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监牧置废发展考论

2021-09-09张林君

农业考古 2021年4期
关键词:突厥马匹银川

张林君

明代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曾评价唐代马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皆天子所自置监牧,其扰不及于民,而马之盛如此。”[1](卷三,P68)由是,唐代马政之所以发展兴盛,超过前代,皆是因为统治者设立了牧马于官的监牧。监牧是唐廷在陇右地区创立的蓄养马匹畜力的机构,由太仆寺管辖。学界将监牧或监牧制度视为唐代马政的主要内容,进而在研究唐代马政时,或分析监牧的地域分布,又论述其组织管理制度,还解释监牧使职设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①。可是由于史籍对唐代监牧之置废过程记载分散,今人关于唐代监牧发展历程等问题的探讨又较少措意,如今看来,仍有待发之覆。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综合考证,以还原有唐一代监牧发展的细节及部分监牧的置废情况,略陈管见,敬祈教正。

一、唐初监牧的兴起

唐代监牧兴起的记载见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宰相张说撰《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以下简称《监牧颂》),曰:“大唐接周隋乱离之后,承天下征战之弊,鸠括残烬,仅得牝牡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焉。而奕世载德,纂修其绪,肇自贞观,成于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2](卷一二,P622)唐开国之际马牧基础薄弱,“贞观十五年,尚乘奉御张万岁除太仆少卿,勾当群牧。不入官衔。至麟德元年十二月,免官”[3](卷六六,P1145),张万岁虽然为太仆副职,但以“太仆”显示尊称,其任职时间是从贞观十五年(641)至麟德元年(664),共24年。马匹蕃息历经“四十年间”,则以麟德年(664—665)计算,为武德七年(624)或武德八年(625)唐于战后得三千马匹之际就开始了蓄马。

《唐会要》对《监牧颂》有细微的改写,“(开元)十三年,张说为陇右群牧使颂云: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仍命太仆卿张万岁葺其政焉,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3](卷七二,P1302)则唐获得三千马匹的时间至迟为“贞观初”。此处沿袭了《通典》“太仆卿”官职的称谓,即“(贞观)十五年,始令太仆卿张万岁勾当群牧”[4](卷二五,P706)。

《新唐书·兵志》马政故事载:“马者,兵之用也;监牧,所以蕃马也,其制起于近世。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其官领以太仆……初,用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群牧。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5](卷五〇,P1337)陇右监牧的马匹资源基础是二千匹突厥马与三千匹隋马,由此创监牧之制。

首先,唐初获得突厥马匹的背景。以两《唐书》为主要依据,将唐初获得突厥马匹的情况表列如下(见表1)。

表1 唐初获得突厥马匹情况简表

从隋大业末年至唐贞观初年,唐军与突厥交战,得胜后俘获战马,或突厥内附,向唐请和,朝贡马匹。据表1可知,唐获得突厥二千匹马的事实是存在的。

其次,强调从赤岸泽得到隋马的原因。“赤岸泽”最早见于《周书·宣帝纪》:“(大象二年三月)辛卯……(宣帝)行幸同州。增候正,前驱戒道,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于赤岸泽……以至于同州。”[7](卷七,P123)赤岸泽位于北周都城长安与同州之间,此地或与天子车马大驾出京巡行颇有关联。

大业三年(607)四月“丙申,车驾北巡狩……己亥,次赤岸泽”[8](卷三,P68),隋炀帝巡游依然经过长安城外天子驰道边的赤岸泽。《兵志》借前代帝王巡行经过之地点,展现出唐初统治者承接天命的权威;同时,此地象征着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会点,唐人在此得到前代遗留的马匹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又《资治通鉴》曰:“初,隋末国马皆为盗贼及戎狄所掠,唐初才得牝牡三千匹于赤岸泽,徙之陇右,命太仆张万岁掌之。万岁善于其职,自贞观至麟德,马蕃息七十万匹”[9](卷二一二,P6767),其在综合唐代史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论述。一是继《监牧颂》之后,凸显唐代马政草创时所面临的窘境是流民动乱与戎狄侵掠,能获得的隋末国马所剩无几;二是评价张万岁“善于其职”,奠定后世史家对张万岁好评的基调;三是肯定了《新唐书·兵志》之唐贞观前得马的说法。

