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1-09-08高莎莎冯春鹏徐宏光孙彭飞田新平马燕薛占广
高莎莎 冯春鹏 徐宏光 孙彭飞 田新平 马燕 薛占广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五方面难点问题,提出了五大对策及具体解决方案,每项对策都列举了应用案例,借以验证对策的可靠性、合理性,为今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探索有效路径。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 实务应用
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责任,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对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新要求,在理论和实务上依然存在着需要探析和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审前调查流于形式,信息收集不够充分
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对集中,为保证时效性,一般需要15—20个工作日完成审前调查、现场查证和审计报告,导致审前调查时间被压缩。同时,审计人员通常对被审计单位较为熟悉,主观意识上忽略了审前调查的重要性,即使开展审前调查,也仅限于收集财务报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财务信息,忽视了上级决策执行、发展战略规划等重要内容的调查。信息收集不够充分,导致许多本该审前调查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挤占审计现场查证,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组织方式固定不变,工作重点不够突出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分工时,有时按财务收支事项分工,有时按经济责任审计八个方面内容简单分工,没有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特点组织运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财务知识,按财务收支事项分工在查证时更容易入手,但会忽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重要内容;按八个方面内容分工,审计覆盖面更全,但查证时往往缺乏抓手。固定简单的组织分工方式,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经济责任审计视作财务收支审计或管理效益审计,忽视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和重点。
(三)注重广度忽视深度,现场查证难以深入细致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领导干部履职期间全部经济活动,包括发展战略、管理决策、经营活动、安全环保、廉洁从业等多个方面。审计人员要对领导干部各个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查证并撰写底稿,了解基本情况、获取审计资料等工作占用了审计人员大量精力。同时,由于审计人员缺少相关具体业务的工作经验,没有精力也没有意识去深挖根源,查找原因,存在问题查证不深不透的情况。同时,如果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够积极,也会造成工作协调不畅、效率低,增加了审计查证难度,导致问题难以深入查证。
(四)缺少细化评价标准,责任认定不够准确公允
经济责任审计针对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责任界定。界定个人责任又涉及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某些重大决策事项的结果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有时会出现下一任领导任期中体现上一任领导决策结果的情况,因此在审计实践中,责任界定比较复杂。相关的审计法规及业务规范对责任界定方法规定的过于宽泛和笼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找到准确依据,经济责任轻重难以量化,责任界定不够客观,对应该承担直接责任还是领导责任受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影响较大。
(五)先离后审普遍存在,成果应用不够全面有效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从目前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当审计部门接到组织部门的委托时,经济责任人已经到新岗位上任或已经离任,“先离后审”成为常态。尽管审计部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由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位或被换岗、或被提拔,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审计结果的滞后导致审计成果已很难再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致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与应用案例
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审前调查、组织运行、现场查证、责任界定等全过程着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审前调查兼顾“宏观”与“微观”
信息数据的集成为实现远程在线审前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审计人员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审前调查,利用大数据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进行“宏观”分析的同时,识别“微观”的具体问题,实施精准查证,通过做深做实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开展审前调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主方向。加深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聚焦政策决策落地执行、聚焦化解重大风险、聚焦促进增收节支减少损失浪费、聚焦管理水平提升。在搜集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审前调查阶段应全面收集掌握上级决策部署、发展战略规划、重大经济事项、安全环保指标等重要的信息。
2.对调查事项进行明确分工。改变当前只有审计组长和少部分审计组成员参与审前调查,大部分组员被动等待调查结果的做法,开展审前调查前,由审计组长对调查事项进行全面、明确的分工,做到审计内容全面覆盖,审计成员共同参与,共同收集资料,提高调查的效率和针对性。
3.确保信息和资料实时沟通。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各类数据都是具有相关性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只有透过产生关联的数据,才有可能发现审计线索。因此,在审前调查中,要注重资料的共享和信息沟通,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工作通讯软件建立临时工作群等方式,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
4.注重大数据宏观分析研究。审计组成员在沟通共享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如任期内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合同签订情况,资产变动情況,销售、采购、投资等数据的变化趋势等,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情况,以及责任人偏好、管理特点等,为确定审计重点和查证方向奠定基础。
案例:审计部门对某工程建设单位负责人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时,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调取了近三年的信息数据,并由专人负责分析。分析发现,该单位三年来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利润却没有相应增长。进一步结合用工人数、施工地域等数据分析,在审前调查阶段初步得出结论,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占领市场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发展策略,在本单位无相应施工能力的情况下,承揽了大量外部业务,存在工程转包的嫌疑。审计人员因此将工程转分包确定为查证重点,同时关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发现该单位存在大量工程非法转包,并且由于转包、监管不严引发了多起质量安全事故。
