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家公司做“狼人杀”为什么我们能收获1.2亿用户
2021-09-08赵东
赵东
创业早期策略:信息流、人才流大于资金流
在公司早期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流”很重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由于我错误高估资金流在这三件事情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创业初期选址时我们远离了核心创业区。
最初我们在大兴,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很难招人,同时由于远离创业沉浸环境,导致我们信息不对称、不畅通。后来我做了一个决定,一定得搬家,我们搬到了中关村。
中关村的鼎好有一个太库孵化器,当时钱非常紧张,拿不到投资,恰好一个朋友参加创业大赛拿了前十名,奖品是给他免费的十个不限期工位,他们团队只有四个人,我和他商量借用了剩下的工位。
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中关村这个信息流丰富的地方。现在回头看,这个决策是对的。中关村在2015年是创业大潮的核心地段,大家都想到此寻求机会和可能。在这里,信息流和人才流都非常好。人才流体现在招人方面;信息流是指活动、资源和人脉。
这个阶段我们发展非常之快,借助好的信息流,我们参加了36氪的比赛,也获得了免费工位,虽然是限时的。基于此,人才流不断升级,团队招人速度加快。业务数据变化在此期间也很迅速,初期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只有5000,4个月之后我们完成了10倍增长,DAU达到5万。
借此机会我们去谈投融资,一切都比较顺。有一天口袋里的手机短信响,拿出来一看是第一笔融资款到账——1000万元,当时真的特别开心。随后又要搬家了。
发展策略:
抓住行业窗口期,两个月三轮融资
2016年底,当我们还在做代码重构升级的时候,一个风口不期而至,这是一个细分领域的风口——狼人杀。
我们原本计划是先做代码重构,2017年春天的研发计划中涉及狼人杀。但这个世界另有计划,即使我们停下来,竞争对手不会停。
2016年12月4日,第一家狼人杀产品上线;4天后,第二家狼人杀产品畅销,然后就有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观望狼人杀的百度index数值变化。“狼人杀”这个关键词属于慢慢爬坡的线性曲线,这就意味着市场中有一个逐步热切的需求,但因为没有很好的产品来满足,所以在缓慢增长,但又因为供给侧的情况,不会产生爆发式裂变,所以它呈现的是一条线性曲线。
整体市场环境对狼人杀需求的热度不断增加。但碍于当时企业的状况,我希望先稳定大盘,再开拓疆域。我没有立刻上手,一直忍耐着将代码重构尽早结束,不给技术团队太大的压力,同时也专注快速解决代码体系混乱的问题。我们打的是持久战。
竞品上线得到市场反馈后,我观察到百度指数的所有指数曲线快速提升,这意味着用户需求因为有合适的产品满足,因此产生了裂变性,尤其是年轻人的口碑裂变效应和游戏机制需要“一拉多”,所以速度极快。
这个世界诱惑很多,我们得克制诱惑,先踏踏实实把基础打牢,然后再跟对手拼。
我看了两周数据后,终于坐不住了,慢慢跟我原来的观点产生了巨大分歧。深度思考后我认为,狼人杀这件事可能属于细分领域五到十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如果错过,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技术代码好,但没有用户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死掉的实在太多了。
最终我决定,把手头事情全部放下,举全公司之力做狼人杀。这个决定我知道很多人会反对,但是反对无效,这件事情必须做,就算有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
我针对这个决策的底层逻辑和本质判断有以下几点:
机遇难得。这是我们细分领域五到十年难得一遇的机会。
市场成熟度。市场热度和客户的认知已经被科普得很好,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再想碰到一个大机会很难。
马太效应。由于裂变速度极快,一旦進入慢了,以后强者更强,马太效应会把你淘汰,难以超越。