唐初监牧兴建的条件大致具备,有一定的顺序:首先,唐初获得突厥战马和隋代遗马共计数千匹是有迹可循的,其时间早于贞观;其次,有马匹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再徙之陇右适宜牧马的自然环境,张万岁的牧养技能才得以发挥,其治理监牧的功绩得到了后世肯定,但也离不开太宗知人善任。贞观至麟德马匹蕃息速度之快,反映了监牧发展兴盛的势头。

二、唐高武时期监牧的衰微

唐初马政治理态势良好,但在高武时期,出现了严重的马匹损耗。“自万岁失职,马政颇废,永隆中,夏州牧马之死失者十八万四千九百九十”[5](卷五〇,P1338),张万岁在麟德年离任,马政事故渐显。

《资治通鉴》“唐高宗开耀元年(681)七月”条载:“夏州群牧使安元寿奏:‘自调露元年九月以来,丧马一十八万余匹,监牧吏卒为虏所杀掠者八百余人。’”[9](卷二〇二,P6402)按,当时还未改元,夏州失马是从调露元年(679)九月至永隆二年(681)持续发生的,马匹可能被突厥掳走。

这段时间,唐与突厥有数次战争,比如原西突厥举兵反唐、原东突厥二部反,尤其是“永崇(隆)元年,突厥又迎颉利从兄之子阿史那伏念于夏州,将渡河立为可汗,诸部落复响应从之”[4](卷一九八,P5433)。这给当地民众造成不安,影响夏州监牧的正常运行。夏州一地“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10](卷四,P99-100)唐建立了夏州都督府,领朔方旧地,其山川地形利于放牧马匹,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距离颇近,时常为胡族南下入侵时的主战场。

除了永隆夏州失马,还有垂拱后耗马。《通典》曰:“仪凤三年,少卿李思文检校陇右诸牧监,方称使。尔后或戎狄外侵,或牧圉乖散,洎乎垂拱,潜耗太半。”[4](卷二五,P707)仪凤三年(678),朝廷派驻陇右监牧使,但这时唐与吐蕃交战屡屡受挫,仪凤四年(679)改元为调露元年,又与突厥战争,其间吐蕃也不断寇边并壮大。陇右各监牧受到戎狄的侵扰,牧人们逃离奔散,牛马官畜丢失或死亡。直到垂拱年间,马匹秘密损耗大半,是由于武则天篡夺皇权,发出重兵镇压徐敬业叛乱和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叛乱。

而《资治通鉴》写道:“垂拱以后,马潜耗太半。”[9](卷二一二,P6767)这里指马匹损耗自垂拱始,如突厥“久视元年,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6](卷一九四上,P5170),中宗即位后,又“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9](卷二〇八,P6608)。 损失马匹却得不到及时的繁衍补给,内廷又接连发生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朝廷疏于马政。

监牧于麟德后至开元初,都处在消沉的衰微局面。造成马匹锐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与突厥寇边、平定叛乱、政局变化等背景有关:外有游牧民族不断扰边,边地监牧容易失马,及各地起兵叛乱,唐需要征调骑兵与戎狄交战或平叛而耗马;内有李唐王朝朝野动荡,武则天开始党同伐异夺权称帝,马政建设低落;再加之张万岁卸任后,唐长期缺乏得力的牧养人才,且监牧在遭受了损失的情况下,马匹不能及时蕃息补缺。这些因素使高武时期马政发展缓慢,监牧表现颓然。

