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2021-09-08耿以侠耿长松张建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同课异构立德树人

耿以侠 耿长松 张建

【摘 要】党史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宝贵教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在大中小學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统领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意义。大中小学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纵坐标,深挖鲜活历史资源,统筹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方向,发挥“串联”效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横坐标,拓展开阔历史视野,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资源,发挥“并联”作用。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261;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8-0036-03

【作者简介】1.耿以侠,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徐州,221000)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讲师;2.耿长松,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八义集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0)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3.张建,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八义集初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教师,高级教师。

党史学习教育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同缔造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以及由此彰显的红色基因、奋斗基因、奉献基因、创新基因等宝贵精神财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库。大中小学的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一、立德树人:党史学习教育统筹育人目标一体化

1.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育人目标在逻辑上的天然契合。

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路径,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体现出来;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中小学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感认同,认识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道路自信感和追梦使命感。二者之间的交集范围较广,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主体相同,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教育主题相同,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都与党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如大中小学都涉及的“爱国主题”,小学阶段重在道德情感启蒙、中学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虽然阶段不同,侧重点不同,但育人目标的指向性一致,即不同年龄阶段都需要培养对祖国的强烈认同和深厚感情。

2.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育人目标在实践上的共同追求。

党史是生动的革命史、建设史、思想史,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筚路蓝缕,创造出的伟大奇迹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如“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让各个学段的学生真切感受党的执政能力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践行,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说,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二者都共同追求“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都能用鲜活的案例来诠释党的初心使命和光辉形象。

二、同课异构:党史学习教育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

由于学段不同的客观因素,同课异构成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与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保持一致,学校要为各学段的学生从不同维度提供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再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和知识点,进行分层次的“串联式”或“并联式”教学。

1.主题相同,学段不同的纵向维度一体化。

陕西师范大学的李建教授认为:“在不同学段一体化统筹过程中,要打破学段区隔,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人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生成发展规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同课异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纵向维度,即不同学段开展同一党史主题的教学。以D市大中小学共建单位的“党史—思政”同课异构为例,“家乡的红色革命人物”是同课主题,小学主要通过查阅音像资料、现场教学、绘制小报等,让学生对家乡的革命人物有所了解,让真善美的种子根植于心;中学主要通过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高中主要通过对不同年代英雄人物事迹材料的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进而上升为情感认同;大学主要注重对革命背景、人格魅力、精神力量等的了解和感悟,增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践行力。同一主题,面向不同的学生主体,从纵向角度出发,分层次构建教学思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育人规律。

2.学段相同,教师不同的横向维度一体化。

同课异构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学习主体相同,但是施教主体不同,即学段相同、授课教师不同。仍以D市大中小学共建为例,实行大中小学段“降维式”授课,大学和高中的思政课教师同时围绕“红船精神”主题,为高中生授课。由于教师的业务修养、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不相同,就效果评价看:大学教师授课时能够提供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一大召开地点的转换原因和参加人员等丰富材料,而且大学教师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加入了个性化的解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这充分说明大学教师开放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深入领会党史精神。

三、守正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推动育人资源一体化

1.推动课程体系共同建设。

除了思政必修课之外,国家要求高校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中小学推动“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这些都丰富了思政课在不同学段育人目标的需要。目前,以大中小学为例,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涉及党史内容偏少,而历史课程的覆盖面又太宽,对党史知识、党史人物、党史故事等都存在聚焦性不够、思想性不足、育人性不强的问题。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以大学院校为“领头羊”,以中小学校为“同行者”,携手共建大中小“闭环模式”,补充、丰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

2.推动教师队伍共同培育。

目前,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相比较其他学段的教师队伍具有数量优势、素养优势和专业优势,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达标、专业针对性不聚焦,尤其是小学阶段,甚至没有专职思政课教师。所以,我们可以基于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大中小学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同学段的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培训。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地方高校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最新理念、最新方法、最新成果传递到每位思政教师心里,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

3.推动教学方法共同研讨。

高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成立国家级、省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日常思政教学,还可举行课程培训、研讨论坛、“四史”思政大课以及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辅助教学手段。党史学习教育可以促使以上教学方式方法融入、链接和推广到中小学,形成了借鉴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成長的模式。以X市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例,高校定期选派思政课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一线开展党史课教学活动,同时开展党史集体备课,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从而弥补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4.推动评价机制共同构建。

目标的完成需要过程的科学化、逻辑化和实效化,如何评价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联合高校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合理的量化标准。标准既要符合学段育人规律,又要体现一体化成效。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能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也能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构成整个思政课课程体系、话语体系、育人体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积极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价值塑造、情怀培养的独特功能,也要对党史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教育形式进行方法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陈丽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20(4):49-54.

[2]李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四个维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1):116-121.

[3]肖贵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34-41.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同课异构立德树人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