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存问题及三维突破路径

2021-09-08张禹石孙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张禹石 孙军

摘 要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出发点,是课程思政价值的着力点,是课程思政培育的落脚点。经过“初步探索”“政策导向”两个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进入“课程实践”阶段的“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出现“理论生疏,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案例太少,缺乏参考的借鉴模板”“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融入方法”等问题。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需要教师突破“理论生疏”的制约,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突破“案例太少”的制约,广泛参考其他金课;突破“经验不足”的制约,努力掌握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其目标是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技术培养中,学生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塑造,达到全面、系统的育人效果,从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实践过程来说,“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实施经过了“初步探索”“政策导向”和“课程实践”三个阶段。在“初步探索”阶段,包括复旦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校在尝试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验,证明了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预测了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在“政策导向”阶段,国家根据前期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进而细化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下文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意义[1]。“初步探索”和“政策导向”阶段结束后,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和探索开始进入“实践阶段”。广泛推行的课程思政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所导致。就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教师存在“理论生疏,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案例太少,缺乏参考的借鉴模板”和“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融入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根据上述三方面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突破路径,旨在提出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存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使课程思政理念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大国工匠”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塑造之中。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与现实目标

立德树人一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立德”在前,而“树人”在后。國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统一、正确的意识形态,课程思政是依据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下,使学生在“大思政”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担当时代重任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德育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的重要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3]。随后,复旦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校以“音频思政课”“历史思政课”等方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较好成效,为“课程思政”的全国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课程思政”是在充分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程潜在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推动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其能够充分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随着课程思政作用与意义的凸显,国家先后印发了《意见》和《纲要》[4],使课程思政理念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首先是“初步探索”阶段。“课程思政”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前,除上述高校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一部分高校前瞻性地开展了初步探索,围绕国家总体发展、民族意识培育、科技创新伦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既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产生了显著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但是,由于课程之间有所差异,如何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课程中发挥好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5]。基于此,课程思政便进入到了“政策导向”阶段。《意见》和《纲要》从国家层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整体设计和部署[6]。从2017年开始,各高校陆续启动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而2020年出台的《纲要》,则是历时三年探索后形成的具体指导方案。“初步探索”阶段创新性十足,“政策导向”阶段思路清晰,这两个阶段证明了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与发展性。随后进入了“课程实践”阶段,不同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各层次高校“绽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重要机遇与威胁、内外部挑战等,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把价值与信仰相链接,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各校形成了一批模式成熟、效果稳定、可复制推广、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批品牌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理论学习的获得感显著提高。

(二)课程思政的现实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7]。从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专门印发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党和国家将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与民族意识培养置于与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在现当代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上较传统教育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传统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价值育人功能独立置于其外,让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来承担此部分工作。而经过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教育则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拉近了传统教育在专业技术与人格培养以及价值塑造之间的距离,更加注重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自我和本我,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与和谐统一的方向成长。这种教育更加注重理性的塑造,更加关注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则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更深层次地挖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所在。《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有明确的阐述,即“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内统筹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一词在《纲要》中多次出现,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与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既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思政价值的着力点,更是课程思政培育的落脚点。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还未搭建起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使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从目前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论生疏,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

“课程思政”既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也不能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不能忽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否则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8]。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通过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技术学院的走访调研发现,在高职院校中,教授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方针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的了解和把握不足。事实上,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等政治思想是否深刻、理论是否扎实是能否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关键。而要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就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课程思政的出现,改变了专业课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从前,教师只要确保自身专业技术过硬就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而现在教师却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不足;二是担心学生听不懂。为了避免因自身思想政治知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课堂氛围变得生硬、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等情况的发生,一些教师不愿意接受课程思政这一理念。

(二)案例太少,缺乏可供参考的模板

近来,许多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对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能有效提升这些未来“大国工匠”的爱国情怀。然而,由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时间尚短,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到的1.58万篇文献中,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层次论文仅有1201篇。由此可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关于课程思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把握还不到位,课程思政实践不深入,难以发现课程思政存在的真问题,难以开展有关有深度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的非思政课程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的难,说到底是不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分析并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总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成熟案例和可参考的借鉴模板;二是缺乏衡量评价指标。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辩证关系来看,教师在面对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理念时,也需要从学生做起,将这些理念深化为自己的教学本领,从而外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融入方法