三、唐中后期监牧的提振

迨玄宗任用监牧使王毛仲掌管官牧事宜,监牧颓势逐渐好转,拉开了唐中后期提振监牧的序幕。“毛仲既领闲厩,马稍稍复,始二十四万,至(开元) 十三年乃四十三万”[5](卷五〇,P1338),“(天宝)十三载,陇右群牧都使奏:‘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5](卷五〇,P1339)此时是唐代马政的复兴时期,监牧马匹保有量是值得称道的。

但安史之乱发生,唐王朝为抵御叛乱,至德年间“边无重兵,吐蕃乘隙陷陇右,苑牧畜马皆没矣”[5](卷五〇,P1339),陇右监牧沦陷,唐后期朝廷陆续在疆域内营建六个监牧养马以供国家需要。

(一)万安监

贞元二十年(804)七月,福州刺史、福建都团练观察使柳冕“奏置万安监牧于泉州界,置群牧五,悉索部内马五千七百匹、驴骡牛八百头、羊三千口,以为监牧之资。人情大扰,期年无所滋息,诏罢之。”[6](卷一四九,P4032)具体情形据监观察使阎济美上奏称,柳冕建议置万安监只是出于他追求升官、搞虚假政绩的心态,将百姓手中的畜产搜罗归于监牧养殖后,马匹孱弱不堪、死亡率高,官府竟然还要继续向百姓收敛充数,导致民怨载道。虽然闽中是南朝牧地,但这里气候水土不适宜蕃养肥壮骏马,经实际操作,畜力蕃息困难,劳民伤财。“(贞元)二十一年四月。罢闽中万安监”[3](卷七二,P1303-1304),万安监存在不到一年。

(二)龙陂监

“(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为龙陂监。”[5](卷五〇,P1339)并且“(元和)十三年十一月,赐蔡州群牧号龙陂,以刺史丁俛充使”,大和二年(828)十月“甲戌,命中使往龙陂监取马五百匹,赐徐行营”。[11](卷六二一,P7197-7198)大中十四年(860),唐末将领王式“乃阅所部,得吐蕃、回鹘迁隶数百,发龙陂监牧马起用之,集土团诸儿为向导,擒甫斩之。”[5](卷一六七,P5120)王式率官兵剿灭裘甫起义,征调“得龙陂马二百匹,于是骑兵足矣”[9](卷二五〇,P8084)。蔡州龙陂监至唐后期存在。

(三)临海监(海陵监)

建龙陂监的次年,元和十四年(819)五月“己亥,置临海监牧,命淮南节度使兼之”[6](卷一五,P468),“至大和二年十一月废”[3](卷六六,P1146)。 一说大和二年(828)冬十月“丁巳,罢扬州海陵监牧”[6](卷一七,P530),即唐文宗《罢海陵监牧敕》曰:“海陵是扬州大县,土田饶沃,人户众多。自置监牧已来,或闻有所妨废。又计每年马数甚少,若以所用钱收市,则必有余。其临海监牧宜停。令度支每年供送飞龙使见钱八千贯文,仍春秋两季各送四千贯,充市进马及养马、饲见在马等用。其监牧见在马,仍令飞龙使割付诸群牧收管讫,分折闻奏。”[11](卷六二一,P7198)由此,扬州海陵县的临海监和海陵监为同一监牧,停废原因是海陵县产马少而人口多,这里田地适宜人们耕种却不适合养马,现有马匹转送其他监牧收管;从临海监节省出的养马费用还可以支给飞龙使市马、养马。扬州临海监存在共10年。

(四)临汉监

建临海监后不久,元和十四年(819)八月甲寅,“于襄州谷城县置临汉监以牧马,仍令山南东道节度使兼充监牧使。”[6](卷一五,P469)便有孟简、牛元翼、李逢吉、窦易直接连兼任临汉监牧使,直至大和四年(830)九月,裴度“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临汉监牧等使”[6](卷一七〇,P4431)。临汉监“废百姓田四百顷,其牧马三千二百余匹。度以牧马数少,虚废民田,奏罢之,除其使名”[6](卷一七〇,P4432),裴度于大和七年(833)春正月甲午奏停此监的意见被文宗准许[6](卷一七下,P547-548)。襄州临汉监历经14年。

