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节选)
2021-09-08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写作。许多人都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本段暗设一伏笔。】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连用两个“伟大”,可见其不同凡俗。】
……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里,有完成的雕像,有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甲;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黏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因其是“美好地塑成的”,故而误以为“这已完工了”。】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崇敬之意溢于字面。】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眼睛闪耀着”的细节煞是传神。】
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也是精彩的细节】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塑像身上,又刮开一些。【生动地传递出罗丹在雕刻作品过程中思想情绪的变化:为成功而兴奋,为还未达到理想境界而苦恼。】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通过比喻,展示罗丹完成作品后,对心爱的女正身像倾注了深情而倍加爱护。作者眼中的罗丹,对作品是如此珍视,对艺术是如此深情!】
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热忱、专心,以至于忘掉了一切】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紧握”中渗透着由衷的钦佩】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可以说,茨威格是在创作陷入瓶颈时有幸遇见了罗丹。】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有机呼应了开篇的“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摘自《最美的散文〈世界卷〉》,有删改)
品鉴
罗丹授课于无意间,茨威格亲眼目睹获益匪浅。《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是大作家茨威格描写大艺术家罗丹的经典之作。记叙了作者1906年大学毕业后初到巴黎,与当时最伟大的雕塑家羅丹见面的经历和感受。文章材料典型,“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等一系列描写,使罗丹形象跃然纸面;而他为修理一尊已经完成的作品,竟把特意请来的客人忘在一边的事实,更是彰显了这位艺术家专心致志、浑然忘我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