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抽象美学提升儿童设计思维的应用与研究
——以“让我们一起点线面”课程为例
2021-09-09徐亚男邢春蕾
徐亚男 邢春蕾
杭州师范大学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历史
(一)研究背景
时代的发展对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产生影响,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民国时期,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完全人格和共和精神的国民。五四运动之后,教育改革开始以学制与课程改革方向为核心,注重生活实用性,强调基础能力的培养。[1]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模式代替了美国模式。美术教育受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文革时期,美术教育发展艰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我国顺应时代需求,恢复高考,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但美术教育在学校中并不受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新发展。[2][3]
时代的发展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4]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5]这样的时代趋势预示着,少儿美育不在于学习技艺,而在于通过感知提升审美,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意思维。如此看来,当前中国的少儿美术教育再不及时创新变革,将难以符合未来更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欧美国家创新性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参考。意大利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自由教育思想,提倡以儿童的自我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鼓励个人化的自我表达,并且她认为环境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艺术教育。[6]
20年代,美国首倡STEM教育,由于艺术(Arts)在现代工程与技术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7],90年代,教育学者提出将 ARTS引入 STEM 教育,从而构筑成STEAM教育。Arts的加入培养了更为全面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8]美术教育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产生综合性的课程成果,呈现跨学科合作的趋势。从欧洲与美国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教育通过跨界的教学方式达到激发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目标的新趋势。
二、中国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我们对美育课程的设想
在中国美术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学校调研时发现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构图和细节刻画,属于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与时间较少。[9]但在美术教学实际课程中,往往会遇到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化,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有时教师对于抽象的课程内容解释不全面,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10]同时,学校在引进STEAM教学课程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同时,却未能很好地体现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思想,从而无法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培养目标。[11]
总体来说,小学美术教育强调技艺上的“即时临摹”,看重最后成果。教学模式较为被动,教学内容上注重具象思维,缺少抽象思维、设计思维、当代艺术的启蒙。其次,小学美术教学仍局限在传统的单一性学科教学,缺少与音乐、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康定斯基《点线面》[12]中蕴含的以抽象审美为基础的创意思维与少儿美术教育相结合,可以改变单一门类的具象教学思维,补充抽象思维、设计思维的教学内容、丰富综合学科交叉的形式。
在康定斯基抽象理论基础上提取的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与组合创造,可以在少儿美术教育的应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有助于引导他们在繁复的事物中观察本质,化繁为简。通过点、线、面渐进式课程,以几何美学拓宽学生的视觉审美领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感受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同时为STEAM课程、少儿编程等创新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夯实基础,为艺术与人文社科、艺术与自然科学、艺术与信息编程的结合打下根基。(如图1)
三、“让我们一起点线面”课程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儿童发现身边中隐藏的平面图形三大要素“点、线、面”,并认识它们的不同形态,观察具体事物的视觉核心特征,拥有把具象图形转化为抽象元素的能力。首先,从当代抽象艺术家作品的鉴赏中,引导儿童从抽象图形与韵律中感知形态美的表达,提高抽象审美鉴赏力、激发美的创造力。其次,培养儿童的设计思维:点、线、面可以通过设计建立视觉、甚至联觉的秩序创造,从而创造全新的韵律感、协调感、有序感。最后,引导儿童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创作,为多学科综合学习来解决现实问题夯实基础
(二)“让我们一起点线面”的教学设计
“让我们一起点线面”以抽象审美为基础的设计思维出发,为实现未来不同阶段教学奠定基础。为实现不同侧重点的阶段性目标,本次教学提出本次教学活动的三阶段任务:以体验观察为核心的初级任务、以提炼简化为核心的渐进任务、以创意表达为核心的升级任务,这三者构建了教学活动框架。通过三阶段的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点线面,提高抽象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四、教学效果调查和反思
依据上述教学活动框架,本文设计“一起来玩点线面”课程,课程中包含三次教学活动,分别为“点在哪里?”“线是什么?”“嗨!我的游乐园”。
(一)教学效果调查
这一系列课程中,在“体验观察”环节中引导同学辨识身边隐藏的点线面,认识他们的不同形态。以教学活动一“点在哪里”为例,同学刚开始只认为点是光滑点的圆形,但在初步学习之后,不仅能指出各种形状、大小、质感的点,并且能在纸上概括出多种点的形态。
在当代抽象艺术家作品的鉴赏中,同学们感知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毕加索等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如:在鉴赏作品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同学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指出点在画中的跳跃感,从画中感受到欢快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三“嗨!游乐园”中,在“体验观察”环节引导同学运用数学几何知识,认识面的形态多样性、点线面的转化关系。从具体的游乐园设施中,看到抽象的游乐园设施运动的轨迹。在最后的创作中要求同学对游乐园进行创新表达,由二维进一步衍生到三维。在这一活动的作品中观察到少儿的创作仍受到事物具体形象的限制,但他们开始积极探索边界,并在视觉元素的编排上体现出秩序感与韵律感。
(三)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次教学实践初步达成引导少儿发现身边的视觉元素,学会观察具体事物的视觉核心特征;引导少儿鉴赏抽象艺术家作品,建立初级抽象审美意识的目标;引导少儿学习如何对元素的秩序、节奏与韵律进行建构,培养初步的设计思维与创造。但在通过“美的联觉”引导儿童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的目标上还需更多的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一系列问答、分享、合作等互动式环节,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创造性。我们体会到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应用教学案例和课件两个方面。在教学案例中,作品赏析还不够丰富,可以寻找更为经典的案例。在课件演示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教学媒介过于单一。如在介绍作家的背景时仅用文字演示,可以增加音频增加趣味性。在视觉呈现上,字体与色彩较为冷静,可以添加点线面元素与红黄蓝等饱和度较高的色彩。
五、结语
“让我们一起点线面”是将抽象审美为基础的创意思维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探索性实践。通过实践引导儿童学习三大元素的多种形态视觉构建,培养少儿具备设计思维,建立初步抽象审美观念,拥有理性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儿童创新能力的目的。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基础美育的迫切需求。中国美育课程经过数百年的变革,并且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优秀经验,得到了一定发展。我们在百年美育发展的基石上,提出了抽象审美为基础的创意思维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设想并付诸实践。希望这次实践对于开展美育课堂,达成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四个维度培养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未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希望根据小学教育中不同阶段对课程具体展开作出细分。更重要的是,对艺术与人文艺术、艺术与自然科学、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做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我们能否回望过去,从中国传统文化、如历史文物中汲取营养,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抽象美学进一步结合。我们能否关注现在,从身边出发,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将自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我们能否畅想未来,将数字代码与抽象美学结合,并培养具有美学素养的科学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