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源异流
——浅谈吴昌硕与黄宾虹篆籀笔法之异

2021-09-09郝泽沛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行草黄宾虹吴昌硕

郝泽沛

聊城大学

吴昌硕与黄宾虹俱善篆书且造诣很深,但是他们在其风格上差异甚大,吴昌硕的篆书表现了一种雄厚苍劲之气,而黄宾虹的篆书却有一股纵横奇峭之趣。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他们的用笔特点及其整体风貌等方面来探讨他们的异同。探索吴昌硕与黄宾虹在其篆书、行草书、绘画中用笔的异同,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有助于自己在学书道路上面对不同书体和不同风格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废除守旧式的学书,让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少走弯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历代以篆书作为自己书学根基的书家数不胜数,其中也包括黄宾虹与吴昌硕。本文主要探讨黄宾虹与吴昌硕二人在同学篆籀前提下其用笔的异同。二人在碑学的影响下学习篆书,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吴昌硕的篆书雄厚有力,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黄宾虹的篆书浑厚华滋,具有内力之美。他们将篆籀笔法融入其他的书体,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本文首先简述了篆书的发展,其次将二人的篆书、行草、绘画进行简略的对比,加之简述二人对近现代至今书坛上的影响。

本课题选择正确的论述思路,根据对吴昌硕和黄宾虹的对比得出其不同的用笔方式。

一、关于篆籀笔法

秦之前,篆书的样貌多种多样。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计划,“书同文”便是其中一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它由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篆写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其删除了六国文字中与秦文字不同的书体。这种文字上的统一使得秦朝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便于交流。虽然在当时秦小篆已经较为简便,但书写起来仍感复杂。秦过后,字体逐渐简化,出现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与此同时,书法艺术也逐渐自觉。

所谓篆籀笔法简单的来说是篆书的普遍用笔方式,而将篆籀的笔法运用到其他的字体之中则会使该字体的线条质感发生变化。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在书法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名的楷书(也称颜体)雄浑厚重,有明显的篆籀气息。其《颜家庙碑》重心偏中,结体偏方,字字撑格,整体看上去铿锵有力,转折处巧妙地运用篆书笔法圆转而成,酷似折钗骨,加上碑石经久分化的原因,更显高古。《争座位帖》是颜真卿有名的一个行草书信草稿,历代的许多书法家皆从中吸取营养,此篇作品字字变化多端,粗细对比强烈,行与行之间左右摆动,随意的擦涂与节奏。米芾评价:“字字意相联属飞动,鬼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第一书也。”又说颜书具有“篆籀气”,朱长文也认为颜书具有“篆籀气”,原因在于颜书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与篆书有暗合之处。除颜真卿之外,还有众多的书家作品中具有篆籀之气息,再比如张旭的草书,仔细观察《古诗四帖》中也富有强烈的“篆籀气”笔笔有力,常有绞转。颜真卿就是从张旭那里得到的对于笔法的领悟。清吴昌硕、黄宾虹在篆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将篆籀笔法运用到行、草、隶甚至绘画之中,这种对于篆籀笔法的研究与学习带给了后世许多启发。

二、吴昌硕与黄宾虹简介

(一)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图1),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大师,沙孟海先生说道:“昌硕先生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书法上的。”顾名思义,书法是吴昌硕的基础,若无此基础,吴昌硕则无法完成自身的艺术成就。在各书体中,篆书是吴昌硕成就最高的书体,尤其是石鼓文。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学习可谓是用心良苦,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被后世称之为“石鼓第一人”。

图1

(二)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图2),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黄宾虹是一位爱国者,在经历了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安心作画,并且提出了艺术可以救国及宣传“艺术是特效药”的语句。黄宾虹为中国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他自己却道:“我的书法胜于绘画。”黄宾虹对于书法非常重视,但对于书法的重视更多的只表现在观念中。黄宾虹所思考和提出的笔法大多只在绘画之中得到提升和升华。黄宾虹原籍与碑派的邓石如、包世臣同在安徽,所以黄宾虹一定也会受到碑学的影响。黄宾虹书法在行草与篆书方面成就最高,也为大篆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2

三、吴昌硕与黄宾虹艺术特点比较

(一)吴昌硕与黄宾虹的篆书比较

吴昌硕与黄宾虹二者在篆书方面皆具有独特的风格。吴昌硕主要师法于《石鼓文》,一生临习不缀,在临摹《石鼓文》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突破与创新,从用笔、结体、章法、字态等众多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形成自家之面貌。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从总体上看给人一种雄厚气势的视觉刺激。其样貌与《石鼓文》原帖已相差甚远,绞锋的用笔方式使笔画更显雄厚,恰当的枯笔飞白使字态更为精神,结构修长透露着邓石如与吴让之的影子,结构上的左低右高与线条排列的紧凑粘连使整齐的石鼓变得恣肆。这正符合吴昌硕所论的艺术不重形似,而更多地强调“气”。吴昌硕的诗歌、绘画、篆刻都以气势取胜。相比于吴昌硕,黄宾虹则更多的上溯周秦金石,他崇尚民学,认为:“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大抵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 他之所以喜爱大篆书体,在于他认为秦小篆外表齐但已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而大篆外表不齐但有内在的精神美。黄宾虹所临《大盂鼎》看似随意散漫,实则浑厚华滋。他在金文的书写中加入了颤动、波动、提按、留驻,同时运用中、侧锋的自由转接,致力表现铭文残缺的感觉,但部分笔画接驳外没有仔细衔接,似乎是故意留下某些对书写的暗示。 这正符合他平、圆、留、重、变的“五笔”笔法,这“五笔”很好地运用到书法与绘画之中,这正是黄宾虹最精粹的部分。

