捆绑大闸蟹时,它就与大闸蟹一样值钱。
刘永言认为,只要拥有了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原理,读懂了三本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便可在相关领域做到“一个礼拜成专家”——科学原理本来是一致的。这正是他驰骋于电子、化工、电力等多个科学领域的认知基础。刘永言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本质上,他的专利都是依照这一精神研究和推广的。
刘永言的“价值相对论”与刘永行的“企业相对论”有相似之处,但其重心在“相对价值”上,“企业相对论”的重心则放在经营管理上。
1992年,希望兄弟第一次悄然“分家”。借着小平“南巡”的东风,刘永行提出“变企业经营为经营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思路,刘永好提出“国有加民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1+1>2 理论”,两人拉开了向全国发展的架势,但刘永言却执意按照爱好去发展自己,他说我赚钱只是为科研创造条件,赚钱并不是我的目的。于是,他创办了希望电子研究所,利用良好的物质条件,聚精会神地去搞发明创造了。
刘永言的“价值相对论”,本质上是周易“阴阳”思想在科学研究上的运用。
据了解他的人说,刘永言其实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人,相信唯有如此,他的思想才会那么“复杂”。
对自然科学的痴迷是他最为鲜明的特征。与严谨的科学外表相反,他有一个特别的业余爱好——写诗。诗人火红的激情与科学家严肃的表情,和谐地存在于他的身上,并伴随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