(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组织方式兼顾“常态”与“动态”
内部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按照既定的审计程序常态化地开展工作,又要针对不同单位的特点,结合其生产经营情况,动态化组织查证,兼顾固定与灵活,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1.统筹审计资源,配备兼职专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多学科特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有其不同的业务和特点,因此在组建审计组时,应评测现有的内部审计资源,结合被审计单位特点,综合考虑审计人员的能力、所学专业、审计经验等,配备熟悉法律法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专家,此外,还应配备适当的信息技术人员以提供信息支持,并在审计方案中进行合理分工,做到科学配置,分工明确。
2.明确查证重点,细化实施方案。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明确,结合企业当前发展规划、经营形势,写出详细的查证思路和方法。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在开展内部下属企业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对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上级决策部署情况,结合近年来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情况、专业化改革重组情况、社会化职能分离移交情况等,并针对上述重点内容使用现场查看、座谈走访等多种审计方法。
3.灵活组织方式,有序分工协作。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组织方式,可探索设置多个专业主审。多个专业主审的现场实施需要审计组长全面负责,及时听取现场查证进度及发现的问题,掌握各专业主审的审计进度,更好地统筹审计时间。此外,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证的范围比较大,多个专业主审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分解审计任务,对于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更容易体现。也可按审计人员专业将审计组分为信息支持组、现场查证组、数据分析组等专业小组,各小组直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审计工作。
案例:审计部门对某外部市场项目部负责人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该项目部由不同单位外派人员组成,日常经营管理实行直属项目部负责统筹协调、各单位组织施工运行的管理模式,日常收支在原单位进行核算。针对上述管理运行现状,审计组采取“内外联动、立体查证”的审计思路,分外部、内部、专家咨询组三个小组,外部小组赴外部市场各驻外项目部了解基本情况、经营管理、财务核算等现状;内部小组留在本部,对各单位在外部市场项目的具体实施、成本控制等情况进行取证;由两名熟悉石油工程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随时提供咨询服务。三个小组保持实时沟通,随时交流信息,相互补充取证,确保项目有序高效开展。
(三)优化审计工作思路,现场查证兼顾“广度”与“深度”
现场查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与现场查证情况密不可分,在现场查证过程中要兼顾广度与深度,不仅全面查证所有内容,更要查深查透问题,为后续的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撑。
1.更新思想观念,厘清查证思路。《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转变观念,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摒弃以往重财务收支轻管理、重表面违规轻追根溯源、重问题查证轻风险分析的老观念老做法,聚焦主要矛盾,聚焦价值创造,既勇于揭示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
2.运用“5W1H”分析法,系统思考问题。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5W1H”分析法,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5W1H”分别代表“Why为何”“What何事”“When 何时”“Who何人”“Where何地”“How何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对于每一个需要查证的事项,都需从上述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随着查证的一层层深入,多次使用该方法。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发现疑点和线索,由表及里,搞清楚事项的来龙去脉,达到查深查透问题的目的。
3.扩宽信息渠道,获取确凿证据。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谈话,在审计实践中,审计组可加大谈话的范围和力度,不仅与领导班子成员谈话,还可以与生产、财务、经营、计划、纪检、组织人事等重要部门的人员谈话,更全面地听取意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由于谈话内容有时会带有被谈话人的主观性,审计人员不能仅凭谈话中获取的信息确定审计事实,而应在得到线索和信息后,通过合理方法和手段,获取足够的客观证据,用证据和数据说话。
4.规范底稿撰写,见人见事见细节。审计工作底稿能够直观反映现场查证的成果,也是后期撰写审计报告及责任认定的直接依据。因此,在撰写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在查清事实、确认证据的基础上,将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后果,决策、执行的过程等各要素写清楚,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在写分析底稿时,还应分析存在的风险,同时提出合理可行、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及建议,为审计报告的撰写、责任界定、问题整改追责等其他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审计组在查证某单位物资检验费用时,发现201X年,该单位曾经中止部分年初签订的合同,并于年底更换了服务商和检验内容。在查证过程中,审计人员多次使用“5W1H”分析法,结合与相关人员谈话,了解合同变动的原因、时间、参与人、变动内容等六个方面的信息,同时进一步分析决策过程:调整计划何人决定(是否集体决策)、如何选供应商(是否公开招标或竞标)、新检验计划具体检验什么(检验物资的必要性、真实性)、为什么选取这些物资检驗(检验的必要性、真实性)、物资在何地检验(为现场查证事情真实性提供必要信息)。通过逐步抽丝剥茧,最终发现合同调整违反“三重一大”相关规定及部分业务虚假结算的问题。
(四)明晰审计评价标准,责任界定兼顾“原则”与“创新”
《规定》对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由过去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调整为直接责任、领导责任两类。责任界定时既要遵循和坚持一定的原则,又可以适当创新界定方法,使责任界定更加科学可行。
1.责任界定的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要遵循权责一致、任期匹配的原则,对领导干部履职的权责和时间边界进行明确,确保进行责任界定的经济事项或问题在领导干部的权责时间边界内,从权责和时间两个维度体现责任界定的一致性,避免责任界定缺失、遗漏和越位。二是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界定必须客观公正。审计人员要遵循审计独立性原则,尊重事实,以法律法规、政策目标、规章制度、审计证据等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的行为和业绩,客观揭示和反映问题,公正合理地作出相应的责任界定,避免主观臆断。三是谨慎性原则。经济责任界定要确定领导干部的问题属于经济责任范畴,有充分合理的审计证据支撑,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受技术手段限制、与审计对象和经济责任无关、证据不适当的经济事项不作评价,不进行责任界定,如果确需进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必须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和态度。