(五)银川监(银州监)

临汉监被停废的同年,文宗又建银川监。银川监位于银州,故也称为银州监。大和七年(833)十一月,度支盐铁等使上奏新置银川监牧使,理由是安史之乱以来,监牧制度与监牧机构都遭到了破坏,朝廷必须巩固边境的战备以抵御吐蕃、回鹘等外夷的袭扰。其能够设立的条件有三:一是银州的自然水土非常适宜蓄马,附近也有马料;二是官府用绢可以买得三千多匹马作为银川监的基础;三是银州刺史刘源是银川监牧使的最佳人选。文宗同意建立银川监并由银州刺史兼任银川监牧使[3](卷六六,P1146-1147)。

开成二年(837),刘源上奏银川监的发展情况:建立银川监城一处,方便统管诸牧群,不到五年时间,马匹孳生达七千多匹。但遇到旱灾时,银州界内河流干涸、草料干枯,数千匹马必须扩散到水草丰沛地去牧养。银州“东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10](卷四,P105), 而绥州南部有方圆二百多里的空地,四周地势艰险,易守难攻,并不是百姓现有的租佃耕田,可以将其作蓄马用。文宗下旨此地经勘验确实无主后就收归银川监牧[3](卷六六,P1147)。设立银川监和扩充绥州南部牧场,把不占民田作为底线,做到官牧不与民争利,保障利于蕃马的民众基础。

“(会昌)三年春正月……敕新授银州刺史、本州押蕃落、银川监牧使何清朝可检校太子宾客、左龙武大将军”[6](卷一八上,P593),银川监应是在武宗会昌年间还存在。

(六)楼烦监

除银川监外,另有一个北方监牧——楼烦监,“先隶陇右节度使,至德后,属内飞龙使。旧楼烦监牧,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杨钵为监牧使,遂专领监司,不系州司。龙纪元年,特置宪州于楼烦监,仍置楼烦县。”[6](卷三九,P1486)由此可知,楼烦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玄宗初期,隶属于陇右节度使,派岚州刺史兼领,至德以后,归属于内飞龙使。二是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始,单独设楼烦监牧使,不由地方长官兼任,也不属于岚州衙司管理。三是僖宗与昭宗时期,中和二年(882)十月,“李克用虽累表请降,而据忻、代州,数侵掠并、汾,争楼烦监”[9](卷二五五,P8276),楼烦监及其马匹资源被边将李克用明争暗夺以反唐,遭受掠夺霸占,龙纪元年(889)后,楼烦监故地置宪州,又设娄烦县,楼烦监或废。

朝廷对楼烦监牧使有管理要求,惩治失职及配备副手。宪宗朝要求楼烦监应当上供肥壮征马,“元和十一年正月,楼烦监牧使中官党文楚,以供征马羸瘠,为诸军所奏,夺绯。没其家财,配隶南衙”[3](卷六六,P1146)。文宗朝为监牧使配置僚属官员,“(大和)五年十月敕,楼烦监牧及造水等使,宜共置判官一员,巡官一员”[3](卷七九,P1446)。

这六个监牧比起唐前期集中的牧马区域,显得非常分散,蓄马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其旋立旋废有一些共性特点,试分析如下。

