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2021-09-08舒桃奎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灾害农业生产

舒桃奎

摘 要 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气象灾害采取科学的应对手段,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对此,对气象灾害的特点展开深入剖析,探讨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提出具体的预防、应对手段,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關键词 气象灾害;农业生产;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97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发展始终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气象灾害会导致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我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季风性气候、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这种气候条件导致我国境内容易出现气象灾害,而气象灾害波及范围较广、种类繁多,不利于农业生产[1]。

1 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原因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农业生产期间,气象条件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的影响。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范围逐步扩大、危害程度逐步提升、灾害种类逐步增加。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倒春寒、水灾、洪涝、冻害、寒露风、冰雹、霜害、冷害及干热风等。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有以下4个。1)温度胁迫,这种原因导致寒害、冷害、倒春寒、冻害、霜冻害等。2)水分胁迫,主要体现在水分不足造成的干旱及水分过多造成的洪涝灾害等。3)天气气象,这种原因造成倒伏、冰雹等。4)综合性因素,湿度、风、温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气象灾害[2]。

2 不同季节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安全生产,根据季节顺序,分别阐述每个季节容易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2.1 春季

春季容易发生倒春寒、干旱这两种气象灾害,其中倒春寒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每年春季,我国多个地区都容易受到不同程度冷空气的侵袭,北方冷空气南下,造成了北方地区极为常见的倒春寒现象。春季正值北方冬小麦生长阶段,春季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冬小麦抗寒能力逐步下降,倒春寒导致的低温将造成冻害,冬小麦主茎部分被冻伤,影响后期成熟。倒春寒不仅影响冬小麦的生长,而且影响经济类果树的生长[3]。伴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果树开始发芽,生长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倒春寒,极易造成花芽被冻,开花量骤减,影响着果率。倒春寒还将延缓春季作物的播种和育苗,导致出苗困难,不得不选择重新育苗,或者影响幼苗的生长,导致生长迟缓。

2.2 夏季

夏季降雨较多,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降雨量较大时,可能将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或者导致其他病虫害。早稻、晚稻种植期间一旦发生洪涝灾害,稻根、稻秆、稻穗的生长将受到影响,导致其生长速度放缓,甚至停止生长,只有茎叶生长,根叶逐渐枯萎变黄,诱发纹枯病。降雨伴随着大风、冰雹,这些灾害容易造成农作物倒伏。除此之外,夏季如果雨量较少,将造成干旱,植物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干旱时间过长将造成农作物生长缺水,农作物逐渐枯萎,直至死亡。

2.3 秋季

秋季最容易发生霜冻。霜冻根据时间早晚划分为早霜冻及晚霜冻2种。早霜冻发生于秋收作物收割之前,一旦发生这种气象灾害,农作物将出现生长停止现象,收获期进一步推迟。如果玉米、水稻等秋收农作物尚未收割时发生早霜冻,农作物的产量将大幅缩减。早霜冻是造成秋季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

2.4 冬季

冬季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由低温导致,通常0 ℃以下容易出现冻害,0~10 ℃容易出现冷害,10 ℃以上容易出现寒害。不同地区易发的气象灾害类型不同,如黄淮海冬小麦地区容易发生冻害,东北、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容易发生冷害,南方地区种植的热带作物容易遭受寒害影响。

3 预防和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3.1 做好气象灾害监测工作,提高预报精准性

监测气象灾害、气象信息预报工作可以为积极应对农业气象灾害提供支持,科学应对气象灾害过程中应注重预防工作。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更加注重气象服务质量。气象服务应从气象防灾减灾入手,提升气象预报信息的准确性,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并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做好跟踪调查工作[4]。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用于研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技术,完善工作体制,协调农业部门、气象部门,共同致力于推广农业气象新技术,提高气象服务标准。

3.2 调整农作物种植种类和方式,完善基础设施

长远来看,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方式和布局极为必要。如果该地区容易出现早霜冻气象灾害,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确保早霜冻到来之前,农作物完全成熟,如此即便出现早霜冻,仍然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同时,选择具有较强抗寒性、抗冻性的农作物应对寒潮等气象灾害。北方容易出现旱灾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择滴灌等科学灌溉设备,提前预防旱情。

3.3 运用人工手段抵御气象灾害

发生洪涝灾害时,要利用人工方式积极排水,将田间积水排出,避免烂根。涝灾极易引发病虫害,要采取喷药的方式预防病虫害发生。发生倒伏现象时,要做好适度耕苗,采用人工扶植方式促进作物根系深扎土壤,增强抗倒伏能力。果树经济类农业,应选择熏烟、喷水等方式增强作物抗风、抗压能力。气象灾害发生后,积极做好补救工作,利用补苗等方式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3.4 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体系

农业政策性保险致力于帮助农民朋友解决各种困难,应注重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强宣传工作,转变农民的意识,引导农民经济投保,确保农作物、经济林、园林苗圃等在遭受气象灾害之后仍然能够获得保障,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加快建设气象防御体系建设,加强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联动能力。

3.5 健全预报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气象灾害信息

若想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损失情况、更好地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就要健全预报预警机制。这些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在社会经济、科学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引入并推广了很多高新技术与设备,有效提升了气象监测与气象预报方面的精确性。但是,我国气象预报预警机制还有待健全,例如实际工作开展时做不到第一时间传输监测的气象数据,导致相关防御工作开展效果较差。此外,我国发布气象灾害信息时依旧使用传统的方法与渠道,其信息影响范围与发布效果都达不到预期值。特别是某些信息获得渠道较少的偏远地区,信息传播效果更差,当地群众基本无法提前获得某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应对气象灾害[5]。对此,我国有关部门要重点关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的制定与完善,要做到与时俱进,信息的传播要多结合各类新兴的媒体与渠道,尽可能地提升传播的影响力,让民众及时做好气象防御工作,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

3.6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我国气象事业在发展期间引入并推广了很多气象设备与高新气象技术,大大提升了气象数据的精准性,使气象服务发挥出了更多价值。然而,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气候条件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气候数据变得更复杂。因此,我国越来越关注气象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持续推进气象预报体系的构建,如今可为民众提供短时天气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水文气象预报、气象条件预报及农业气象预报等气象服务。其中,气象基礎设施的建设决定了气象预报体系中各类气象服务开展的效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才能更协调,确保气象预报内容的精准性,特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气象信息,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生产量,稳定国家发展。

3.7 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气象情况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所以气象灾害一直都是农业重点防御内容。若想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实际效果,有关部门应制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将该体系与现有的气象服务体系结合,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农业部门要与气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根据对方提供的数据与意见开展农业生产。气象部门也要做好人工改变天气的工作,例如某地区长时间不下雨就可进行人工降雨,避免农作物因干旱而减产。此外,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定期在农村和信息获取渠道较少的偏远地区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丰富农民的气象知识,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提升其气象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对此,在搜集整理中国灾害查询系统、中国种植业信息网中的相关内容后,了解到最近几年冷冻害、洪涝灾害、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基本可控,干旱给农业造成的影响逐渐增大,这是当前农业生产面临最严峻的气象灾害。

参考文献:

[1] 杨劲波.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及预防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3):55-56.

[2] 麻吉亮,孔维升,朱铁辉.农业灾害的特征、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抗灾机制:基于文献综述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5):122-129.

[3] 胡娟娣.浅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6):61-62.

[4] 许红霞,邹莹.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J].农家参谋,2019(23):118.

[5] 杨啸宁,杨胜良.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分析[J].科技风,2019(11):13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灾害农业生产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喀什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广东省气象灾害对冬种辣椒生产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