2.责任界定的方法。遵循上述原则和规定要求,对领导干部的履职问题按直接责任、领导责任进行界定分类,但在审计报告中仅用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定性表述,不能体现领导干部承担责任的轻重程度。因此,可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对内控缺陷按重大、重要、一般的分类定性,进一步将直接责任分为重大直接责任、重要直接责任、一般直接责任,将领导责任分为重大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一般领导责任。
领导干部承担经济责任的界定过程是一个根据履职问题的性质分类判断的过程,可借鉴决策树分类模型的判断方法,通过系统的分析判断,划分界定责任。决策树分类是一种树形结构,根据分析对象的特征属性进行递进式的分支判断,形成最终的决策结果,主要步骤是特征选择、决策树生成、决策树剪枝。首先,在已查证问题事实的基础上,对问题的主要性质特征进行梳理研判,判断属于经营业绩、资产保值增值、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哪一类,消除审计人员按审计实施方案分工事项对问题进行简单定性的干扰,确保问题定性分类准确。然后,按决策树分类路径,根据领导干部在履职问题中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逐步逐层的分析判断并初步界定责任。最后,结合问题金额大小,采用廉潔从业、“三个区分开来”标准进行决策树“剪枝修正”,即进行容错纠错判断修正,作出最终责任界定。见图1。
案例:以某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问题为例。第一步,按问题行为主要特征分类定性,确定属于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问题。第二步,按领导干部在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问题上的行为特征进行逐步分类判断,对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进行初步界定。如经过逐步判断,问题是在多数人不同意情况下批准实施的,则认定为直接责任。根据企业经营产值、资产总额、主要收入等指标确定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程度大小,如果损失较大,则定性为重要直接责任。第三步,按廉洁从业、“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标准对认定的责任进行修正,作出最终的责任界定。如果存在廉洁从业问题,可将重要直接责任定性为重大直接责任;如果是创新探索性失误,可结合损失结果大小,综合考虑是否将重要直接责任定性为一般直接责任。
(五)加大整改追责力度,成果应用兼顾“独立”与“合作”
1.制订长期规划,增加任中审计。任中审计是对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制订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改变当前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做法,合理增加任中审计工作量,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将审计关口前移,对审计对象的工作施行实时监督,使其能针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持续主动作为,获得领导支持。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免和使用,需得到企业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审计结果才能真正转化利用。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持续主动作为,加强与上级领导的沟通,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引起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提升审计结果的运用成效。
3.建立问责机制,督促问题整改。应建立和完善问责追责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追究到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强化问题整改。同时,在追责问责机制中构建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制度未完善的不放过、资金未追回的不放过、责任未落实的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对审计发现问题建立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全过程监督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将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新一轮审计的重点,保证审计发现问题能够彻底整改,审计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4.强化部门联动,形成监督合力。领导干部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建议名单一般由企业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部门协商,并征求纪检和有关职能部门意见后确定,因此需要各个部门相互沟通协调,尽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协调各方力量,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通过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转化利用到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上。审计实践中,审计部门可与纪检、组织人事部门一同召开审计现场进点会,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审计技术手段难以核实的情况和问题,可借助纪检等部门加以解决。审计结束后,不仅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可以将审计结果利用到对干部的廉政监督和选拔任用上,各职能部门也可以就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及时研究管控措施,完善管理和制度规定,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案例:协同利用审计、纪检、巡察、法律、内控、财务稽核等监督资源,建立一体化联动监督机制,整合优化监督项目,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长效协作机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2019年,某企业审计部门将近几年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逐条梳理,共梳理各类问题1***个,按风险等级进行分级分类,形成风险和问题清单,按问题成因、性质、发生频率等不同类别与相关主管部门或纪检、组织部门共享,共同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加强追责问责。截至2019年底,已整改问题1***个,整改率96.59%;追责问责***人次;扣减**名责任人部分薪酬。
三、结束语
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挥职能作用、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审计部门坚持科学、务实、创新的思路,全方位、多视角、科学合理地做好工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促进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尽责有为,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朋.容错与问责的逻辑理路及其合理均衡[J].求实, 2019(1):48-62
[2]兰飞.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控制方法[J].财政监督, 2019(16):70-74
[3]陶畅,尹珍丽.大数据时代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变化及难点分析[J].营销界, 2019(8):150+159
[4]王悦.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8