吴昌硕与黄宾虹二人在篆书书写中有迥然不同的方面,但他们之间也有暗合之处。二人皆摆脱原帖样貌的束缚,敢于创新,正如他二人所说的那样,黄说:“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因此只能“吸取笔意不袭其貌”。吴说:“古人为宾我为主”。这都是二人学习古人和打破束缚的自信。

(二)篆籀笔法对吴昌硕、黄宾虹行草书的影响

行草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毛笔还是普遍书写工具的年代,行草是文人雅士从小到大都抛弃不掉的基本能力。吴昌硕和黄宾虹也不例外。但由于当时碑学的影响,二人的行草书中含有篆法的用笔,他们都很聪明,在接受碑学的同时也汲取帖学的营养。吴昌硕的行草书初学王铎,之后又学习欧阳询、米芾等,他受黄庭坚的影响极大,他的一些左低右高的结体和四面辐射的笔画处理应该是受到了黄庭坚的启发。中年以后,他将篆隶融入行草,用笔更显高古,其行草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字与字之间紧凑连接,一气呵成并毫无造作之气。黄宾虹的行草是他经常使用的字体,是以颜真卿《争座位贴》为主,一生临写不缀。他更多看重的是可以从颜真卿书法中找到为绘画所服务的笔法,比如他五笔中的平、圆、留就分别对应锥画沙、折钗骨、屋漏痕。另外黄宾虹的行草还取法唐太宗的《温泉铭》,他说:“叶公绰的字从明沅大铁而来,潘天寿的字从黄道周而来,我的字从唐太宗而来。” 他极其推崇《温泉铭》,认为此帖内在的东西非常多,与他所倡导的内力内美相一致。

行草作品中诗稿、信札最能体现出一个文人书家的技法掌握能力,他需要在“无意”的情况下写一篇书信,从而自然达到一种“无意于佳”书写状态,此类作品流畅洒脱,创作意图很简单,墨色随意,字字连贯,随势而下,相比于用心创作地行草书更显自由随意。将二人的信札相比较可以看出二人的写字状态皆是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进行的,字与字之间咬合紧凑,粗细对比明显,墨色变化大,毛笔在没有墨的情况下连续擦写数字,黄宾虹的信札行草书线条一波三折,是从金文中得来的笔法。相比于黄宾虹,吴昌硕的信札字体方笔居多,说明他是用篆隶的笔法写的行草,二人的信札处处充满着篆籀的气息。以篆籀入行草是二人的特色,除信札,他们的绘画题识墨色变化丰富,也具有金石气息。

二人将行草与篆隶相融合,达到了书谱里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在对二人进行草书简介中可以得出,吴昌硕追求的是排山倒海的气势之美,而黄宾虹追求的是浑厚华滋的内力之美。但二人同时追求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文精神。

(三)篆籀笔法对吴昌硕、黄宾虹绘画的影响

两位大师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颇高之外,在绘画界也具有极高的成绩。绘画这一门艺术不仅要求着画家应当具备浓厚的文化修养与知识储备,而且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当对于事物具有特别的好感,从将要绘画于纸面上的事物的特殊美发现与适当夸张地表现出来。让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感受。

吴昌硕学画比较晚,但悟性极高,又有强大的篆籀功夫,将篆籀之法入画,用其石鼓之法作画,从而塑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其画作用笔苍劲老辣、力透纸背,显示出与书法同样的气势。作品中的每一线条都充满着篆籀的气息,弹性十足,力能扛鼎。再配上以篆法写出来的提款与印章,巧妙地结合使得整幅作品浑然一体,并且对近代画坛影响非常之大。与吴昌硕不同,黄宾虹从小接受绘画,他明确地提出中国的绘画来源于书法。他对于绘画极其地用功,到晚年时在失明的状况下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功力还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意境的画作。他的才华与功力让人叹为观止。他在书法中所感悟出的笔法全部在绘画中得到升华。如他学习金文所得出的“一波三折”“一钩一勒”正是黄宾虹绘画的核心用笔。他所总结的“五笔七墨”也充分的在绘画中得到展示。“五笔”平、圆、留、重、变是从书法之中的总结而来,其中的平、留、圆简单来说是指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重”代表着落笔如高山坠石,力能扛鼎。“变”的含义为用笔灵活,时刻注意着变化。“七墨”浓、淡、焦、泼、积、破、宿是黄宾虹在长期的绘画经验中积累总结的,体现了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在黄宾虹的许多楹联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他将“七墨”用于书法之中,使得其书法更多地富于变化。

吴昌硕与黄宾虹的绘画都是以篆籀笔法入画,更显高古,骨子里透露着金石气息。他们引领了那个时代的绘画潮流,启迪了后世人。

四、结语

吴昌硕与黄宾虹在诗、书、画、印中皆有很高的成就,虽然二者在众多方面都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但二人用篆籀笔法将篆、隶、楷、行、草融合为一是相同的。其实对于艺术成就很高的艺术家来说,他们之间比较的并不是笔法的优胜,而是书法的气质,也就是人的品质、学识、涵养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二人的气质不同。正如俗话所说:吴昌硕的字如少林功夫,力能扛鼎,具有排山倒海之势。黄宾虹的字如太极,外柔内刚,具有浑厚华滋之感。二人为后世作出了榜样与贡献,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给我们在书法创作中以重要的启迪。

猜你喜欢

行草黄宾虹吴昌硕
陈海良《古人诗》
金石力 草木心
——吴昌硕与上海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书法作品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踏莎行草忆饶公
黄宾虹的佳作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