首先,监牧旋立的背景。自安史之乱,吐蕃攻陷陇右,唐王朝失去了监牧故地,直接导致官方蓄马与用马失序。唐平乱后实施三种马政防御策略,即以绢市马、禁马出境和复建监牧,故贞元末期独立置楼烦监牧使和设立万安监即希望强化牧马实力,保证马匹战备资源。至宪宗时,唐王朝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即农牧争地与平藩镇叛乱。“(元和)十二年,闲厩使张茂宗举故事,尽收岐阳坊地,民失业者甚众”[5](卷五〇,P1339),岐山南已废的监牧马坊复旧而农民失地。同年十月,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收复蔡州,为设龙陂监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元和十四年二月剿灭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当年建立临海监与临汉监也是对淮南节度使与山南东道节度使的管控。“穆宗即位,岐人叩阙讼茂宗所夺田,事下御史按治,悉予民”[5](卷五〇,P1339),不扰民夺田,得以安抚百姓。文宗开设的银川监,其建立及扩展也体现了统治者关于官方养马与百姓耕地的衡量,避免出现人马夺地的纷争。唐廷接连设监牧,既有增加战马的愿望,也充满了养马与农耕的尖锐矛盾。

其次,监牧旋废的原因。其一,南方沿海地区设置的监牧不适宜养马。龙陂监、临汉监位于中原内地,万安监、临海监位于东南沿海,银川监、楼烦监位于黄河以北。南北气候不同,山地与平原对马的成长习性影响不同,马匹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别,瘦弱不堪用乃至死亡率高的弊端显现,蓄养数量渐少,导致南方的监牧在短期内被废止。其二,临海监、临汉监为何在大和二年、七年接连被停废,即养马少而耗费大,又有与民争地的矛盾愈演愈烈,百姓反对开设监牧。但分别来看,停废临汉监“与负责人的职务调动有直接关系……在节度使换届之后,由新任节度使向朝廷奏罢的”[12],临海监却由文宗下敕停罢,实际因飞龙使逐渐掌管马政。由飞龙使把持的马政代表飞龙使的意志与利益,监牧主管官员的换届任用也显示了飞龙使对地方节度使的联系状态,此时,飞龙使通过废止一些监牧,余下养马成本,又可以将国家市马与养马的资费牢牢掌握于手中,便于牟取暴利,是其侵夺官马权力的野心表现。

提振监牧是唐中后期统治者整治与复兴马政的一项措施,但其营建的监牧屈指可数,存在时间又很短暂。究其唐后期监牧置废的决定性原因,括而言之,有三个方面:首先,皇帝削藩需要大量的马匹扩充骑兵,飞龙使的势力日渐扩大,掌握了管理马政的权力;其次,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南方不适宜养壮马;最后,人与马所引发的农牧矛盾,有碍于重农固本和马牧发展。

四、结语

唐代监牧的置废发展过程经历了唐初兴起、高武时期衰微和唐中后期提振。尽管出现波折起伏,但每个阶段都反映了统治者对监牧的治理情形,所蕴含的政治背景值得深思,也有可总结的经验和启示。唐王朝设立监牧蓄马,源于对马匹长期的、大量的、高质的需求,旨在建立国家强大的骑兵部队,以维护统治与巩固边防。唐初统治者利用数千匹突厥战马和隋代遗马开始蕃养的时间早于贞观,借助陇右得天独厚的环境,又有张万岁善于牧养,创造了监牧的恢宏开端,至麟德达到唐代马匹数目的顶峰。高武时期,永隆夏州失马与垂拱后耗马都是监牧颓然的表现,主要与突厥寇边、平定叛乱、政局变化等背景有关。尽管玄宗朝马数稍复,但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导致唐王朝丧失了陇右的监牧,地利不存,马政遇危机。唐后期的几代皇帝仍然重视营建监牧,尤其在元和年间接连开设,但都如昙花一现,至唐末,存在的监牧为数不多。由此提振监牧的艰难态势,也暴露出这一时期监牧延续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与阻碍: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牧养条件逊色;飞龙使把控马政;监牧马匹数量少而养马成本高;农牧争地。虽然唐代监牧置废发展曲折,但唐王朝始终设立官营的马匹生产部门,显示了朝廷对战备资源的需求及其背后隐含的政治变迁。

注释:

①主要成果有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侯振兵《唐后期的江南牧监研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王炳文《唐代牧监使职形成考》(《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突厥马匹银川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箭双雕
近60年银川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老银川的样子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共享单车的“银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