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的交融,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通过前期调查,从当前课程思政的实践来看,一些教师虽然也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但由于在教学目标上缺乏针对性设计,導致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碎片化、牵强化的倾向。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简单组合,一是造成了课程思政理念同原有教育理念的价值冲突,表现为价值引领上的生硬,使课程思政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二是造成课程思政理念与不同学科交叉的尺度难以把握,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缺少有效的融入方法。事实上,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应灵动多样,同一门课程面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学生,也要考虑不同时间的社会背景,为了找到平衡师生与课堂教育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因课制宜”就显得尤其重要。而目前部分课程因教师经验不足采用了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未能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和规律,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三、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

尽管目前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课程思政的环境更加成熟,国家对于思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也会变得更加强烈。我国现在十分重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也正是因为职业技术人才对实现“智造”大国具有重要意义。对科研人才来说要将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对培养出来的“大国工匠”来说则是要将汗水抛撒在中华大地上,因此,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需要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多方发力,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突破“理论生疏”的制约,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不断实践中所形成的成果,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一步。因此,教师应当接受课程思政,积极学习知识,融入教育大局。首先,要正视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在“大国工匠”的培育过程中,不仅要塑造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锻造共产主义灵魂,还应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努力。所以,作为教育环节的主体,教师要主动突破“理论生疏”的制约,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勇于讲“课程思政”的话。只有表达出自己对于课程思政的真实看法和感受,在教育环境这一要素中达到充分的良性沟通,才能够在思政环境下做到“人课合一”,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最大化。当然,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师依然要以立足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是一种融入,以实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效果,使学生在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树立为党、为国、为家、为民、为实现民族大任而努力奋斗的情怀。

(二)突破“案例太少”的制约,广泛参考其他金课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每门课程的融入条件与方法不同,传统艺术和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同机械制造、电气工程等课程的思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有着极大不同。授课教师对这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深入理解和有效实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针对“案例太少,缺乏可供参考的模板”的问题,应当坚持党一贯主张的“榜样教育”,广泛学习、参考其他领域、其他高校的“金课”,取长补短。2020年9月9日,四川大学就召开了课程思政榜样课程表彰暨交流会,师生代表进行了课程思政经验、感悟和体会的分享交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难找到可借鉴的模板,导致不能明确什么样的融入式教学才是好的课程思政。另外,对于课程思政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较多,但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优质成果还较少。教育部门应当深入高校,在工、理、文、医、艺等学科中寻访课程思政理念使用效果好的课堂及实践成果,打造更多示范课堂、精品课程并进行广泛推广,让不知如何结合好课程思政的教师找到可模仿创新的对象,协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同时,在参考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迅速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规范与核心要领,提高他们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突破“经验不足”的制约,努力掌握有效的方法

学习和实践都是获得经验的方式。要做好课程思政,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当,那么育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首先,要广泛调研。学生是否愿意听带“思政味道”的课程、思政的设置比例多少才合适、如何才能将思政“濡化”进专业课程而不影响主课程的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在高职院校師生中进行调研来解决。其次,要深挖课程。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做到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最后,要加强考评。面向学生对教师设置考核环节,对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问题进行考核评价,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的评价模式,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唤醒、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师生之间距离的拉近,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当然也可以通过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法决定质量,还需要加强对融入方法的研究和提炼。把价值观培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是第一位的。唯有把融入目的正确理解为是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后劲支持的服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艺精湛、创造力十足的一线“大国工匠”服务,方能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促进教师提升参与和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水平。

四、结语

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职业教育“以德育人”的本质要求,而实施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作为推进我国成为“智造大国”的教学环境主体,其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实效至关重要。因此,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每一位教师切实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深化。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蒙象飞.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基本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19(10):195-203.

[3]刘一博.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85-87.

[4]崔瑞霞,谢喆平,石中英.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来源、历史变迁与主要内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6):1-9.

[5]严交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5):69-71.

[6]万玉凤.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N].中国教育报,2020-06-10(1).

[7]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8]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