为了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我们只能在两周时间内上线产品。当时大家很拼,公司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作息,不止996,而是9247,取消全部节假日。产品最终在两周后如期上线,加上运营推广给力,即使我们是第六家推出产品的,但只花了两周时间就实现了市面上垂直细分产品的排名第一。
腾讯、网易、YY、饭局的诱惑等大厂紧随其后纷纷出场,但因为我们更早占领用户心智并不断加大投入,最终使竞争者无法超越。我们借着这波势头去谈投融资,两个月完成了三轮融资。
那两个月内我见了56位投资人。见朱啸虎时,他说我们来晚了,已经投资了一家。当我知道对方报价后,我用市面上8折的价格拿到了第一笔融资。彼时的想法是,价格不重要,有多少钱拿到手里,变成更多用户才重要。
有时候吃亏就是占便宜。当把所有钱投入推广,量起来以后,我加价了大概50%,随后拿到第二轮融资,之前吃的亏就补回来了。
相同的逻辑我们又拿到了第三轮融资。但当第四轮融资时,我发现没有人愿意进来,说明市场热度和预期峰值差不多到头了,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对手也不可能拿到第四轮的钱。这是一种反向验证,检验市场还有没有钱投入其他团队,是竞争优势的一种考量。
前三轮融资我们的投入超过了竞争对手,虽然起步晚,但只要你加的量足够大,最终还是能够翻转局面。
运营策略:战略规划风险前置,战术反应要快要灵活
入驻大平台从某个角度而言的确是占据着天然的流量优势,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对于大平台还是要保持谨慎态度。
“谁是卧底”公众号做到两三百万的时候,遭遇了平台的一次封号,理由是诱导分享,但实际上我们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和诱导分享的情况存在,用户增长是由产品特性决定的。联系到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负责人,核实情况后认为是误杀,账号才得以解封。也在这个时候我们决定,要保持独立性,做APP!
战术打法上要反应灵活,行动敏捷。市场推广时,我们选择了《快乐大本营》这类极具曝光性、调性相符合的曝光场景。过程很难,因为想上的合作方太多,但因为在几年前看《快乐大本营》“谁是卧底”的游戏,点燃了我的创业想法,所以在沟通中强调我们算是“还愿”,最终在周期极短的情况下如愿以偿登上《快乐大本营》的舞台。随着节目曝光,数据瞬间达到了6倍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个数据是带着品牌价值的数据,对外的传播属性也会更强。
不出意外,当天晚上服务器宕机了,大家通宵忙碌,不过早有预知,提前预估了损失。
组织策略:把制度变活
随着团队不断壮大,制度建设必须跟上。深受华为“落日法”的启发:每一件东西都有起止时间,而不是永远的,包括制度。因此形成了公司的第一条制度:新制度的形成和已有制度的更新机制——一定要把这个制度变成活的。
第二条是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原则。不管是HR还是创始人,出台一个政策,一定要把目的和原则写出来。如果要别人理解,你必須讲出背景、理由、设计初衷。如果没有,就变成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最终这个制度会很难执行下去。
制度是为了降低风险,也为了提升效率,不能为了降低风险牺牲效率,它一定有一个中间值。执行的力度上也有一个最优点,不是过松,不是刁难,而应该是较为严格的。我们虽然订立制度,但不要唯制度论,要保持具有灰度的能力。如果一家公司核心人员不具备灰度能力,大概率后面会越来越难管,因为它要么走向僵化,要么放任不管。
关于触犯公司红线的案例会在新员工培训时讲述,提前达成契约。如果触犯就“动手砍人”。公司得有这样一个氛围,大家就会有所敬畏。
企业文化价值观不是高大上的标签,我自己总结为:企业文化是公司内所有成员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去硬性定义,可以去引导,但一定是大家共创的一件事。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社交更轻松,愿景是成为娱乐社交的首选平台。
企业文化还包括公司的使命愿景,甚至组织结构、处事方式等,它是一个公司的性格,就像人的性格一样。
价值观是是非判断和行为筛选的工具,是公司要实现愿景和使命所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作核心价值观。产品是第一位的,所以价值观里的第一条一定要跟产品相关,而不是缺什么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