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城市静悄悄
2021-09-09□青木
□ 青 木
到过欧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在非常知名的景点、博物馆,还是在人潮涌动的车站,乃至机场休息室,欧洲各种公共场合大都安静有序。这种安静传统,源于欧洲民众的公共意识,也与当地城市几十年来严格执行规定、使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有关。
在德国,除了周末,城市居民晚上10 点后都不准在家里大声讲话、放音乐、搞聚会,否则邻居可以向警察投诉。即使在周末,搞聚会也要征得邻居同意方可举行。平时,无论在街头还是在商店,德国人说话声都很轻,生怕影响别人。欧洲学校和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静音教育。孩子进入幼儿园,老师就会要求孩子说话要轻点,有礼貌,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如果孩子突然大喊大叫,家长会耐心开导孩子,并给孩子一本书或自己心爱的玩具等。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说,“静音传统是民众公共意识的体现。”
有一次,记者坐在高铁车厢里用耳机听音乐。没过多久,对面一位老太太就提出“抗议”,并用手指着车厢上贴着的“禁止大声听音乐”的图标。原来,我的耳机声音对她来说太响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德国许多城市街道上使用的混凝土可以“消声”,能“吞食”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在居住区附近,公路旁都会广设隔声屏障。车辆噪声检测也被列入每年的车检。机场周边必须给民众8 小时睡安稳觉的时间。居民家里使用“消音外墙”“吸声墙纸”等材料来减少噪声。
英国在减噪上也有自己的一套。一些城市严格禁止在街上以娱乐为目的使用扩音设备。还有一些城市用“声景观”治理噪声,比如先用大型不锈钢板将噪声区和火车站隔开,并在站前广场建造大型喷泉,以喷泉的水声遮蔽嘈杂声。
西班牙塞维利亚夜晚曾热闹非凡。民众每晚都能听到不远处飘来的弗拉明戈舞乐曲声,很多老人聚在一起玩多米诺骨牌,一些酒吧顾客深夜醉醺醺地跑到马路上高声喊叫……后来,当地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个人与场所深夜制造噪声,将会被罚款300 欧元至30 万欧元不等。而巴塞罗那则在市区设立许多感应器,对抗“永恒的派对”。音量超过100分贝,就会受到惩罚。
瑞士很早就开始限制音乐会等娱乐场所的音量,甚至禁止在星期天使用洗碗机或割草机。荷兰城市索斯特更绝:当地一所小学因为孩子们在操场上音量太高,遭学校邻居检举,2019 年被政府强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